时嵩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个案研究——以6.9圣战为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07 次 更新时间:2011-01-19 12:33

进入专题: 网络民族主义   530事件   6.9圣战  

时嵩巍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被传统民族主义者视为彰显大国形象的绝佳盛宴,然而世博会期间的“530事件”却引发网络民族主义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圣战,被称为我国网路民族主义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本研究借助前期热议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6.9圣战为个案研究,结合网络民族主义的相关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新浪博客有关“6.9圣战”的博文进行文本分析,全面呈现了网民对该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集中展示网民对中韩关系、国民现状的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该事件中呈现的网络民族主义的特性,探讨网络民族主义的现实危机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530事件 6.9圣战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无不是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碰撞而复兴繁荣。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突破传统防卫性思维掘起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而Anti-CNN网站的建立,“四月青年”的涌现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赋予掀起新篇章。

2010年世博会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而世博会期间的“6.9圣战”却在这一背景下再次引爆民族主义的浪潮。点击6.9圣战纪念页,曾经的AK558军团 暂定官方主页,艾青那句广为流传的诗句 陈列页首,《我爱这土地》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这一次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网络感染数十万中国青年及学生,这批“爱国者”更是打着“圣战”的旗帜,用语言和网络技术狂热的谩骂与攻击,引发爱国危机。

在无数网民为此次“爱国行为”叫好的同时,亦有无数学者用理性的声音呼吁,也有激进分子趁机造势,在互联网上再一次实践了所谓“自由表达”的众声喧哗。然而,这场被认为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也被定义为激烈的网络文化冲突,也可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绝佳案例的网络混战,在网络舆论层面上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即在此次事件中广大网民包括参战者、呼吁圣战者、被批判者、围观者他们对这件事的认识如何、态度如何,多大程度影响他们的现实行为?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与评价,网络民族主义如何体现?起了怎样的影响?而这一场全国上下年轻人的欢快盛宴中体现的终究是爱国主义的胜利,是网络“义和团”,是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肆虐,还是网络推手顺应网民民族主义情绪的一次市场营销? 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与现实国际关系的背景密切相关。“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公认的最早提法来自《国际先驱导报》的系列报道 。20世纪末21世纪初几起中美、中日突发事件 引发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激烈讨论,其中中华网、强国论坛的建立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也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 200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使民族主义情绪高潮迭起,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首次在虚拟空间实现了真实的嬗变。

网络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概念界定未突破民族主义定义的表述。郭旭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中国人显性或者隐性的表达、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思想和言论的行为。董海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是指人们基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归属、忠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的总和。而闵大洪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中双向定义“网络民族主义”, 一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二是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理论,并在某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该定义强调互联网与民族主义的结合,较为全面的展现网络民族主义的独特性。

对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构成主体和表现形态。向洋根据盖洛普公司200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调查结果分析,有较高教育水平,21岁至25岁的男性青年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的最主要的参与使用者、推动者和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也是社会思潮中最积极的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因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构成,此后的研究者多以此为共识。而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网民通过新闻跟帖、网上聊天、电子邮件、BBS网上论坛、博客日志以及创建网页和主页等娴熟的网络技术迅即传播者宣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最初,郭旭总结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交往论战或言语行为往往只是一种符号互动,极少转为现实活动。但随着网络民族主义日渐成熟和影响力扩大,其变现形态呈现多样复杂性。闵大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包括利用新媒体表达情绪、制造舆论、组织游行、黑客攻击等多种形式。其中,特别强调“民族主义黑客”也称中国红客的网络大战对冲突国家和敌对民族产生实质性攻击。此次圣战就是呼吁网民在6.9对SJ官网发起群体性攻击,结果导致官网瘫痪、贴吧爆吧以及多个韩国国家官方网站被黑客攻击无法进入就属于此类。

民族主义在中国尚未有合法位置,网络民族主义自诞生之日起自然也饱受争议。对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判断和界定,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是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中总结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四种典型观点:1)表现消极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 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2)表现较积极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3)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4)“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基于网络民族主义具有“双刃剑”的影响,吴学冰通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透视》肯定网络民族主义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的独特作用,卜建华则强调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董海浪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控制其消极影响,肖俊勇强调完善网络立法,保障公民的网络表达权等。应该说网络民族主义不仅影响两国关系,还深刻影响中国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关系,其现实意义不容小觑。

2005年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是较早一篇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综述性质的总结的文章,此后的研究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基本处在“叙述表达”的状态,缺乏严格的实证研究和具体调查,其话语系统一定程度上处于被泛化、标签化的混乱状态。近几年略有改观:2008年赵广平《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山东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现状。2009年《从网络舆论析中国网民的民族悲情》李开盛强调民族情绪的网络舆论表达,其采用的对新闻报道跟帖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值得借鉴。

目前,为应对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口号力图探求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共存共赢的路径,以实现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崛起复兴。早在2004年张丰清就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中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方向是“温和的、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到了风云变幻,事件灾难频发的2008年,中国的民族主义掀起高潮。李霞、李正的《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从民族主义角度,分析中外媒体围绕"3?14"事件的新闻传播之间的矛盾及其引起的不同的民众反应,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中国需要从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转向理性的中国民族主义。陈岳通过总结北京奥运会的辉煌过程与圆满成功,页提出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遵循理性。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到理性、宽容、和平的方向上,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也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

众多研究者一再强调理性的民族主义,然而何谓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如何实现理性的民族主义却没有详细阐述,而事实上由于全球化、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国际关系的多变性让现代民族主义很难按预期步入理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民众的民族主义表达提供了最广阔平台,网络民族主义呈现新的特征,它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以特殊的形态在网络上甚至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网络民族主义并不完全已从中国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危机和觉醒。无疑,网络民族主义放大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冲突,也为寻求理性民族主义解决实现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共存共赢设置了障碍。因而,结合案例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特性,理清民族主义在互联网这一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介质上的形态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网络民族主义”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基本上从理论上全面梳理了该术语的缘起、概念描述、成分构成、观点争辩、影响作用、应对措施等,但大都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方法的检验。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对互联网的实际操作渠道进行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网络表达和传播进行分析,呈现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一方面可以验证或推翻前人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领域补充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内容分析资料,便于后人进一步分析比较。

三.“6.9圣战”事件梳理及特征

世博会被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缩影,而上海世博的新生在于主办国已不再局限于通过一次盛会来获得“荣光”,而是思考一个大国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世界做出哪些贡献。 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认为是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与自尊的盛举。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通过世博会展示其独有的城市魅力,中国通过世博会树立一个包容宽和的大国形象。在这一背景下,任何有损中国形象,给中国人抹黑的行为都引起国人不满,甚至群情激奋。

6.9圣战的直接导火索是“530事件”也称“SJ事件”。5月30日当天,Super Junior(简称SJ) 、安七炫等韩国当红明星的粉丝蜂拥世博韩国馆争抢当晚的演出门票,现场极其混乱出现踩踏事件,不少韩粉(哈韩族)谩骂侮辱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这引发爱国网民极大不满。网民与SJ粉丝的口头争论发展成爆吧 ,为伸张正义,为世博的武警和志愿者出气,以“魔兽世界吧”(WOW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网站出现了网友组织的反对SJ及粉丝的活动,口号为:“脑残不灭,圣战不休!” 随后,网络上不断流传妖精们的不当言论 ,进一步激怒了爱国人士。随后,“6.9圣战”官方网站上发布圣战号召帖,相约网民在6月9日晚7时在知名论坛和网站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爆吧、声讨等行为。与此同时,哈韩粉丝此时,最初小规模的“SJ爆吧门”正式以“圣战”之名普遍受到网民关注。

6月9日当晚由于百度的介入预期计划受挫,但并没有影响“爱国”网民的热情。网民以及黑客高手们有组织的集中攻击百度SJ贴吧,SJ韩国官网等网站,直接导致百度贴吧大面积不正常,被迫关闭数小时。也有不少韩国政府网站被黑 ,短时间内无法访问或页面显现中国红旗。数十万网友守候在各大论坛网站发帖动态直播,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气围观。

作为一起网络民族主义事件,6.9圣战具有其独特性。此次圣战行为由网民催生而起,在网上广为传播,除有传言某大学为圣战游行外,几乎全部圣战行为都在网上开展,爆吧、黑韩国官网、BBS上发帖呼吁、跟帖留言等。而旁观者的评论与分析也集中在各大论坛以及网络博客,即时的网络媒体报道以及专题总结多是转载、编辑网络博客和名人网上发言表态,几乎没有传统媒体介入。可以说,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是在互联网上展开,单从形式而言是一场纯粹的网络民族主义。

6.9圣战以“脑残不死,圣战不休”为口号痛批哈韩哈日的脑残行为,同时也引发了是一场爱国危机,一方面得到广大网民一致拥护,另一方面被指责极端民族主义。此后,对于该事件以及“反韩”潮流、民族主义的思考讨论在网络上的爆发并不亚于此次事件本身的激烈程度。基于该事件的广泛影响和突出特点,本文以此次事件为个案探索中国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现状和表现形式。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采集

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直接对网民进行直接调查,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针对参与此事件的网民的网络语言进行描述性的话语分析,试图呈现网络民族主义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语义表达模式。

(一)研究对象选择

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通过各种论坛、新闻跟帖以及博客日志等途径来表达,而对焦点新闻的跟帖评论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起大量的人气,成为网络民族主义集中发泄的平台,是在较短时间内较广泛了解众多网民民族主义情绪的最佳渠道。因此,研究对象主要选取网络媒体(门户网站)和基于Web2.0技术的BBS论坛、博客等网络舆论集中的新媒体。

对于“6.9圣战”,事件发生初期没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因而门户网站较少转载新闻,主要以推送博客为主。在此次事件中,舆论阵地为集中在颇有影响力的网站,包括百度贴吧(SJ吧和69圣战吧)、新浪博客和微博、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等。其中,最直接反应圣战参与者语言行为方式的是圣战双方的百度贴吧,但在笔者研究时,“猫扑大杂烩”服务器处于维护中无法访问,百度贴吧内的“圣战吧”无法访问,以及“69圣战”为关键词的相关主题帖也不存在。相比之下,新浪博客的相关信息,在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反韩”为关键词的检索中尚能找到文本。因而,笔者集中对新浪博客的网络日志和相关留言进行分析。

(二)样本内容选择

5月30日发生世博踩踏事件之后,立即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6月1日就有网友呼吁圣战,经过一致商讨定于高考结束后的6月9日进行爆吧式的圣战,而随着南非世界杯的召开,网民圣战热情趋减。因此,本文以搜集到的6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新浪博客发表的日志为研究样本。由于检索机制的限制(无法直接以“圣战”为关键词检索),本文先后以“69圣战”、“530事件”、“SJ事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反韩”等相关信息为关键字,在新浪博客检索页“全文检索”栏搜索。通过人工筛选,扣除转载博文和单纯表达对SJ看法的博文,共获取样本144篇。

(三)类目建构

将所有博客日志编码,考察文本中对圣战的基本态度(语义倾向)、对圣战背景“530事件”的认知、对“6.9圣战”这一事件及当事双方认知及态度、对韩国认知及态度、对本国(国人、当局、民族)态度、背景材料、语言修辞及关键词等内容。(详见附录Excel表格)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采集

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直接对网民进行直接调查,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针对参与此事件的网民的网络语言进行描述性的话语分析,试图呈现网络民族主义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语义表达模式。

(一)研究对象选择

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通过各种论坛、新闻跟帖以及博客日志等途径来表达,而对焦点新闻的跟帖评论能够在短时间内汇聚起大量的人气,成为网络民族主义集中发泄的平台,是在较短时间内较广泛了解众多网民民族主义情绪的最佳渠道。因此,研究对象主要选取网络媒体(门户网站)和基于Web2.0技术的BBS论坛、博客等网络舆论集中的新媒体。

对于“6.9圣战”,事件发生初期没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因而门户网站较少转载新闻,主要以推送博客为主。在此次事件中,舆论阵地为集中在颇有影响力的网站,包括百度贴吧(SJ吧和69圣战吧)、新浪博客和微博、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等。其中,最直接反应圣战参与者语言行为方式的是圣战双方的百度贴吧,但在笔者研究时,“猫扑大杂烩”服务器处于维护中无法访问,百度贴吧内的“圣战吧”无法访问,以及“69圣战”为关键词的相关主题帖也不存在。相比之下,新浪博客的相关信息,在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反韩”为关键词的检索中尚能找到文本。因而,笔者集中对新浪博客的网络日志和相关留言进行分析。

(二)样本内容选择

5月30日发生世博踩踏事件之后,立即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6月1日就有网友呼吁圣战,经过一致商讨定于高考结束后的6月9日进行爆吧式的圣战,而随着南非世界杯的召开,网民圣战热情趋减。因此,本文以搜集到的6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新浪博客发表的日志为研究样本。由于检索机制的限制(无法直接以“圣战”为关键词检索),本文先后以“69圣战”、“530事件”、“SJ事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反韩”等相关信息为关键字,在新浪博客检索页“全文检索”栏搜索。通过人工筛选,扣除转载博文和单纯表达对SJ看法的博文,共获取样本144篇。

(三)类目建构

将所有博客日志编码,考察文本中对圣战的基本态度(语义倾向)、对圣战背景“530事件”的认知、对“6.9圣战”这一事件及当事双方认知及态度、对韩国认知及态度、对本国(国人、当局、民族)态度、背景材料、语言修辞及关键词等内容。(详见附录Excel表格)

五.研究发现

(一)数据统计分析

1,样本描述:

图1 新浪博客有关圣战的博文数量分布

自“530事件”发生后,有关“圣战”的字眼6月1日起就陆续见诸网络,9号猛增,此后网友热议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南非世界杯开幕,随着赛事的深入,广大网友的注意力转向世界杯,有关圣战的讨论也逐步降温。

2,内容主题分析:

表1 样本主题内容和分布

144篇博文中,有5篇只针对“530事件”及事后一段时间“哈韩粉丝”的行为表态,一边倒的痛批粉丝行为,丧失尊严,有失国格。单纯的号召圣战,宣传圣战的博文只有6篇,多数博文综合评述圣战始末缘由或深入探讨问题根源。上表中可以看出,涉及对韩国的反韩情绪的数目要远大于脑残引起的愤怒情绪,可以说圣战煽动的情绪远不是它的口号所宣扬的针对“脑残”的圣战。 

3,语义定向分析:

对136篇分析圣战的博文进行分析,统计新浪博客网民对“6.9圣战事件”的语义倾向。

图2 对圣战事件整体语义倾向分布

笼统来说,分布基本平衡,不存在一边倒态势。冷眼旁观,理性思考的占多数。可以说,网民对于圣战的认识并不是部分学者所担忧的狂热盲从。相比天涯论坛,娱乐围观数目尤其少,这与博客特性以及使用博客的群体和论坛贴吧用户群体差异有关。

针对语义的强弱差异,将上述倾向具体划分为坚决支持、基本肯定(不反对)、明确反对、倾向反对(不支持)、冷眼旁观、娱乐围观。具体分析如下:

表2 对圣战事件具体语义倾向列表

文本中大量运用类比、引用、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表达具体的语义倾向。支持圣战者运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意义的正面字眼描述圣战,类比五四运动、文革中的爱国热情等。而反对圣战者则类比文革的狂热非理智特性,运用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伪民族主义的负面性来批判圣战的狂热心态和极端行为。

(二)文本内容分析

1,对圣战背景即“530事件”认识

近70%的博文在表达圣战看法前,交代“530事件”始末,有46篇未提及。

表3 对哈韩粉丝态度列表

绝大多数博文反对当日狂热韩国粉丝的不文明行为和言论,着重强调辱骂殴打武警和志愿者。由于论坛中一段以“武警子弟兵自白”口吻陈述事件经历和感受的跟帖被广为流传,网友在陈述“530事件”时的几乎同时竖起“脑残”这个靶子和“最可爱的人”这面旗帜。也正因为此,大批对圣战表示支持的博文指出,圣战的初衷是要求“脑残”向武警道歉,目的是教育“脑残”懂得爱国,尊重他人,强化民族尊严。

2,对圣战事件及行为主体认识

对“圣战”事件认识(从博文中摘录110条观点),主要是对内和对外的认知。对内是有关圣战本身的目的、方式和影响的认知;对外是结合中韩关系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讨论。此外,还有其他角度的认知。

表4 对圣战事件定义列表

整体上,对6.9圣战的定义,倾向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民族主义两种观点的争论,而持商业炒作、政治阴谋的观点占少数。可以说,不论初衷如何,6.9圣战发展到最后演变成两股潮流:一股是反哈韩脑残,一股是反韩,而后者占较大比例。对于反哈韩脑残,多数理性者将其归结为网民内战。圣战者以爱国教育的正义姿态,兼有因面子受损、自尊受挫而泄愤的姿态对SJ粉丝以及扩大了的哈韩粉丝甚至90后的谩骂和狂轰滥炸,因而被一些学者定性为网络暴力、网络冲突事件。对于反韩,则存在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伪爱国主义的不同分歧。其中,真正肯定其爱国意义的网民人数远少于持否定态度的数目,多数认为其具有非理性民族主义和伪爱国主义特征。此外,还有众多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网友,从国内现实和内幕角度探讨圣战原因等。

表5 圣战行为主体分析列表

对圣战行为主体的认识,“大学生”、“愤青”、“无聊网民”、“幕后推手”这些关键词曝光率极高。由于新浪博客的博主极少是圣战直接参与者,多是冷眼旁观或热情围观的网民,他们对于行为主体的分类评价或有失公允。

3,对韩国认识

经统计有83篇博文未对韩国及韩国人进行描述和发表看法,其中7篇博文在没有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表达“反韩”或“不反韩”的态度。剩下有59篇博文在评说圣战时有提及韩国,包括其韩国民族、文化、历史、韩国明星、普通韩国人、中韩关系等,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包括韩剧、整容、泡菜、哈韩、弹丸小国、中国属国。根据文中呈现的与韩国有关的内容信息,统计韩国形象和对韩国语义倾向如下:

图3 博文中呈现韩国和韩国人形象分布

有关韩国和韩国人的正面描述,集中在其发达经济,知名产品和现代企业,如三星、LG、现代、亚洲四小龙等,反应韩民族自强不息和值得学习之处。然而这样的表述只有24%。

有关韩国和韩国人的负面描述占了71%,集中在“文化侵略”、“中韩矛盾”和“辱华言行”之说。有媒体报道的“韩国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网友认为韩国与中国抢夺“端午节”相关文化遗产,而中国亚冬会上韩国运动员打出“白头山是韩国领土”的横幅则被网友认为公开挑衅中国,中韩矛盾升级。此外,网上流传未经证实的韩国争抢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如“称李白、李时珍是韩国人”以及“韩国人教科书坚持称满洲、东北大部、山东半岛大部是韩国历史上固有领土”、“韩国人祖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等被认

为是剽窃历史、篡改历史的言论引发网民强烈的反韩情绪。而韩媒体、韩电视剧、韩综艺节目中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不实表述,韩明星(主要是SJ成员)公开侮辱中国人 等,直接刺激了中国网民脆弱的自尊。

呈现中性形象的博文中提到韩国概况、天安舰事件、中朝韩关系等问题,更多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关键词:泡菜、整容、韩剧、韩语、韩星、韩流、小国(弹丸之地)。

表4 中国网民对韩国和韩国人的情感倾向分布

相比于对韩国的负面描述,网友对“反韩”问题并没有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半数以上网友,在不了解韩国相关情况下不表态,以及即使记录有关韩国负面报道或流言的情况下,表示不反韩,呼吁以理性态度面对韩国和韩星。从新浪博客上分析,绝大部粉不存在无理由的反韩,或盲目的反韩。因此,69圣战被一批学者指责为“盲目的反韩运动”其实并不站的住脚,只是高呼“反韩”的人言辞激烈些,行为嚣张些罢了。

4,对本国态度

共有61篇博文涉及到对国内现实的反思。与传统民族主义显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悲情相反,几乎全部网民都在批判反思国内现实,认为当前国民素质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欺软怕硬的特性;认为中国缺少自主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保存力度不够,流行文化又缺乏创造力表现落后,认为政府引导不正确的价值观,一味的追求GDP的提升,金钱至上;认为中国教育失败,导致中国年轻人肤浅无知,丧失文化信仰;认为中国媒体失职,对哈韩潮流和反韩情绪存在不恰当引导。另外,在提及世博背景时,还指出所谓民族主义者们所注重的所谓大国形象不是世博会奥运会之类的虚华盛会所能彰显的,需要站在中国现实上谈爱国。要求国人自强,提高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文化事业,让中国强大。抛开民族优越感和虚荣心,用硬实力建立民族自尊心。同时,学会包容反思,塑造真正的大国形象。

六.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新浪博客有关“6.9圣战”博文的内容分析,本研究从细节上呈现出网民对该事件的认识和观点。结合研究发现,“6.9事件”中体现的网络民族主义下文将从整体上回答前文提出的研究问题:

1,从“6.9圣战”看网民对该事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圣战发起者之一莫离接受采访时表示,圣战的初衷是教育“脑残”,重拾民族尊严,懂得爱国。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一定的进步性,即批判的对象对外也对内,从内因上反思爱国行为。然而,通过对文本主题内容分析,涉及对韩国的反韩情绪要远多于脑残引起的愤怒情绪,可以说圣战煽动的情绪远不是它的口号所宣扬的针对“脑残”的正义教育,而是扩展到反韩、反韩文化入侵的爱国之战。无论是原本是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而热情参与或积极围观,还是经宣传鼓舞而盲目随从,或者只是无聊空虚中插上一脚,圣战的参与者都打着爱国的旗号,维护民族尊严的目的大行其道。

对这场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评价,网民整体上呈现负面。主要原因在于,口号的狂热性和圣战手段的不合法性。有相当比例的网民反对“圣战”提法,反对“脑残不死,圣战不休”这一口号,将其与文革时期的狂热、非理性、暴力作类比。本次圣战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刷帖、放恶心图爆吧,最终导致明星官网、贴吧等不能正常访问和使用,后发展为黑客攻击韩国网站,投放散播网络病毒等。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 ,不仅违背道德规范,有失国人风范,还直接触犯法律,因而为理性爱国者所不耻。

此外,对于该事件的整体认识上,还有接近半数的网民从“网络群体性事件”和“商业炒作”的特征上否定其现实意义。由于圣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内战”,从行为上看,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网民之间符号式互动。圣战者到处散发帖子,或发泄,或发动“口水战”,或借势抨击现实的不满, 其粗暴用语最易引起矛盾争议。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网民可以自由不负责任的发言,势必激化这种矛盾。网民对此事件的评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爆吧、群体之间的对骂、大放厥词之上,成为带有暴动性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2,从“6.9事件”看网络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闵大洪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中分析中日、中韩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冲突的成因,包括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其在互联网上的呈现。其中,中国网络甚至全球华文网络上的“反韩”“厌韩”情绪,根源于文化之争,如文化发源、文化成果及技术发明权之争,这也是“530事件”引起群情激奋直接引发“6.9事件”的深刻根源。

研究发现网民反韩情绪的累积,多是来自媒体的不实报道,推波助澜,导致反韩情绪渐长。虽然,文本数据呈现出相对理性的结果:对韩无认知却一腔热血反韩的比例极小,即时展示韩负面形象,但坚持不反韩或不表示反韩的比例却很大。然而,不可否认,在“530事件”影响和圣战煽动下,更多网民接触了更多有关韩国的负面认知,使得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传闻更为广泛的流传。中韩关系的民族主义冲突在网上流传,极易被夸大、歪曲,成为滋生民族仇恨情绪,孕育网络民族主义的土壤,而网络民族主义的爆发则中韩民族主义冲突的进一步激化。 这需要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发布真实可靠的韩国新闻,即时纠正不实报道,而不能一味迎合受众,任由反韩情绪蔓延。

3,从“6.9事件”看网络民族主义的现实危机和发展前景

网络民族主义是政策倾向与教育传统的折射。网络民族主义与国家的战略意识形态取向有关,亦与有关规范言论表达的政策尺度有关。有人认为6.9圣战中,网民表示没有遭受封杀是政府的默许与支持,也有人引用中朝韩国际关系局势,推断政府政策的可能性倾斜。然而,无论何种前提下,保证网络民族主义行为的合法性都是为网络民族主义减少阻力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中国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孕育了网络民族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得学生群体,受过精英教育的网民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动者,这也是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研究中呈现的中国哈韩粉丝疯狂追星行为结合中国现实,引发理性网民对年轻一代价值取向沦丧、文化信仰缺失的担忧。加之中国文化输出和进口不成比例,导致年轻人日益受外来文化影响,无视中国传统文化。邵宗海认为民族主义在心理层次上主要表现在忠诚价值、对本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的心理认同 。而今天哈韩粉丝表现出来的疯狂举动,对韩星的盲目崇拜,直接无视中华民族尊严、个体尊严,丧失了对民族同胞和本国文化的心理认同,由此引发了对未来中国国民的民族主义前景的担忧。

总之,“6.9圣战”事件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实例,呈现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有:惯用空泛煽动的口号,短时间内聚集极其激烈的网络舆论,无所谓手段是否正当合法,掺杂了个人情绪和私人目的的表达以及无法预计其走向、难以控制等,兼具网络群体暴力和商业炒作嫌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和中国探求和平崛起的背景之下,该特征的网络民族主义势必影响对内社会稳定和对外国际关系。因而,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教育、媒体的力量宣传、呼唤理性,以理性包容的姿态应对文化冲突,民族自强的心态致力发展本国经济文化,将爱国落到实处。

研究的问题与不足:本文的实证分析建立在对相关网络舆论文本的分析基础之上,以新浪博客博主来代替更广范围的中国网民进行分析,然而,网络日志并不能完全真实代表所有网友的意见,因为在网络中可能存在“沉默的多数”,多数人尽管心中有想法,但不一定会通过发布博客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博客日志的文本格式不同于跟帖留言可以直接简短即时的表达出情绪想法,通常是较长篇幅的理性分析,言辞激烈程度有所收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文选择样本的代表性。在寻找科学检索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对不同性质论坛,或同一论坛不同特色栏目下的主题帖和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将更助于展现当前网络上活跃的网络民族主义现状。

研究前景: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或爱国情绪的表达,当下现实环境中受到诸多限制,而互联网其低门槛准入性、虚拟性为广大民众(网民)提供了绝佳的表达平台。此外,互联网的公共性、互动性又直观的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冲突,促进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互联网以其独特的舆论机制以及日益普及的技术支持,为民族主义者和草根民众提供了崭新的更宽阔的平台,形容互联网为民族主义插上翅膀极为贴切。民族主义这种潜在的极易被煽动的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当它一旦与草根表达、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结合,无疑形成联合动力,大大增强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量。然而,笔者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现实的更突出意义在于,它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可考察的平台,通过网络舆情监控,结合网络传播特征和网民行为心理模式考察当代网民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行为。未来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仍需从基础的实证研究做起,力图科学的界定其行为主体构成、分析民族主义情绪的传播感染路径及产生的影响包括心理影响、态度影响和行为影响,这也将成为网络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张丰清. 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2]李霞,李正. 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国际新闻界, 2008,5.

[3]陈岳. 北京奥运会与民族主义:理性的呼唤[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常春红.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矛盾冲突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英) 安东尼?D.史密斯著.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 龚维斌, 良警宇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5]吴玉军,宁克平.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现代性审视[J]. 理论与改革,2004(2).

[6]萧功秦. 走向成熟: 当代中国改革的回顾与展望[N]. 北京青年报,1993-5-13.

[7]肖功秦.为甚么我反对激进民族主义. 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8).

[8]白锐.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一种现代性理论的阐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4):706.

[9]陈晓律. 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1,4: 2.

[10]庞中英,彭萍萍. 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8-9.

[11]陈刚.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2,6:5-12.

[12]周保卫. 一致还是背离:对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关系的历史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1999:28-60.

[13]刘靖华.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初探[J].现代国际关系,2001,8:36.

[14]周群. 世博会:全球化进程的缩影 ——中国博览会史学专家马敏教授访谈[N]. 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490259.html,2010-04-29.

[15]刘兴伟. 上海世博会:全球化盛会的中国价值[N]. 华商晨报(西安),http://news.163.com/10/0504/08/65QVV8DH00014AED.html, 2010-05-0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Z].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

[16]王小东.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走向成熟[EB/OL].新浪网, http://mil.news.sina.com.cn/2000-6-17/1658.html,2000-6-17.

[17]韩轩. 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EB/OL].http://news.21cn.com/domestic /guoshi/2003 /09 /191275306. shtml,2003-9-19.

[18]李颖. 民族主义专题观察篇: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N]. 国际先驱导报,http://news.sina.com.cn/c/2003-07-31/18101452251.shtml,2003-7-31.

[19]李慕瑾. 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N]. 国际先驱导报,2003,9.

[20]杨锦麟. 近看中国正在掀起的网络民族主义[J]. 南风窗,2003(10).

[21]王小东. 当代民族主义论[J]. 战略与管理, 2004 (1) .

[22]张超. 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分析[J]. 当代中国研究,2004(3).

[23]贺承.“抵张”背后的网络民族主义[J]. 凤凰周刊, 2004(19).

[24]房宁,王炳权. 论民族主义思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5]向洋. 网络民族主义:并不虚拟[J]. 世界知识,2005,14:61-63/

[26]罗迪,毛玉西. 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J]. 中国青年研究,2006,5:47-51.

[27]陈学明.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104-108.

[28]王军.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2-29.

[29]郭旭. 浅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J]. 商业经济,2006,12:87-89.

[30]陈静静. 以涉日情绪为例简析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8:48-50.

[31]吴学冰.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透视[J]. 燕山大学学报,2007,12:10-14

[32]董海浪.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 党史文苑,2008,9:42-44.

[33]陈继静. 国际冲突语境中的互联网传播(1999-2008):多元表达的文化认同阐释[J]. 国际新闻界, 2008,9:15-20.

[34]卜建华. 论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银川市委党校报,2008.12.

[35]钟楠.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浅析[J]. 华商,2008,22:110-111.

[36]陶文昭. 网络民族主义探因[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11):87-90.

[37]王红曼,张方译. 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3:144.

[38]卜建华,赵金亮.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J]. 烟台大学学报,2009,2(22):109-113.

[39]李开盛. 从网络舆论析中国网民的民族悲情[J/OL].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9,3,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811095g.htm

[40]邵宗海.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互动[M]. 台湾:韦伯文化印行. 2009.4.

[41]长弓. 中国不折腾:中国的态度、全球角色及别折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

[42]肖俊勇. 试论网络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表达权[J]. 中外企业家,2009,5:146-147.

[43]肖娟.从社会认同的视角看“愤青”的批判取向[J]. 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2009, 3(22):8-10.

[44]闵大洪. 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 杜骏飞主编. 2009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三辑. 2009.9.(1).131-136.

[45]温晓波. 以中法关系为例浅析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4):65-66.

[46]赵广平.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2:54-57

[47]杨飞龙,王军.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23-29

[48](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49]周道华. 论网络舆论与政府的互动[J]. 社科纵横,2007,12:65.

[50]祝华新,胡江春,孙文涛.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今传媒,2008,2:32.

[51]陶文昭. 网络民族主义探因[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11):87-90.

[5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家信息化安全教育认证网:http://www.isec.org.cn/fwyzc/laws.asp?id=184.

    进入专题: 网络民族主义   530事件   6.9圣战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50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传媒学术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