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回应焦国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57 次 更新时间:2005-07-18 20:32

许博渊  

新华网:焦国标现象

大概在今年三四月份,朋友给了我一本杂志,随便翻翻,发现有一篇谈多元文化,因为有兴趣,就读了一读。读过之后,大失所望。作者并不了解多元文化为何物,更不知道它的起源以及在世界相关国家的影响,却大胆陈言,断定多元文化要不得,产生了“文化孤堡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等等。我当时的印象是:年少气盛,“情况不明口气大”。更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无缘无故地把费孝通先生批了一通,说费老的著名论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属谬论。读了这番莫名其妙的高论之后,想起看看作者是谁,原来是焦国标。

是1996年或者97年,我所在的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我出了一道题:“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考试者中间就有一个名叫焦国标的。我发现,他的文字能力和知识面明显高于其他人,毕竟是博士生,但是,通篇弥漫着一股傲视一切的气息,而议论则透着一股怪味。经过商量,我们没有录用他。我们考虑,他的这种脾性对工作极为不利,而且难以改正。不知道这个焦国标是否那个焦国标,如果是,那说明他进步很快,已经是副教授兼杂文家了,而所发议论依然散发着怪味,可见我当年的判断不错。

过了不久,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焦国标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声讨中宣部的檄文,并说我当年没有录用他是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当时我想,那倒不一定。在民主健全的社会,批评党政部门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们很讲究宽容,允许人说话,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发展进步。全国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内部都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一大堆,新闻领域也一样,领导者应该有雅量听取不同意见,哪怕是尖锐的意见,只要他的言论不泄露国家机密,不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不触犯党纪国法。不能要求群众的意见百分之百准确,只要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应该认真对待,而不必大惊小怪。后来,我看到了这篇檄文的复印件,密密麻麻的字,很难认,而且长篇大套,气势汹汹,还摆出一付杀身成仁的架势,我就知道此人老毛病不改。

说句实在话,这篇檄文里所罗列的意见,有的不是新鲜东西,平时在业内也听到有人提出探讨,他不过是将它们罗列起来,加以放大、绝对化和情绪化,并且像当年的大字报一样上纲上线而已。这使我想起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功底不深,根底又浅,却急于成名,于是走捷径,用可怜的知识积累去批名人,批权威,去自我炒作。焦国标不过是步子迈得大了些,企图用声讨的办法一举成名,成为国际知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在市场经济中,名的含金量往往是很高的,一样可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何况成名无望又心急如焚的平庸之辈。

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他。你越是批评他,他越有名,如果把他抓起来,他的名气就更大,而这正是他所期待的。焦国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还会出现。我们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度,这也可以算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02.html
文章来源:新华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