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中国,经济增长成就斐然,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纪录。近看呢?要素成本呈急升之势,关键部门的改革举步维艰。合并起来,中国经济的前景究竟怎样看?
后发优势不唯一
我的回应,事情要放到新的竞争环境里看。纵观天下大势,如果竞争仅仅只在发达经济(欧、美、日)与中国之间展开,我也可以同意那些关于中国经济远景的最乐观预测。问题是,当今世界,选取“以开放促增长”路线的,岂止中国一家?可以说,中国在迄今为止追兵四起的国际比拼中先人一着、胜人一筹。也可以说,用某些经济指标来衡量,过去20年的中国经济独步天下。但是放眼将来,要断言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一定捷足先登,我不认为有那样大的把握。
关键的一点,是中国不可能独家垄断后发优势。这里所谓“后发优势”,指的是后起的发展中经济,可以利用发达经济的资本、技术和经验,通过变革和学习,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来居上。没有错,近年中国的经济成就,正是后发优势的一个范例。但是我们不要因此误判,似乎只有中国才拥有后发优势。仅以外资为例,每年5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中国,当然非常了不起。但是,考虑到每年流入发展中经济的FDI当在2 500亿美元之谱,我们不免问,其他2 000亿美元去到哪里了呢?
今年6—7月间,我和几位同事及学生在江浙一带作经济调查。昆山、宁波和义乌等地反映,不少外资来到家门口,等土地等不到,就走了。我们问去了哪里,回答是去越南、去印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知道了吧:“水往低处流”的定律——像自由落体定律一样——从来不以中国为限。11月,中国回顾加入世贸3周年,当年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讲到了一点,大意是在有的领域,“你开了门,他也可能不来”。要注意了,不来中国,是不是也去了别处?发达经济的资本与技术与中国以外的后起经济相组合,就不能形成与中国竞争的其他后发优势?
三项大赛比输赢
很清楚,虽然世贸谈判的时候发展中经济是一个营垒,但入世尘埃落定,竞争就主要发生在发展中经济之间。想想吧:资本、技术、发达国家的市场以及管理经济的经验,你所欲者,难道不正也是其他发展中的开放经济所要的吗?争、争、争,从来就是同类相争。谁也不能垄断后发优势,中国必定面对一个后发经济之间争优势的时代。
按本文的经济观,后发优势之间的竞争围绕三个项目展开:要素之价,大家要比低;制度费用,也是比低;要素质量呢,当然是比高。综合起来,谁用较低的制度费用组织物(质)美价廉的要素参加全球竞争,谁就胜出。环顾世界,至今领先的中国,没有理由面对三项大赛盲目乐观。
先看要素成本。平均而言,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地的劳动力价格都比中国低,虽然不同的工种情况有所不同。纺织业的一项资料讲,越南的工资成本只及中国的一半。讲过的,低工价并不意味就具备竞争力,当年中国人工比今天远为低下,可是出口靠龙虾等资源性产品,而不是劳动力密集的制成品。但是中国的经验也证明,一旦其他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低工价就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力。月前听英国的朋友说,伦敦的商店里已有“made in Vietnam”的衣物,你如果在中国搞纺织或制衣,不能无动于衷吧?
制度费用难以衡量,这是运用这个变量看经济的一个麻烦。但仔细观察,总不难有所发现。最近媒体关于中航油事件的报道,有一个数据是中国民航的燃油成本比日本的高60%,比新加坡的高2?5倍。注意了,中国航油的超高之价是独家行政垄断体制的结果,应属制度费用的范畴。还有消息说,印度进出口的平均通关时间比中国的低。我自己调查所知,山西煤炭经铁道外运,途中损耗率居然有15%的记录,高于国际水准5倍多!这些都是制度费用奇高的例证。当然,印度落后于中国之处颇多,比如有报道说,印度工业每月平均停电17次。这方面中国的优势明显,但也不稳定。今年盛夏,神州大地缺电,浙江多处工业“停四开三”。就是说,月停电不是17次,而是16天!
逆耳之言
最后要比的,是要素质量。多年观察比较的结果,使我这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国人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是的,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是5 000年文明史留下的一份重要资产。远的不论,近年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随便举一个例子,弹钢琴不是中国人的传统节目,但是前年听钢琴名家刘诗昆说,现在钢琴的世界奖项比他出道时多出十倍不止,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后起之秀实在是多。
但把聪明和才智集中用得是个地方,难度就大了。以办企业为例,对市场的判断、技术、产品质量和组织管理,都是大学问。不是中国人不能学的学问,因为这些年中国毕竟办出来一批好公司。但是从中国企业领导人的才智、精力和时间分布的角度看,集中于客户、市场、技术与管理的总是太少、太少、太少。数年前听科龙创办人潘宁抱怨,在内地浪费在搞关系上的精力太多,不比在香港,可以集中于市场、技术和管理。最近,美国《外交》季刊登了乔治·吉尔坡(George J. Gilboy)的一篇文章,讲到对中国企业的一些看法,读来似乎可以印证潘宁当年的感慨:“中国企业在过去20年里发展起一种独特的‘企业战略文化’。第一,中国企业通常挖空心思从关键官员处获得‘特殊’待遇,例如市场和资金的特殊渠道,对规定条例的免责和官员的保护伞等。第二,为了独享这些特殊化,同时避免与其他企业冲突,许多中国企业不与同业合作,尤其是跨地区的合作。第三,中国企业倾向多元化经营,以转移因过度的生产和重复投资所引起的价格竞争带来的潜在损失。” “这种企业战略文化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它们追求短期增长而没有发展新技术。”话说得难听,而逆耳的也不一定就是忠言。但只要吉尔坡的观察反映了部分现实——我以为是的——我们就不能断言国人的聪明和忙碌直接等于素质的提高。
加起来,中国面临竞争后发优势的严重挑战。看未来五到十年,全球的后发优势可能咄咄逼人。继续大幅度降低经济的制度和组织费用,持续提升要素的素质,总要啃几块硬骨头。啃不动了吗?龟兔长跑的故事就可能再度发生。
200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