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98年开始的那一轮通货紧缩背后的原因是生产能力的全面过剩,虽然在2003、2004年,中国经济表面上走出了通缩,但这只是源于少数几个部门的投资过热及其导致的相关行业物价上涨。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部门依然没有摆脱生产能力过剩和价格下降的窘境。而当过热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转变成现实生产能力,以及宏观调控将目前这一轮投资增长的势头压下去之后,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的情形不可避免再度出现,经济又会走入过冷和通缩的阴影。
在绝大多数部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下,某些部门的投资过热实际上可能造成将来更为严重的过冷。因此,面对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开始可能又将再度出现的通货紧缩,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启动投资并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甚至可能在一两年后出现雪上加霜的困境。2005年初继续延续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4月的新增贷款是1426亿,5月是1078亿,到了6月,物价增幅开始下滑,投资突然猛增到4653亿,这比上年同期增加1839亿,而且是从1978年以来单月份贷款增加4000亿以上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6月份)。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正常。7月、8月、9月投资增长的幅度维持在高位,据估计,今年的投资增长率可能达到28%,比去年的25.8%还高,恰恰与宏观调控的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如果一出现通缩苗头,就采用放松信贷的老办法,那么随之而来的新一轮投资过热就将使得将来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重蹈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缩的覆辙。
治理通货紧缩,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启动存量需求。存量需求指的是“有需求愿望而且有支付能力,但是因为体制性或是结构性的限制而没有办法实现的需求。”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启动存量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无法使用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大大限制了农村的消费需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新农村建设将能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而且,这个建设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在农村里面投资所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都来自农村当地,向农村里面投资一块钱,我估计至少9毛钱,会变成农民的收入,新农村建设也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这是一个一石数鸟的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虽然现有的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过剩能力,但是还有很大的产业结构升级跟技术结构升级的空间,这本身也是一个存量需求,并且符合企业的意愿。中国现在的企业形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中小型企业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上却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目前四大国有银中,最大的工商银行的贷款企业客户约为6万家,而且工商银行的客户跟其它三家银行的客户有不少重叠,因此加起来最多就是20万家;另外的13家股份制银行由于规模相对小,能够贷款的企业也不会太多,因此推测起来,全国能够从正规渠道融资的企业最多不会超过50万家。但是中国现在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也就是说95%的企业没有办法从正规渠道融资,这样产业升级、扩大经营规模、引进新的技术就只能靠自有资金的积累或是民间借款。所以为了启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需求。
在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处于较为疲软的时期,应该多练内功,可以考虑加大金融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当然是要求四大国有银行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是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项目的贷款有先天性难于克服的障碍。所以更行之有效的举措是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这不仅是境外的经验,而且已经在国内的浙江台州、温州等地创造了很好的先例。第三点就是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局的经验,由政府部门来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机构,主要功能是给这些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项目提供担保,使其能够向大银行贷款。2003年,美国中小企业发展局总共给6.7万个项目提供担保,担保的资金总额达110亿美元。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建立,当然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另外,对于可能出现的通缩,我们也不用太紧张。在消费方面,由于中国的通缩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而不是经济泡沫破灭造成的,也就不会产生导致消费能力和需求下降的财富效应,而且由于去年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增长都很快,使得今年的整体社会需求增长也很快,到现在是12%,估计明年也不会低于8%。在投资的方面,像日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发生通货紧缩,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时,由于其现有的产业已经是最先进的产业,想要再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相当困难的;而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现在整个产业、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即使在目前过剩的情况下,再继续投资的空间还是相当大,投资的需求跟可能性也都是相当大的。所以投资维持在15%左右,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经济增长率在今年超过9%,明年超过8%,后年维持在8%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目前生产能力过剩、通缩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应该趁此机会,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启动消费和投资的存量需求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以走出通货紧缩,并建立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根据2005年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内部讨论会上的报告,由石拓协助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