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关键词:功能性收入;二元经济;劳动力供给
作者龚刚,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杨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天津300071)。
一、引言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到2006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69%,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在2%—3%左右。然而,伴随高增长,中国经济也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针对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经济理论界已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总结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研究都是从国民收入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出发,利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基尼系数等,来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
所谓功能性收入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按照这样一种定义,功能性收入可以分为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得的地租以及资本所得的利润等。以个人收入为视角研究的是个人的收入差距,与此不同,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之间的分配。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利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图1给出了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此外,通过对统计口径的详细分析,白重恩和钱震杰也在其研究中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降低,资本收入所占比例上升。
我们将借助龚刚、林毅夫所构建的与当前中国经济相适应的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讨论为什么在中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进而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中国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路径,并将这一路径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导致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工资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不敏感。于是,当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时,工资无法与之同步增长,从而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而越低。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对模型的简单介绍;第四部分对模型进行分析,考察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动态变化;第五部分是小结。
…………
五、结论
本文中,我们借助龚刚、林毅夫所构建的宏观动态模型,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视角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导致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市场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得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反应,同时,也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物价的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不够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经济增长及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不是工资,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出现下降趋势。
然而,我们同样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逐步转型,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将会消失,工资率将逐渐恢复对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反映(即αN 将变得显著),同时劳动生产率和物价的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将更为敏感(即αp 和αx 将会提高)。所有这一切将使得工资率会随经济的增长而更快地上升,从而使得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的趋势得到逆转。具体而言,要使中国收入分配恶化的趋势得到逆转,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二元经济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转移,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尽快吸收。
将就业率引入模型,完整地描述和预测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情况,将成为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此外,我们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在凯恩斯条件下对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所作的一种解释,它并不排除在其他视角或者分析框架下所得到的结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