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一段“佳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2 次 更新时间:2010-05-03 20:54

进入专题: 齐白石  

林达  

最近,读到一段关于齐白石老人的故事。

齐白石老人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而且已经节俭到了成为一种怪僻的地步。凡是和老人有过交往的,都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老人在画界久负大师盛名,勤奋且高寿,如此一节俭,当然就有了可观的积蓄。于是,老人在家乡湖南湘潭县购田置地,也出租。在那个年代,顺理成章,是最传统的投资。

一生无事。到了九十高龄,老人出问题了。一九五O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一年四月,湘潭县分三批进行土地改革。留在家乡的齐白石的后代,因此被指控为大地主,眼看着“地主成分”要划到老人头上。今天的年轻人读到“地主”一词,大概感觉就是某块土地的主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在那个时候,却是性命交关的事情。有了这个头衔,说可能性命不保都不算夸张。否则一个九十老人何以如此焦虑万分。万般无奈,齐白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讲到自己的田产,均是以卖画所得购置。毛泽东将此信作了批示,转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王又将信转给当时的湘潭县长兼县委书记杨第甫。在一级级官员的关照下,虽然老人一生积蓄的田地被尽数没收。可是,免去了至关紧要的“划为地主成份”这一条。

杨第甫是个官员,也是文人。他事后拜访了白石老人。老人此时已九六高龄。回想起来,仍然感激涕零。展纸研墨,画一幅荷花相赠。罕见的是,落款一连书三个 “白石”,据说老人是表达“在此三叩首致谢了”的意思。杨第甫非常珍视这件墨宝,把它传给了儿子,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杨小凯英年早逝,这幅承载了一段历史的大师之作,由小凯一家珍藏,想来会一代代传下去。

读完这个故事,回想起来,觉得我不断在读到这样类似的政界和文化界名人的“佳话”。“佳话”在营造温馨的气氛,也在无形中塑造我的思维习惯。可是,假如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读,一些疑问不由自主会冒出来。退一万步,就算不去质疑出租土地是否是刑事罪行,不去质疑定罪的标准,不去质疑土改在源头上其行政命令和立法执法的混淆,即使在同样的定罪标准下,我都会对程序提出疑问。换一个视角,我会很奇怪,假如白石老人,因购置土地的钱是卖画所得,就可以“免入罪”,那么,其他地主,他们购置土地的钱,都是杀人越货、抢银行得来的吗?有没有对其他地主的财产来源,都作一番甄别?他们是否能够因为购置土地的收入是合法的,就也同样“免罪”?

此类“佳话”故事,总是在正面叙述,也在无形中营造“法律面前不人人平等”的概念。久而久之,我在温馨故事面前,习惯了自己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待遇。我认同了这样的观念:只要自己和文化名人之间身份不同,在法律面前就也要“矮一截”。我也习惯了这样的制度设置,就是高级行政官员的一个批示、一封信、甚至一句话,就能够改变程序。判断不是司法程序凭借法律在做,而是官员随心所欲在做。遇到问题,我对司法会没有信心。我们会条件反射一样,要找个通道,托上名人,向未可知的上层递上话去。

只要这样的故事,还在被当作“佳话”流传,我们默默无闻的百姓们,就还很难指望司法公平。

    进入专题: 齐白石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37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二闲堂,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