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旺 贾俊雪: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03 次 更新时间:2010-05-03 19:12

进入专题: 公共教育政策  

郭庆旺   贾俊雪  

内容提要: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考察公共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高等教育可获取性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效率的影响,揭示出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省份经济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公共教育投入政策并未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且不利于缩小劳动力工资差异;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也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本溢价水平,但后一种影响并不显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水平的影响总体上较为模糊;高校扩招政策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本溢价水平,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溢价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qwguo @263.net ,junxuejia @sina.com.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优化基础理论研究”(70750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调控作用研究”(08JZD0012)和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研究”(200904)的阶段性成果。非常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澄清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较好地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一些研究认为,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增加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Glomm and Ravikumar,1992;Viaene and Zilcha,2006)。但也有研究指出,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确定,这取决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Lloyd-Ellis (2000)在充分考虑微观经济主体职业选择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倾斜会产生“涓滴(trickle-down)效应”,但它会被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从而导致收入差距增大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Su(2004)利用一个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指出,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对于欠发达国家,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有助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公平。就实证研究而言,目前主要集中于公共教育支出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但并未给出一致结论。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9)指出,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Easterly and Rebelo (1993)的研究则表明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Devarajan et al .(1996)基于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研究结论是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Blankenauet al .(2006)以23个发达国家和57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得到的结论是,公共教育支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稳健的促进作用,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什么显著影响。关于公共教育政策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政策对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如Fortin(2006)详细考察了美国各州高等教育政策对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还鲜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公共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以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就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以深入揭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以人力资本溢价(即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作为切入点。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物质生产过程中引入锦标赛竞争机制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以更好地刻画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的影响:(1)教育制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色,即较高阶段的学习依赖于较低阶段的知识积累,但以往研究往往忽略这一特点。Su(2004)虽然较好地考虑了这一点,但忽视了高等教育可获取性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获取建立在竞争激烈的资格考试基础上,从而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本文在Su(2004)基础上,引入锦标赛竞争机制以更好地考察阶段性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可获取性对民间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和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性的影响。(2)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背景是导致劳动工资乃至收入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李实、丁赛,2003;Fortin,2006),但以往理论研究往往忽略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差异及其对劳动工资差异的影响。Lloyd-Ellis (2000)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忽略了物质资本的重要影响。Krusell et al .(2000)指出,由于知识水平和结构不同,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与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的互补性不同,这是人力资本溢价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考虑两类劳动力即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并引入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以全面刻画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形成机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省份经济视角出发,利用空间计量和面板数据模型就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的影响作实证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地方办学为主、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006年,地方政府承担了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9.1%,预算内教育经费的88.5%;我国普通高校共有1867所,其中隶属于中央部委的仅有111所。因此,以省份经济作为考察对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公共教育政策的影响。但这也给我们的实证研究带来一定困难——省际间劳动力流动和贸易交往致使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空间相关性,这种内生性问题会导致一般面板数据模型的估算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也会对人们的教育需求进而对公共教育政策产生影响,这种内生性问题同样会带来估算偏差。为了更好地校正内生性带来的估算偏差,本文分别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 以及工具变量两阶段面板数据模型。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公共教育政策通过影响不同教育背景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产生重要影响: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确定——公共教育支出规模、基础教育支出比重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 型关系;基础教育支出比重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加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本溢价水平、缩小劳动力工资差异,公共教育政策总体上无助于解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问题,且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加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基于中国省份经济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公共教育投入政策并未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且不利于缩小劳动力工资差异;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缩小劳动力工资差异,但后一种影响并不显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政策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水平的影响总体较为模糊;高校扩招政策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本溢价水平,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上述结论对于我国未来公共教育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府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教育支出结构优化,应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也有助于缩小劳动力工资乃至收入分配的差异。此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应谨慎对待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而且有助于缓解高等教育可获取性导致的社会分层问题,缩小劳动力工资差异,更好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但应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努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有效避免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同时,应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高校招生方式,提高低收入、低教育背景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的高校录取比率,有效解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突出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影响,本文忽略了人力资本溢价对于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可获取性得到明显改善后,这一影响机制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结合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全面考察人力资本溢价等内生因素和高等教育政策等外生因素对于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相关附件下载: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进入专题: 公共教育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3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