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利用”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前一段时间,大牌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没有必要设立18亿亩耕地红线。茅于轼认为,中国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粮食不够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买,没有理由非得要强调种粮用地比其他用地更重要。茅于轼的言论一出,网上非议声一片,“拍砖”者胜多。笔者也不认同茅于轼的观点,反而,笔者以为,各类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更应该注意集约和节约用地,为推进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作贡献。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这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也是为缓解国内耕地资源紧张,解决十几亿人吃饭所必须坚持的无奈之举。国土资源部2007年曾修编过《全国土地利用整理规划纲要》一稿,该稿因将耕地保护目标定在18亿亩以下,国务院会上没有通过,被温家宝总理打回去了。
经过将近一年修编后,2008年的10月23日,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新纲要规定,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是18.18亿亩,到2020年18.05亿亩。从每年耕地保有量的数据来看,土地政策只要稍微一放松,一年就有三、四百万亩耕地被占用。即使是控制严格,每年也有一、两百万亩耕地被占用。应该说,要实现土地规划纲要规定的1.8亿亩耕地保有目标,全国土地利用的形势还非常严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我国十一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率领一个课题组,对中国的城市化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国内土地资源算了一个帐:将来我国人口总量多少?保证这些人口粮食95%的自给率,应当保有多少耕地?每年城市用地、交通用地的发展趋势如何?在考虑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单产提高等因素后,王建的课题组计算结果认为,到2030年,我国耕地底线应当设置在16亿亩。
不容置疑,交通设施建设在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占用土地的大头。2003年,全国所有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8万平方公里,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占地则是4.4万平方公里,比城市占地还要多1.6万平方公里。从1996到2003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0.8万平方公里,交通设施占地却新增1.87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城市用地面积增加量只是交通设施建设占地增加量的一个零头。而在此期间,我国新增城市人口约5500万人,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占地面积新增145平方米,交通设施占地则新增340平方米。因此,要节约集约用地,交通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更应该成为国内各行各业的生力军。
在一定意义上,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对交通量的需求是刚性的,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建设高等级公路要比低等级公路更能节约土地。有人测算过,建设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其土地占用面积是一般二级公路的二至三倍,但通行能力却是二级公路的五至七倍。也就是说,在提供相同路网通行能力的条件下,新建高速公路的土地占用量,只是一般公路的40%至50%。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高速公路是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国家出台了各项扩大内需措施,因此,今明两年将是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年份。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高速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各地急于要把拉动内需的钱花出去,这就容易造成一种为追求建设速度而致使前期工作粗放的倾向。具体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上,会造成设计和施工急于求成,让本来对生态环境有更多考虑,可以更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设,变得急功近利,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这就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为了今天的快感而给明天造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