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东:社会转型期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94 次 更新时间:2011-11-02 14:41

进入专题: 信访制度   社会转型  

王耀东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时期,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据统计,全国信访总量每年都在1000万件(人)次以上高位运行,反映的问题几乎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的所有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过激行为时有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信访活动客观上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完善尚需要一个过程,新旧体制之交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与调整,这种分配与调整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影响到少数人的利益,特别是,在转型期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各种诉求都需要一个渠道去表达,信访就成为主渠道。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信访问题产生的体制性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是产生信访问题的第一大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不到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粗放型增长方式、盲目扩大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环境压力过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明显。二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越位”、“缺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越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很多,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另一方面,单纯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致使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近年来发生的城镇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访问题,都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有关。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信访问题产生的第二大根源。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管理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在管理观念、结构、制度等方面深受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影响,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单位化倾向愈益严重,所掌握的资源、资金又极其有限,很难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社会化功能缺乏有效支撑。成千上万的社团组织大都带有准官方的性质,附属在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之下,社会组织的自组织管理和自律行为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秩序缺乏稳定的基础要素支撑。再加上政府社会管理机构林立,社会管理职能严重分割,社会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社会舆论引导机制、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和社会预警体系还很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解社情民意,更好地协调和保护各个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种不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近年来,信访量始终在高位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有很大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不配套是信访问题产生的第三大根源。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应看到,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在一些方面明显滞后。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待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有序表达还未形成相应完备的法律秩序;科学决策、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司法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还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侵犯人民群众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也都可能导致信访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信访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存在,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信访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具体来说,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程来实现。

    进入专题: 信访制度   社会转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0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