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省长、省委书记更替成为一种常态,现有文献忽视了其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在理论上,我们讨论了多种地方官员更替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机制,强调省长、省委书记更替会对辖区经济增长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在实证上,我们采用1979—2006年间我国29个省区的官员更替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因地方官员更替频率、更替的地方官员的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地方官员更替主要影响辖区的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并非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能够增进对如何现实省区经济平稳增长的理解。
关键词:地方官员更替,经济增长,政治晋升激励
*王贤彬、徐现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研究所;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徐现祥,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E2mail :lnsxuxx @mail .sysu.edu.cn.感谢舒元、聂海峰、连玉君、詹新宇、张莉和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评论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03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C7901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20170)、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79006)、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和中山大学2008年度笹川青年奖学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积极而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周黎安等(2005)也强调,“在中国经济以奇迹般速度增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兴趣和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也是不多见的”。
基于上述经验认知,实证文献从官员治理的某个维度证实了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徐现祥等(2007)从地方官员跨省交流的视角考察了省长、省委书记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存在正的官员交流效应。张军和高远(2007)从省长、省委书记交流和任期的角度考察了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发现官员交流有利于辖区经济增长,同时发现了地方官员经济增长绩效在任期内呈现倒U 形。随后,王贤彬和徐现祥(2008)从省长、省委书记来源、去向、任期等维度系统地考察了地方官员治理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控制了省区经济变量和省长、省委书记的自身特征后,不同类型的地方官员经济增长绩效显著不同。为什么处于同一个中央之下,面临着相同的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不同类型的省长、省委书记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却不同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把激励搞对”固然重要,但官员是异质的,不同类型的地方官员发展辖区经济的偏好、能力等都不尽相同,从而同类级别的地方官员尽管面临着几乎相同的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但他们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未必相同。
如果地方官员是异质的,我们自然就有理由相信,官员更替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尝试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官员更替是否影响辖区经济增长?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导致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什么?比如这种影响是否与政治晋升激励相关,是由离任官员导致还是由新任官员引起的,抑或是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差异的结果?同时,这种影响具有什么特征?比如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趋势还是短期经济波动?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验证地方官员异质性假说,而且可以为考察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官员更替。至少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到目前为止,还鲜有涉及官员更替这方面的文献。
在中国,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地方官员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央在地方官员的治理上具有绝对的权威,能够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免。1980年,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要实现“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2年,中央规定省部级干部任职不能超过65岁,制定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些政策奠定了近三十年来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使得地方官员更替成为一种常态。
基于此,本文从省长、省委书记更替的角度,考察在1979—2006年间省长、省委书记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因地方官员更替频率、更替的地方官员的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地方官员更替主要影响辖区的短期经济增长波动,而不是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即官员更替效应是短期的。
其实,本文的工作并非仅局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Jones and Olken(2005)基于全球130个经济体在1945—2000年间的国家领导人样本,从国家领导人更替的视角考察了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Jones and Olk2en(2005)的发现相比,本文的发现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本文的发现可能比Jonesand Olken (2005)的发现更精细些。Jones and Olken (2005)发现国家领导人更替前后的经济增长绩效显著不同,但并没有细化到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本文发现中国地方官员更替当年的经济增长显著下降,进而考察了这种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当然,Jones and Olken(2005)采用的是国家领导人在位自然或意外死亡样本,至少部分地规避了国家领导人更替的内生性问题;而本文所使用的中国地方官员更替样本不具有严格的外生性,但本文通过采用工具变量回归的做法得到可信的结论。以上比较意味着,尽管世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与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更替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在对辖区经济增长影响上却具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个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第三部分是数据;第四、五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述。
六、结论性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地方官员致力于发展辖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因此,人们开始定量分析省长、省委书记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从省长、省委书记的来源、去向、任期、交流等某个治理维度展开的,恰忽视了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省长、省委书记更替的角度探索地方官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有必要定量测评官员更替的经济绩效。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具有一般意义的话题。个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有争议的问题,Jones and Olken(2005)基于全球130个经济体在1945—2000年间国家领导人样本,从国家领导人更替的视角首次考察并发现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讨论多种地方官员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机制之后,强调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将会对辖区经济增长带来短期的负面影响。采用1979—2006年间我国29个省区的官员更替样本,本文实证分析了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因地方官员更替频率、更替的地方官员的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地方官员更替主要是影响辖区的短期经济增长波动,而不是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即官员更替效应是短期的。
本文的发现是相当稳健的,不仅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而且细化了Jonesand Olken (2005)的发现。尽管国家领导人的更替与中国省长、省委书记更替有着诸多的差异,但在对辖区经济增长影响上却具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个人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另外,本文的发现,从地方官员治理的角度给出了我国省区经济增长波动的一个解释,有望增进对如何实现省区经济平稳增长的理解。实际上,中共中央办公厅2006年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明确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任满一个任期。这一规定有利于地方官员任期的稳定性提高和长度的适度加大,从而更加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