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格局现状与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39 次 更新时间:2015-01-18 11:47

张宇燕 (进入专栏)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友会讲坛上的讲演


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类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但是真要回答什么是全球化,可能一下子还真说不出来。


什么叫全球化?我在这里引用一位记者曾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由一位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车祸,抢救王妃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主要产自巴西……大家一听便知,这位记者是在借用戴安娜王妃出车祸的事来阐释他眼中的全球化。这也正是现今人类所处时代的写照:世界各国或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度迅速提升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和国际事务变得很难严格界定。


一、理解经济全球化


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许多场合,是规则决定胜负。

用隐喻或象征还不能完全替代分析。这里让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全球化加以解读。

第一是贸易增长。全球化过程伴随着各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迅速提升。2004年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出口为11.4万亿美元,2007年超过17万亿美元。尽管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波动而起伏不定,比如说由于金融危机,2009年全球贸易有可能降低8%甚至更多,但总体而言,最近10多年国际贸易增速比较快,1998-2008年全球贸易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

第二是资本流动。说明资本流动的最重要指标是直接投资的增长。199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为1.9万亿美元,2007年底则达到15.2万亿美元,增加6倍多。外汇市场交易量的迅速增长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资本流动的规模扩大。根据2007年的数据,全球每天的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已经达到3万多亿美元的天文数据。整体来看,伴随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的数量和速度都在加大加快。

第三是技术进步。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特别是科技进步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又一项基本内容。

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进步与传播,通常被认为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不过在这里,我们需要另外再加两项内容,以便使全球化这幅图景更为完整。

第四、全球问题凸显。所谓全球问题,指的是影响整个人类福祉的问题。全球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气候变化。其二是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三是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传染病问题,其中既包括眼下正在流行的H1N1流感,也包括艾滋病,还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致命传染病。其四是生物多样性和与之相联的物种灭绝问题。其五是恐怖主义问题。再有就是世界贸易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此,我想对传染病、生物多样性与和平等问题多说几句。从历史看,人类走到今天,或者说今天的世界是这个样子,和传染病有很大关系。在四个世纪前开始的殖民史进程中,传染病就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和传染病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已经查明有170多万种生物,据说由于气候变化,现在每年消亡几千种甚至上万种。大量物种的消亡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之一,就表现为病菌或病毒与物种多样性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在人类之所以没有被致命的病毒所侵害,是因为它们寄生在某些离人类生活很远的物种身上;而随着物种的大批灭绝,那些致命的病菌病毒就会转换寄宿对象,并可能更加接近人类生活,从而增大感染人类的概率,最终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有鉴于此,便有历史学家讲,传染病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并不亚于战争;在未来人类与传染病的争斗中,最终鹿死谁手还是很大的问号。

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还有很多。全球现存的核武器爆炸当量折算成TNT炸药,若除以65亿人口,据说人均分摊的数量大约有3吨。我们每人每天都陪伴着如此数量的炸药生活,一想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第五、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具体讲,国际规则普遍适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国际规则的经济体以及人口越来越多;二是国际规则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三是国际规则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以世贸组织为例。随着中国、越南等国的加入,其适用范围急剧扩大。随着知识产权等条款的写入,其规则涵盖内容拓展了。随着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其执行力大大加强了。

关于国际规则,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规则的制定、解释和执行,事关重大,与经济体之间、企业之间甚至个人之间的竞争唇齿相连。就国家而言,它在世界的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实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能不能对规则的确立过程拥有主导权。在许多情况下,一国的实力如果脱离了赖以存在的规则,就很可能大打折扣。实力固然重要,但规则制定权同样必不可少。在许多场合,是规则决定胜负。

谈论规则时还有一点是必须涉及的,那就是规则非中性。所谓规则或制度非中性,指的是同一规则对不同经济体或人群的福利影响是不同的。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国际规则或制度,均具有很强的非中性色彩。

综上所述,贸易增长、资本流动、技术扩散、全球问题凸显、规则普遍适用性提升,构成了全球化的五个基本要素,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总体而言不可逆转的新时代。


二、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要素

当今世界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组成了一个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凭借自身实力和拥有的规则制定权,通过非中性规则来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并限制和分化竞争对手,同时,其竞争对手总体而言只是现行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或改良者,而非挑战者。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今天的世界格局又是如何?简单地说,世界格局包含三项基本内容: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有少数大国或国家集团;它们之间在博弈后形成某种特定的权力与责任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又被错综复杂的各种国际规则所固化。

从这三个维度看,当今世界格局可以被描述如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组成了一个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凭借自身实力和拥有的规则制定权,通过非中性规则来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并限制和分化竞争对手,同时,其竞争对手总体而言只是现行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或改良者,而非挑战者。

决定一经济体或国家集团在世界格局当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7个因素:

第一个是经济实力。反映经济实力最常用的、也最能够代表一国实力的指标就是GDP。尽管很多人对GDP这个指标提出批评,认为它有很多缺陷,但是,我们现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指标。这也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困境:我们通常不是在好和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坏和更坏之间选择。换言之,“最不坏”就是“最好”。

2008年全球GDP总量为6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14.3万亿美元,欧盟27国加在一起大约是14万亿美元,日本是4.9万亿美元。美国、欧洲、日本加在一起占全球GDP的比重大约是55%。整个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产出加在一起,占全球GDP的70%左右。

中国2008年的产出为4.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不到2%,经过30年,我们达到了6.8%。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按照经济史学家的估算,这6.8%的水平只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再往前推,在公元1600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产出占全世界产出的30%多。在公元1000年也就是北宋时期,据我看到的一些史料讲,在当时的首都汴梁即今天的开封,一个民夫一年的收入折成可购买的大米,如果按照今天的米价折算,大约是3200美元,正好等于去年中国的人均GDP。我说这些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

第二是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一般用专利存量这个指标来加以刻画。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08年世界专利报告》,到2006年底,美国生效的专利有177万件,名列世界前茅,日本有114万件,位列第二,韩国和德国排在第三、第四,各有46万件。中国有多少件呢?18万件,排在第七位,大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世界前12大专利拥有国所有生效专利的总和中,美国占到33%,日本占21%,中国仅占3.4%,而在这3.4%中也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申请的。科技实力不仅仅表现为专利的数量,更关键的恐怕还是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技术,以及那些能够保证长期并垄断性地赚取高额利润的技术。

第三是军事打击力量。军事打击力量既包括军事预算支出,也包括核武器、常规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素质等。2008年在全球约1.5万亿美元的总军事预算中,美国就占了40%左右,这足显美国在军事打击力量方面绝对领先的地位。当然,如此庞大的军事预算也与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的作战有关。此外,美国海军的舰艇吨位,超过了全球位列第二到第十四位国家海军舰艇吨位的总和。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由于恐怖主义正在成为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打击恐怖主义和战场上两军开战差异很大,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打击力量要打一些折扣。

第四是国土面积和人口。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无疑有明显优势。尼克松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世界级领袖,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必须生活在一个伟大时代或动荡时代,从而拥有宽广舞台以便驰骋;其次,他本人是盖世英才;最后,他必须是大国领袖。尼克松说他认识一个很好地满足了前两个条件的人,遗憾的是没能满足第三个条件。这个人就是李光耀,当时是新加坡总理。而新加坡只是弹丸之地,仅有700多平方公里。比较而言,中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脚下的自然资源量却相对很少,就价值而言大约是俄罗斯的1/5,美国的1/3,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低了。这无疑将是中国长期增长的一个硬约束。

第五是国际货币。一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相当程度上要看它的货币是否世界货币或关键货币。关键货币在这里指的是某国发行的货币既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也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储备货币。当今的世界货币格局是美元主导、欧元次之、日元辅之的格局。2007年用美元计价结算的跨境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5,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大约占2/3,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与美元相关的同样也占到了2/3。在美国霸权背后,我们在此看到了美元霸权。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好处。全世界大量使用和储备美元的过程,从相当意义上讲就是美国向全世界征收广义铸币税的过程。美国境外流通的美元和各经济体持有的美元储备,只能来自于美国经常性的和庞大的贸易逆差。而庞大逆差存在并且持续不断地增长,意味着美国通过输出美元和美元资产来享用全球资源与服务。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全球分工-贸易体系,其中沙特、俄罗斯、南非等国出口能源和资源,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美国、英国等国出口美元和金融产品。为了使这个世界大三角游戏能够持久玩下去,美国就必须不断输出美元并提供足够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境外储备或贸易“需求”。这个逻辑恐怕也同时解释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美国货币当局只会依据国内经济运行来制订货币政策和调整金融监管,而同时美元又是世界主导货币,这一事实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矛盾。这也正是中国主张创立一种超主权国家储备货币并对当今世界货币体系加以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六是国际规则或制度的制订权。一国在全球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主导国际规则的制订、解释和执行。规则的重要性以及非中性规则等问题我们已经涉及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在很多场合都是通过不公正的议事与投票来实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需要赢得85%以上的票数,而美国的投票权则为17%上下。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否决权。尽管中国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但总体而言,在当今世界,中国还只是一个既定国际规则的接受者。


第七是软实力。“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它说的是一个国家不靠强制与威胁,而是通过说服、价值认同和道德感召力来获得别国的支持,并最终实现它所希望的结果。对一国而言,仅有前面谈到的器物实力和制度实力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加上软实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有些情况下还不仅是个相加的关系,而可能是相乘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指的就是其国际形象的好坏,而形象的好坏又和如何描述相关。怎样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是一门艺术,需要认真谋划,因为有时形式决定内容,“言”甚至会决定“行”。自己说是天经地义的,但这不够。我们还需要找别国帮你说。帮你说的这个国家必须是英语国家,必须能深刻理解世界变化的潮流及含义,必须相对公允,同时它也必须是一个力求在世界格局中通过软实力的恰当运用来提升自己影响力的中等大国。应该讲,这样的国家还是可以找到的。


三、中国的影响及未来世界格局走势

对当今世界格局而言,最大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整体实力的大幅度增强。中国对现行世界格局的冲击以及既得利益国家集团对此做出的回应,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进程与方向。

对当今世界格局而言,最大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整体实力的大幅度增强。中国对现行的国际格局或国际秩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冲击。所谓器物层面,主要是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急剧扩大,科技进步加快,军事预算增加和装备现代化,对外部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与教育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快速积累。国外有人做过计算,如果中国能源与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达到美国水平的一半,则至少需要三个地球。另外,“负外部力量”也可以被看成是物质层面的一部分。毕竟中国已经进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行列,尽管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们的人均排放量还不到美国人均排放量的1/5。

其次是货币层面的冲击。当今的世界货币是美元和欧元,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和覆盖面很小。作为提升中国货币金融影响力的主要措施,就是已经起步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就是在未来30年内,逐步让人民币成为贸易货币和储备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关键货币之一。无论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势必威胁到现行制度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异于与虎谋皮。

再有就是制度层面的冲击。金融危机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国提出了在全球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尽管这个倡议实行起来有相当大难度,但它却是非常明确且强烈的信号,表明产出占全球7%、贸易占全球8%、同时国际发言权甚小的中国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满,开始想要深度参与国际货币金融规则的制订与实施。在今年年底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峰会上,无疑将有一场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激烈辩论,其中,中国的态度对未来碳排放规则的制订至关重要。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多种多样。在我看来,其核心思想主要有两点:表明中国接受现行的国际规则,同时渐进地在边际上改善现行国际规则或推进现行国际规则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强,客观上既有助于、也要求中国寻求更为公正的国际规则,即更能体现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和要求的国际规则。

最后是观念层面的冲击。中国在观念层面上对当今世界造成冲击,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上。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世人目睹中国的经济绩效以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十全十美的发展模式只是空中楼阁。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其中又杂糅了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伴随经济实力和制度实力的提升,中国在观念层面的影响也开始加大,并且开始成为主导当今世界的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的强有力竞争者。应该讲,这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对现行世界格局的冲击以及既得利益国家集团对此做出的回应,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进程与方向。总体上看,未来20-30年世界格局有着五种演进方向或可能。

可能性一:现行国际格局或国际体系经过缓慢消融过程后突然瓦解,全球陷入战国纷争境地,世界进入一种全球无政府状态,全球化进程随之被彻底打断。

可能性二:爆发新一轮东西方冷战。这场冷战或许发生在传统冷战国美俄之间,或许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或许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教授所预言的那样发生在美中之间。

可能性三:凭借自身的软硬实力,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国家集团,运用制度实力成功整合全世界,把所有边缘国家和新兴大国都纳入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让世界变成一个独特的单极世界。

可能性四:世界过渡到某种特定的双寡头稳定结构,也就是今天人们反复议论的美中两国集团或“中美一体”架构。就中美两国而言,其间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类似于《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和如来佛之间的关系。两人有很深的共同利益,但又各自独立,相互尊重。

可能性五: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的基础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按地理划分的国家集团。就后者而言,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当属美欧亚三足鼎立局面。就亚洲这一极而言,中国的影响力无疑举足轻重。

从可能性上看,后三种情景出现的概率更大。从倾向性上看,我更希望的是后两者之一。但无论是哪种情景,都最终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是:民富国强;祖国统一;中国元成为世界关键货币;全面参与全球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享有巨大的道德与文化感召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或问题存在,但这些矛盾与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天中国所做和正在做的一切,是要把发达国家用了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做的事情,浓缩在几十年里来完成。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我充满信心,因为中国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道路上,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将逐渐变得更加美好。

进入 张宇燕 的专栏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5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汇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