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医疗服务还须加快开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7 次 更新时间:2009-09-09 19:13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周其仁  

近半年来,看了不少医疗机构,城市农村的都有。不是专门调查,连走马观花也算不上,就是出差时遇到医疗机构,能看就多看一眼。得到的印象是,城乡兴建了不少社区医院或基层医疗诊所。这些机构,房屋新、设施新、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也新,墙上一般张贴着醒目的服务指引,井井有条。看过几份诊疗记录,即使是很偏远的村庄,每天至少也有四五位病人光顾。大都市的社区医院,老人、小孩川流不息,很是兴旺。看来,医改吵了好几年,终究还结出了一些正果。

不过,大城市里那些最负盛名的医院,人山人海排队挂号的景观一点都没有改变。8月22日上午,日全食开始之时,有报道说,成都华西医院已完成挂号1.2万名——那是早上8点钟!2008年,华西的门诊不是每天1万人吗?难道日全食会带动门诊潮?当地的朋友说,华西的日门诊量一直呈增加态势,现在平均就是1.2万人。到杭州,浙医二院的门诊量也是有增无减,且“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外地来的,人数明显增多”。我前年访问过的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门诊一天3000人次,全年96万人次;去年你道是多少?106万人次,一年增加了15%。京城里,露天通宵排队的地方,除了春运火车站,非大医院莫属。前不久,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局组织19家“三甲”医院的院长,扮成普通患者去看病,感受“看病究竟有多难”。一位院长的记录如下: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花了405分钟,真正“被看病”的时间不足5%。

以上现象,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政府大手增加了卫生开支,“看病难”就一定缓解。搞得不好——我希望自己说错——政府的卫生开销更大,看病更难!

读者或问,怎么会出现这等怪事?回答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容我解释几句吧。

首先,这次政府决定在三年内出手8500亿元用于医疗的财政经费,明确三分之二补需方,三分之一补供方。这里所谓的“需方”,就是病患方。“三分之二补需方”的意思,就是未来三年将有6375亿元用于扩大城乡医保的范围与财政支付的比例,从而增加了需方的财务支付能力。至于“三分之一补供方”,则是未来三年政府要拿2125亿元来搞医疗机构的建设,主要就是本文开首提到的城乡基层的社区医院。

不论其他,单看这三分之二对三分之一,供不应求就是明显的。还要考虑,除了少部分人可享受的公费医疗,当今城乡医保,没有百分之百报销这回事,患者一定还要自付部分医疗费用。这就是说,补需方的那个三分之二,实际形成的医疗需求一定大于6375亿元。同时,补供方的那个三分之一,因为包括了基建和设施的投资,所以,形成的医疗服务能力,又一定小于2125亿元。

当然,如果中国的医疗服务已属“产能过剩”,那么,以上未来三年的供不应求,还不会酿成大麻烦。可惜,实际情况是中国早就出现了医疗服务的供不应求。这也是前几年笔者讨论医改的基本出发点。在《病有所医当问谁》这本小书里,我向读者出示了如下数据:1978年至2005年,中国的GDP(现价算)增加了50倍,社会卫生总开支增加了78倍,其中,个人医疗开支增加了200倍;可是同期,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只增长了76%,医护人员增加了75%。如此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追逐如此缓慢变化的供给,看病既贵且难,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从2005年到2009年新医改文件出台,四个年头又过去了。期间,“市场化医改失败论”来势汹汹,谁也闹不清医疗服务体制的未来走向。大家观望、等待,当然谈不到扩大医疗服务能力。可这几年居民收入还在增加,城市化还在推进,老龄化也没有停止步伐——这些都指向医疗需求的更高增长。这样来论医疗服务的供求形势,当然是供不应求,加供不应求,再加供不应求。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区分“医疗的财务保障”与“医疗的服务保障”。前一概念,是指怎样经由多种方式为病家筹措看得起病的财力;后者则是怎样动员人力、物力、技术和组织资源,通过增加医疗服务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资源过剩,所以那里“医改”主要解决的是医疗的财务保障问题,那么,中国除了财务保障,还有服务保障的问题。

新形势是,在政府花财力大手补需方之后,本来就供不应求的医疗服务面临更严重的供不应求压力。除非放手开放准入、采用针对性强的刺激医疗服务供给的措施,否则,“看病难”的现象不但难以缓解,甚至还有可能加剧。

    进入专题: 医疗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0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经,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