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至今,60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从太平洋彼岸呼啸而来,中国民营企业陷入多年未见的恶劣环境之中。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瘦身紧缩,一些民营企业在金融海啸中苦苦挣扎,躲不及的干脆关门收档。紧接着,亦喜亦悲的\"粮食吃掉奶牛\"(中粮控股蒙牛)的国企购并民企事件、震惊国人的\"通钢血案逼退建龙\"的民企购并国企被中止事件纷纷扬扬。一时间,舆论哗然,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应当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会变也不能变。伴随着30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离不开思想解放,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快的地区,往往也是思想比较解放、政府支持的力度比较大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和江浙地区。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但也应当看到,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民营企业犹如\"庶出\"而\"妾身不明\"。一些民营企业也感觉自己是\"二等企业\"而自惭形秽。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安全感,正如一句顺口溜所说:求法律保护不如求官员(权力)保护;求官员(权力)保护不如求洋人保护;求洋人保护还不如改换国籍成为\"假洋鬼子\"。这句顺口溜虽过于偏激,但多少道出了民营企业的\"苦衷\"。害怕政策的变化、害怕\"吃大户\"、害怕\"清算\"财产\"原罪\",的确是许多民营企业家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甚至成为某些民营企业\"走出去\"(将资产转移国外)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广义的民营经济占全部经济的40%以上,就业占75%左右,出口占30%以上,经济增量的50%以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民营经济能否快速健康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的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缓解了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启动和加速了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的兴起,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确立,甚至没有国企的改革。换言之,要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终建立民主法治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民营经济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要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民营企业家的事,更重要是政府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各级政府在近期要想方设法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长期则要完善法治和产权制度,以解决民营企业后顾之忧。要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视为国民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支\"重要力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从市场准入、资金、资源、财政税收等方面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让民营企业家在更多领域里施展才干。
值得高兴的是,许多民营企业经受住这次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下滑的考验,比如,像江苏省沙钢不仅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被评入世界500强,这充分表现出即使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只要给一个舞台,民营企业也能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我们衷心祝愿更多的民营企业像沙钢等著名民营企业一样,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打入500强,并锻造成真正的世界级的一流企业。■(原文载于《中国改革》第9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