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考加分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今年发挥失常,但幸运地凭借加分(20分)被录取。不同于何川洋,我是凭借“灰色渠道”获得加分的:被告知航模项目女生参与少,容易取得成绩,于是我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取得女子组省冠军并成为二级运动员。虽然和造假的同学相比,我的加分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我并不心安理得,而是为我的加分使一位考生落榜深感歉疚。
高考加分中存在不少灰色渠道:同学中有“八分之一血统”的少数民族;有挂靠个老死不相往来的远房亲戚,摇身变成归侨或华侨的;甚至某些加分项目和竞赛名次有内部明码标价,我们班就有高度近视的“射击冠军”和体重近200斤的“跑步健将”,一位所谓的“省优干”亦常常拿自己开涮“我可是省优干呢,大家多向我学习啊”,从而博得哄堂大笑。不同于赤裸裸的弄虚作假,表面看来每一步骤的运作都遵循规则,但讯息和人脉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家长在教委、体委、科协等机构的学生,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这种巧妙的运作方式,使张榜公示亦成为一种正名的途径。
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一环,高考加分有责任捍卫“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内核。但实效和初衷愈发南辕北辙,裸分参加高考的学生成了悲情英雄,如果“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分数多不如红包多”成为潜规则,是否还能听见学子们深情朗读食指的《相信未来》——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作者为河南一高三毕业生)
来源:南方周末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