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看电视新闻了,因为那些新闻没有什么新意,不吸引人。那天正好在家喝酒,无聊间看了一段新闻。感觉挺有意思,那就是“铁本事件”。从新闻播音员的满脸阶级斗争的表情和语调,就知道这段新闻一定属于“旧闻”——铁腕胜利了。
铁本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复杂,刚处理完,就引来了“嘘”声一片。奇了怪了,政府此举完全是为了压制通货膨胀啊,完全是清理游戏规则啊,都是为大家好啊。为什么大家反而不买帐呢?我看很简单:如果市场经济如此容易通过考试,那么我们早就毕业了。
1、用错了逻辑?
据说政府此举是为了抑制已经露出了苗头的通货膨胀。我们对88年和94年的通货膨胀都记忆犹新,没有谁喜欢通货膨胀。问题在于:假如铁本公司没有得到如此最高级别的“叫停”,那么它的产出将非常有效地打击钢铁价格的上升势头。它的投资也将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与此同时,铁本公司将赚得盆满钵满,因为它的产出非常符合市场需求。现在铁本公司的投资被紧急叫停,这个行政行为用的方式是“釜底抽薪”,既不允许增加钢铁的产量,用很简单的逻辑即可预见:这个行政措施将有力地促进钢铁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如果真的希望打击“投资过热”,那么应该打击的是对钢铁的需求旺盛。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中央政府领唱,地方政府合唱的GDP交响曲。此曲正达高潮,对钢材的需求自然旺盛,钢材供不应求,价格自然飚升,那边却釜底抽薪,不准许钢材供应增加,人为加大供需紧张缺口,这个逻辑让人搞不懂。当然那些现有的钢铁公司将成为这个政策的受惠者。难道中央政府有意和他们站在一边?(http://www.yannan.cn)
2、打错了屁股?
此次案件,处理了大批的“涉案人员”,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官员、地方银行官员和私企老板。在我看来,由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打这些人的屁股有些怪怪的感觉。作为地方政府官员,他们的行政出了错,由国务院打屁股还情有可原。但是私企老板出了错,不应该由国务院打屁股。
资本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当然此次案件比较复杂,涉及到私营企业老板承担了自己无力承担的风险的问题,也就是3亿的资本承担103亿的债务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错误并不应由私企老板承担。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私企老板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如此危险的负债规模的。
我并不认为私企老板没有错。他的错当然是显然的:违反了基本的游戏规则,通过“行贿”的方式获得了超级贷款。但这是逼出来的,被广泛存在的“潜规则”逼出来的。总的错不在他,错在潜规则。即便他应该受到惩罚,也绝不是由国务院等行政机构下命令来处罚的,而是由执法机关根据法律来处罚。这有牵涉到了下一个问题:拿错了板子。暂存不表。
他的发展的眼光不但不值得处罚,而且值得肯定,值得充分地肯定。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欠”的就是企业家的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动力以及魄力。这种眼光、动力以及魄力应该得到保护。我们招商引资“招引”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眼光、动力和魄力。没有人具备足够的知识,以至于能够区分哪些眼光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种价值判断其实应该是由竞争和盈亏等市场经济自身来下结论。
在我看来,真正应该打屁股的是中央政府所领唱的GDP交响曲,这个交响曲让全中国都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到处热火朝天。现在却打到跟着小心哼哼的私营企业身上,以后还让人家哼不哼?(http://www.yannan.cn)
3、拿错了板子?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本界政府的一句口头禅。问题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要打板子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能拿错了板子。
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党纪是管人(党员)的,国法是管行为的。错误的行为当然都是由人犯下的,但是惩罚的过程一定要区分。
我们国家,党国一体。行政的过程也就是管人的过程。但是国家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我们不清楚。管的好了,都是党的伟大,管的宽了,难免出错,那么是不是党就不伟大了呢?所以要区分职能,不能一锅煮。经济问题更是复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是方向,但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知识,我们掌握了多少?对我们不是很清晰了解的领域,应该多听专家的意见。
官员犯了错,当然应该问责。但是问责不是简单地罢免几个官员的问题,而是有效地制止一种行为的问题。此次铁本案件,地方官员和银行官员的错“不在”贷了多少款的问题上面;而在明明知道铁本的资本金如此低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于”发放这么多的贷款上面;在与违背投资的风险把关的问题上面。
如果此论成立,那么应该拿起的板子就不是党纪,而是国法。而我们看到,法院还没有开庭,私企老板的罪行已经路人皆知了。
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还有多少类似的情况发生?还有多少资本不足以抵补风险的投资已经发生并在继续发生?他们是否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处罚?
这个问题不说清楚,那么官员会理解成:犯错不要紧,关键是不要撞到枪口上,等风头过去了,继续犯同样的错误。那么,现在挨打的,打了白打。(http://www.yannan.cn)
4、混乱了规则?
杀鸡给猴看什么?看规则。而不应该是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否则以后谁还敢参与游戏呢?
铁本案件,在中央政府看来,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那么好吧,关键就是要听话就行。对于上面的命令,正确的要执行,错误的也要执行。好了,中国的官员都成为无须思考的白痴算了。
他们为什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呢?因为激励他们的机制出了问题。
市场经济中,激励机智非常明确:人之初,性本私。无利不起早。每个人,每个经济组织都是冲着利益而发展起来的。只要他们嗅到了赚钱的味道,他们就一定会兴奋起来,于是签定契约,动用资源,承担风险,博取收益。
但是这样的游戏中,官员搀杂其中。而激励官员们的既有私利,更有 “官帽”。当中央政府发出号召——以阶级斗争为纲,于是官员们争相发动一波胜过一波的政治运动。当中央政府发出号召,以GDP为中心,于是官员们动用一切可以和不可以动用的资源,发展本地的GDP。为此不惜将风险当作耳旁风。更何况权力可以得到一定的“寻租”的回报。
本次铁本案件,就是这样的激励机制本身的结果。早二年,中央政府连续增加国债发行的额度,极力推动建设高潮,地方政府不敢怠慢,纷纷效尤。他们在效尤的过程中违法违规。如果得到了上级的表扬,那么就升官发财。谁知道,合唱产生了“共振”。现在突然最高上级不玩了,但是这些2年前就准备上马的项目,要停下来,所有的投资都“沉没”了,所有的契约都撕毁了,规则,混乱了。激励机制在扭曲了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没有可以理性预期的规则了。(http://www.yannan.cn)
5、如何看待中国的“通膨”或“通缩”问题?
仅仅在去年,理论界还在一片感叹:中国面临通货紧缩。不过一年,突然有对通货膨胀担忧了起来。到底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还是相反?如何理解中国的通货苗头?
在下认为:对中国的通货现象的认识,不适宜用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来判断和决策。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格局是畸形的。
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的确属于“货币现象”。因为他们的投资、总供给和总需求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投资都是产权清晰的对风险负责的投资。而且他们的基尼系数较低,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整个社会呈现稳定的“橄榄”形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的过程中,一直是独立于政府力量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通货膨胀的确属于“货币现象”。货币发行过量,早晚一定会在物价水平上面表现出来。
但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的货币发行速度一直超过GDP增长速度3个以上的百分点。常年累计,货币的确“过量”了。但是直到去年为止,并没有在物价水平上面表现出来,什么原因?这就关系到中国的持币结构问题了。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上升,最近已经达到了“危险水平”。说明什么呢?说明有钱的人呈现三角形状态,越往上面人数越少;但是他们拥有的钱(财富)的数量却呈现“倒三角形”分布。
这样的分布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货币发行一直超量的情况下,物价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的现象:有钱的人的钱未必是通过正当投资“赚”来的,所以他们虽然有钱,却对投资未必感兴趣,而是对如何可以聚敛财富感兴趣。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消费已经达到了饱和的顶点,别墅已经几套,小车也是领导着潮流,他们没有投资和消费的热情。
同时,没有钱的人占人口的大多数,这些人面临“改革”,铁饭碗已经被打破,社会保障机制却没有覆盖到头上。房屋、医疗、教育等等都是花大钱的开支。他们不敢消费。
所以说,在中国,有钱的不投资,不消费;没有钱的不敢投资,不敢消费。这两股力量结合起来,所以过量的货币没有表现在物价上面。
如果我的分析没有错的话,那么,如何看待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呢?
我一点都不紧张,请问中国的财富分布结构短期内变化得合理了吗?没有。反而在加固那两个三角形。
请问货币发行增加的因素有特别的增加吗?也未必。的确最近的贷款有明显的增加,但是这种增加都是“不对风险负责”惹的祸。都是在领唱条件下的合唱之音太强惹的祸。中央可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地方政府当然如法复制。谁知道复制起来却没有了边界。(http://www.yannan.cn)
所以结论是:要么要求地方政府,只能让中央政府领唱,地方政府不许合唱GDP交响曲;要么既不要领唱,也不要合唱,让市场的各个经济主体乱唱,这样反而更好。因为他们步调不一致,可以相互抵消一些能量,不至于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6、中国市场的“三只手”
前两天,看见总理面见欧盟主席的时候,要求欧盟承认中国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地位”。我想,总理与其要求别人承认,莫如自己首先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为好。
是的,我认为我们并没有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由“两只手”在发挥作用,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另一只手是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可惜本次这两只手都没有胜利,胜利的是中国特色的第三只手——行政铁腕。
这种胜利是一种悲哀。
铁腕是一定会胜利的,因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约束铁腕。当铁腕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铁腕笃定胜利。但是中国经济却笃定失败。当铁腕要高唱GDP进行曲时,铁腕也笃定胜利,但是这次失败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因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无法也无须发挥作用了。(http://www.yannan.cn)
看不见的手——价格,调控的是每个人以及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利己的,所以调控才会有效。
看得见的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控的依然是每个人和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依然必须建立在“人之初,性本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而这次包括铁本在内的一大批企业之所以敢于并且能够不顾风险地,不惜大胆违规地发放贷款,是因为地方政府不恰当地参与到了自己不应该参与的GDP交响曲中去了。他们的确属于特殊材料制造的,他们可以不承担风险地投资。所以,无论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都无法对之产生效用。
所以,中央政府才会痛下决心,在试用了宏观调控措施都效果不明显的条件下,不得已,采用行政铁腕,遏制合唱的规模。行为可以理解,但是未必恰当。(http://www.yannan.cn)
7、这个铁腕难道不可以做些好事吗?
可以。如果中央政府能够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改变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规则,让各级的政府统统退出GDP交响曲,那么,政治清明将指日可待,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将指日可待。看不见的手将有效地配置资源,看得见的手将有效地指挥经济的良性循环。
好的铁碗,即不该给市场升温,也不是给市场浇水,而是确定规则。像现在这样既参加游戏,又参与确定规则,铁碗笃定赢,市场笃定输的局面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去掉所谓的中国特色,政府退出所有的经济领域,老老实实地学习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有所敬畏。
评价政府官员的标准必须修改,激励官员的机制应该和经济利益脱钩,政府不适宜垄断资源。让资源的产权清晰起来,让资源的利用竞争起来,效率才会体现出来。(http://www.yannan.cn)
我们可以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