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呼吁废除已经存在了近50年的户籍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户口放开了,是不是城乡差别就消失了呢?相反,近几年来,城乡的差别还在进一步扩大。比如教育、医疗、失业保障等。
我反对没有人道的城乡隔离,我痛恨将同根而生的兄弟姐妹分成三流九等。但,我认为我们把责任全部怪罪于户籍制度是本末倒置了。其实,户口是个冤大头。
短缺的产物
户籍制度在建立之初(1953年)并不一定是一项歧视制度,只是实施紧缺生活品配给的手段。但随着生活品、公共品短缺的日益严重,配给的生活品和公共品越来越多,户籍制度便演化成了一系列特权的载体。当就业岗位成为紧缺品时,户口便成为了一种屏障,充当了城乡隔离的罪魁祸首。
改革开放后,生活品短缺的问题解决了,但公共品短缺的问题却更加凸现。因此,户口的含金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重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由于全国统一的城市公共品配给制度的逐步解体,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从无差异变为有差异,从有差异变成大差异,户籍制度不仅是城乡隔离的祸首,而且还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大屏障。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各种资源向特大城市的聚集,小城镇(市)的公共资源枯竭,小城镇户口的含金量下降,为了给小城镇(市)市民最后的晚餐,户口出现了货币化(买卖小城镇(市)户口)的交易。到90年代后期,小城镇(市)的户口几乎不值钱了。有些城市不得不放开户口,打开城门实现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自由开放,依靠市场的力量吸纳新的发展资源。小城镇(市)开放户口后,没有出现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的局面,即使是石家庄这样的省会城市放开户口,人们的反映也很冷淡。而像北京、上海、深圳市民的福利待遇依然远远高于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公民待遇城市,户口不仅没有因为“开放户口”的呼声高涨而取消,相反,这些城市的户口制度成为一部分人(城里人)排斥另一部分人(城外人)的电网。非法收容遣送有禁不止,甚至民工子弟学校也不断遭到非难。
“进城”与 “反进城”的产物
现在的人把城乡隔离,城市与城市的隔离造成的一些歧视都归结为“全是户口惹的祸”,进而又归罪于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建立的“城乡二元”体制。其实,这有些冤枉。我现在是大庆市工人,城市户口,想进北京打工,能享受北京人的待遇吗?不能!同样只能享受进北京城的河南民工的待遇。我现在是北京郊区的农民,农村户口,北京市市民和政府要求郊区农民全部转为城市户口,郊区的农民未必愿意。请问这能怪毛老爷子?这是城乡二元体制能解释的?现在,户口松动了,但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待遇差距呈扩大之势,这难道说是户口惹的祸?
问题的本质是不同政治经济区域内的公共品不等价。生活在不同区域居民(农民)享受不同公共福利待遇。只要待遇有差别,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就会存在壁垒, “进城”与 “反进城”的对抗就不会停止。
张家村的姑娘嫁到李家村,李家村肯定会给自己的媳妇分田地。张家村的姑娘嫁到北京城,北京城的人不会给自己的媳妇同等的市民待遇,可能还会指责张家村的老少爷们收了北京媳妇的责任田——歧视妇女。
张家村的独姑娘招了李家村的小伙子做上门女婿,张家村肯定会给上门的女婿分田地。要是李家村的小伙子做了北京姑爷,北京人不会给自己的姑爷同样的市民待遇,也许北京人说农村来的姑爷档次太低,不够享受北京市民待遇的资格。如果上海的小伙子做了北京姑爷,北京人是不是会让他们的上海小姑爷享受同等的北京市民待遇呢?回答是否定的。难道这是 “二元城乡制度”和“户籍制度”惹的祸?
祸在残缺的社保制度
可能有人还会坚持认为 “都是户口惹的祸”。我想就是派李家村来的北京姑爷当了北京市公安局长,他宣布开放北京户籍制度,恐怕北京的300多万外来人口(京漂族)同样享受不到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同等的就医权利、同等的就业权利、同等的失业保障、同等最低保障。如果开放了北京户口,300多万京漂族能够同等享受北京市民待遇,那只有一种可能——所有的社会保障全部已经没有价值。
假如有一天,北京的教育保障,就医保障,就业保障,失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和所有城市乡村基本一致,所有的中国公民都凭一张卡,在全国的所有地方都能享受同样的最基本保障,户籍制度才能自动消失。也许这一天还会很遥远、很遥远……
行笔至此,我们终于可以说出真相:户口是个冤大头,都是不公平、不统一、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