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哲学界权威核心期刊《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刊登了《何谓“理论”?》一文,媒体对比发现,其中至少80%的内容抄袭了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理论(Theory)?》。
《何谓“理论”?》 的第一作者是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第二作者是北师大在读博士生杨伦,陆杰荣是杨伦硕士阶段的导师。
辽宁大学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杨伦承认,这篇文章是自己几年前从网络上下载的。
当事人之一:云南大学王凌云(被抄袭方,原作者)
当事人之二: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涉嫌抄袭方)
当事人之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伦(论文抄袭者)
三位当事人简介
王凌云(一行):1979年生,2006年硕士毕业于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现为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
陆杰荣:辽宁大学副校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哲学境界与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研究。
杨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在读博士生,专业为外国哲学。
人物关系:陆杰荣曾是杨伦硕士阶段的导师。
【事件回放】“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但抄袭系学生所为
日前,辽宁大学对此事做出说明,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
记者6月15日从辽宁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事件的有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据《东方早报》15日报道,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文章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经比对,《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王凌云的文章。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在看到网上相关报道后,第一时间向陆杰荣本人了解情况如下:杨伦本科及硕士阶段在辽宁大学就读,硕士生导师为陆杰荣,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几个月前,杨伦给陆杰荣邮来多篇论文,称“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请老师帮忙修改”。陆杰荣在阅读后挑出两篇较好的,进行了修改,寄回给杨伦,其中就包括《何谓“理论”?》一文。后杨伦又打来电话,说想在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需要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陆杰荣在经询问该论文是学生本人所写后,同意了这一要求。
王山说,在看到论文涉嫌抄袭报道后,陆杰荣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学生进行了确认。杨伦承认,该文章是自己几年前从网络上下载的。目前学校已经要求杨伦出面澄清此事,并做好后续道歉或赔偿工作。
【事件进展】当事人博士学位被终止 正接受学校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就北师大在读博士生杨伦抄袭事件发表说明,确认抄袭一事属实,表示正对杨伦做处罚处理,中止他的学位申请。这意味着杨伦可能得不到博士学位,而且很可能不能毕业。
杨伦是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外国哲学,导师为王成兵教授。王成兵教授说,在《何谓“理论”?》这篇论文发表前,杨伦没有拿给他看过。5月份,看到杨伦的论文登上《哲学研究》杂志,王成兵觉得论文内容和杨伦的研究方向不太一样,不过依然感到惊喜。此前杨伦从未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前,杨伦已经通过了博士答辩,将在本月底毕业。王成兵说,有3名校外教授和2名校内教授参与杨伦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他的博士论文货真价实。
北师大发表声明:从严处理
目前杨伦所在的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已经向学校提交了初步的处罚建议,北师大研究生院正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最后的决议。“决定处罚需要一个流程,但是这次事件性质比较严重,一定会严肃处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发言人表态。据悉,目前杨伦所在年级的博士生已经经过答辩,申请学位。学校将中止其申请要求,而且他很可能也无法拿到毕业证。>>[详细]
【事件关键】“师生”对关键细节表述不合拍
论文抄袭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是第一作者、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陆杰荣通过辽大校方表述的事件经过,与杨伦的自述有部分不符,这些细节恰好事关责任认定。
杨伦告诉记者,抄袭事件从头到尾都是他的责任。他说,自己把《何谓“理论”?》发给陆杰荣,想让陆杰荣帮忙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但陆只是稍作修改后回复,后来的投稿和署名陆杰荣完全不知情。
杨伦解释说,本来是想让陆杰荣帮自己发论文的,结果陆杰荣对论文稍做修改后,又把论文退给了自己。事情发生后,陆杰荣对他说,第一不要逃避,要面对,要承认抄袭的事实;第二,要承担这个责任,要澄清这个事实;再就是跟王道歉。
此前,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王山向新华社记者介绍,“……后杨伦又打来电话,说想在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需要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陆杰荣在经询问该论文是学生本人所写后,同意了这一要求。”
对于“受到压力背黑锅”这种猜测,杨伦说:“抄袭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干的,陆(杰荣)老师不知道我投稿时署上了他的名,我现在最对不起的人就是陆老师。”
【事件印象】老师和同学为他惋惜
现任导师王成兵:
我每年只招一个博士生,杨伦第一年考试英语没过线,第二年考上了。我感觉他平时不太爱说话,性格非常内向,所以怕出了这样的事他承受不了。
博士论文答辩非常严格,学科答辩6月3日才结束,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保罗·利科的记忆现象学研究》。我孩子今年高考,可最近我在杨伦身上花的时间比花在儿子身上的时间还多。
平时我常和他说,不要到外面去忽悠,要静下心读文本。没想到他犯这么愚蠢的错误。他毕竟是我的学生,我觉得挺对不起他。
隔壁宿舍同学:
杨伦平时人缘挺好,学习也算认真,如果不是对哲学非常热爱,是不会读到博士的。他论文写的哲学家,国内基本没有人研究,他经常拿着英语和法语词典,翻看国外书籍。不懂法语语法,他就翻词典查单词,推测句子的意思。
当事人之一:云南大学王凌云(被抄袭方,原作者)
80%内容涉嫌抄袭
陆杰荣、杨伦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4月的《哲学研究》第81页至87页上。王凌云今年6月12日下午才发现这个抄袭事件。
王凌云说:“当时,我正在参加云南大学哲学系的每周例会,顺手拿来一本《哲学研究》,看到‘何谓理论?’这个标题就对其产生了兴趣,一翻才发现陆、杨的文章全文都是抄袭我的。当时我们系的许多老师都在场,后来我在系办公室的电脑里搜索到了几个转载我论文的网页,他们才相信我说的是事实。”王凌云表示,他对《何谓“理论”?》一文比对后发现,全文除了将他写的《什么是理论(Theory)?》开头和结尾部分稍微修改、添加一些句子,并在某些句子上稍作局部修改之外,陆、杨合著的文章80%以上内容抄袭自他的文章。在王凌云看来,陆、杨合著的《何谓“理论”?》一文最大的贡献可能是,“将我的讲稿中不够规范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做了一点补充”。
原文是一篇习作
根据网上显示的信息,王凌云写的《什么是理论(Theory)?》曾由“中国学术论坛”和“左岸会馆”转载,转载时间分别是“2004年1月12日”和“2004年1月14日”,网上的文章后面的落款为“一行2002年12月28日于海甸岛”,文章来源为“蜥蜴子”论坛。
王凌云表示,《什么是理论(Theory)?》一文,是他在2002年12月在海口市海南大学所撰的一篇哲学习作,当时他正准备报考海南大学社会科学中心的外国哲学研究生。2003年上半年,王凌云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就此做过一次讲座。2003年,该文在网上第一次被刊发,是在王凌云的私人网站“蜥蜴子”的论坛上(该网站由于未续费于2008年关闭),后又被其他学术网站转载。
据了解,从1999年年底起,王凌云就用“一行”这个笔名在网上刊发大量的哲学和诗歌作品。王凌云用这一笔名,在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和诗歌网站“诗生活”上都设有专栏。诗歌界的朋友和哲学界的许多青年学者,都知道“一行”就是王凌云。
目前,王凌云已经将所有能证明陆、杨抄袭的文件和网页进行了扫描、打印,并已经在公证机构进行了公证。
要求抄袭者公开道歉
王凌云要求陆、杨两人必须在媒体上公开承认抄袭并且向他道歉,同时他们应向《哲学研究》杂志告知这一侵权事实,促使《哲学研究》将该论文的著作权归还给王凌云。同时,经济上的赔偿也是必要的。
王凌云表示,他并不想妨碍任何人的前途和事业,但是,属于自己的正当权利,他一定会争取。“因为他们伤害了我,也伤害了中国学术。任何‘私了’都只会加剧学术腐败的蔓延。”
当事人之二: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涉嫌抄袭方)
陆杰荣并不知情 抄袭系学生所为
记者从辽宁大学了解到,上述文章“抄袭”的事实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这一事件的相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王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在看到网上相关报道后,立即向陆杰荣了解到具体情况:杨伦本科及硕士阶段在辽宁大学就读,硕士生导师为陆杰荣,其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学位。几个月前,杨伦给陆杰荣邮来多篇论文,称“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请老师帮忙修改”。陆杰荣阅读后挑出两篇较好的进行了修改,寄回给杨伦,其中包括《何谓“理论”?》一文。之后,杨伦打来电话,说想在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需要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以“提高身价”,陆经过询问被告知该论文是学生本人所写,便同意了这一要求。
王山说,在知道论文涉嫌“抄袭”后,陆杰荣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杨伦,杨伦承认了此事。(大河报)
当事人之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伦(论文抄袭者)
如果不是急着出学术成果,抱侥幸心理发表那篇抄袭来的论文,9天后,杨伦将结束3年的学业,顺利拿到北师大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因为陷入抄袭丑闻,眼前的一切充满变数。
6月16日,杨伦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这一事件的责任人,“我不否认我抄袭的事实”。杨伦也对给王凌云著作权和署名权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杨伦称,无论王凌云提出经济补偿,还是愿意起诉自己,“我都接受”,并表示,还会发表公开声明。
杨伦承认抄袭事实
就此,记者电话采访了涉嫌抄袭的当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
杨伦诚恳地承认了这一事实:“我在2006年时在网上看到了网友‘一行’的《什么是理论(Theory)?》,就把它改写为学科作业,当时并没有想要发表。今年年初,学校要求一定要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我很着急,自己工夫没有下到,一下子写不出来,就把这篇文章发给我硕士生时的导师陆杰荣看,老师觉得还行,让我自己联系杂志社发表。”
杨伦说,一个小博士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很难,于是他便想靠一个名头,便将陆杰荣作为第一署名人,将文章投给多家杂志社,但这一情况(包括抄袭、发表等)并没有告知陆杰荣。
杨伦说,他已通过电话向王凌云承认了抄袭的事实并向他道歉,他还准备应王凌云要求,在《哲学研究》上向王凌云公开道歉,恢复王凌云的署名权。
受这一事件影响,杨伦说自己很可能被注销博士学位与毕业证。“但我已经从痛苦中走出来,准备承担所有的责任。我当时曾抱着侥幸、虚荣的心理,导致自己诚信丧失,我深表歉意,我会努力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把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
杨伦:愿担一切责任
杨伦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了抄袭的事实,并表示已经向被抄袭的王凌云承认了错误,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我对抄袭他的文章,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深表歉意,正式作出道歉,他要求我作出法律上的赔偿也好,经济上的赔偿也好,我都愿意接受,所有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对于给陆杰荣署第一作者名的举动,杨伦解释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论文发表需要老师的影响力来帮忙。据了解,为了取得博士学位,他必须要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但像我们这种博士生,要想发表文章其实很困难,所以没办法就想借用老师的这种学术影响力,增加发表的机会。”他说,之前他抄袭文章以及发表的事,陆杰荣并不知道。
杨伦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将导师名字署在前面,然后由导师推荐在杂志上发表的情况在学术界很普遍,可以说已成了“行规”,许多杂志社也明白内情。整个过程中,导师们通常只是对论文进行简单修改,对于学生来讲,这样可完成学业要求,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铺路;而对于导师,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好,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双赢”。(京华时报
杨伦:前面不署导师名 想发表非常难
6月16日下午,杨伦没有刻意回避“抄袭”二字。在杨伦眼中,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博士生”,找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发表论文,是学术圈的潜规则。抄袭被曝光,很大原因是这篇论文意外地发表在《哲学研究》上——这份杂志太出名了。北京青年报关庆丰采访了杨伦。
记者:你对学校对你的处分怎么看?
杨伦:我没有异议。这不是学位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原则性问题,牵涉到学术造假。现在不光是学术造假本身,而且网络上也到处在传,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按照正常的学校条例,也是要开除学籍的,所以我接受这个结果。
记者:当时为什么想到抄袭,而不是自己写?
杨伦:一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就是为了毕业找一份工作;二是我有侥幸和虚荣的心理,我偷了别人的东西,如果别人没发现,我不就得逞了吗?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这就是虚荣,是投机。
今年过年前后,我学位论文还没写明白呢,但我急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如果这期间再不投稿,毕业前就登不了了。我最早看到这个帖子(指王凌云的《什么是理论?》)是在2004年,觉得写得不错,存在电脑里了。快到毕业时,自己在科研上没有什么东西,于是就把这个修改一下写成论文。
记者:北师大对博士生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硬性规定吗?
杨伦:不是硬性规定。可你要是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找工作非常不利,没有学术成果,就没有去向。
记者:没发表过论文,对就业有多大影响?
杨伦:我以前投过几次简历,没有任何回应。投的时候人家就说,你科研方面太弱了,我们不会提供机会的。我这样的博士在北京高校找工作没有优势,所以我投的都是地方高校,不过都没有回音。这些学校招人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你本身的学术水平,这个用论文衡量;二是导师的背景。
记者:为什么选择以前的导师联合署名发论文,而不是现在北师大的导师?
杨伦:我唯一能借力的导师就是陆老师,在外国哲学这个圈子里,王老师的分量没有陆老师大,陆老师是辽宁大学副校长,王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导师。
记者:如果没有前面导师的署名,同样质量的论文,人家也可能不会发?
杨伦:发表论文时,作者在学术圈里的地位和影响是很重要的。我把陆老师的名字写到前面,就是为了增加发表的机会,因为圈里谁认识我啊?
记者:这是一种潜规则吗?
杨伦:可以说是行规。因为我们这些小研究生想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确实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任何学术声誉。杂志也有这种心态,发名人的文章,对他们也有好处。
记者:抄袭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今天的结果?
杨伦:我当时一稿多投,根本没想到《哲学研究》这样的权威杂志能刊登。如果发在小杂志上,很多人可能看不到,也就不太会追究。
记者:那你以后还有什么打算?
杨伦:这个事情以后学位也没了,也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面呆了,学术前途算是没了。先在北京呆着,找一个跟哲学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吧。
记者:你家人知道这事吗?
杨伦:父母还不知道,他们都已经60多岁了,不上网。我哥哥知道了,他一直安慰我。
对话杨伦:有侥幸心理
新京报记者也采访了杨伦。
记者: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发表这篇论文的?
杨伦:要是不发表这些论文,没有任何学术成果,对你找工作,对于你未来的去向而言,很不利。
记者:你对这件事的结果有预料吗?
杨伦:刊登的期刊影响实在太大,所以这篇文章出来时候,我就知道结果了……实际上当时有侥幸心理。
记者:学校如果开除你,你会有异议吗?
杨伦:没有。这牵涉到学术造假。
记者: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杨伦:学位也没了,也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面呆了。先在北京呆着,找一个跟哲学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养活自己吧。
【社会思考】
暴露学界“潜规则”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王山认为,这一事件属于学生“拉大旗作虎皮”,可能源于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等压力。陆杰荣并非事件直接责任人,但存在一定“失察”责任,学校将针对此事加强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抛开此次事件中的抄袭现象,论文发表的过程暴露了学术界的潜规则。学生为方便在一些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署上知名学者的名字,在学界并非个案,甚至几乎习以为常。况且“挂名者”也能依靠论文数量较多,得到评优晋级、争取课题等机会,即所谓“双赢”。
如果没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何谓“理论”?》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机会实在很小。归根到底,这也是一种学术腐败。
教育体制缺陷导致
近年来,各种论文“过度引用”以及“雷同”事件屡见不鲜。从公开报道的案例来看,不但有学生抄袭,也有教授、院长甚至院士涉嫌“抄袭”的案例。
从2008年被严肃处理的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事件,到2009年网上热议的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再到华中师范大学“更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让人不能不心生无奈。
辽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曲建武指出,“论文抄袭”表面看是学术行为,实则是品德问题。除去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浮躁、急功近利等原因,指导和审阅教师把关不严,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姜军指出,“论文抄袭”源于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学生为了毕业而写论文;教师为了评优晋级、获得科研立项经费而写论文。时下,学生没有经过实践,缺乏创新思维训练,常常是先定题目再写论文,极易脱离实际,只能通过“抄袭”得来。此外,一个导师同时带十几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精力和体力有限,自然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和正确引导,由此,学生乐于走捷径也就不足为奇了。
曲建武建议,在打击弄虚作假的同时,积极探索改变教师评价方式的新思路,改变以往“论文为重”的考核方法,侧重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