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性格内向,人又蔫儿,在外面受了大孩儿的欺负,当场从不吱声,回家也憋着。父母看我不高兴,老问我哪儿不舒服,尤其是我父亲问得最多。
父亲和我一样都是独生子,所以对孤军无援的孩子心态恐怕他早就经历过,但他性子烈,脾气暴。有一回,父亲打听出谁欺负了我,火冒三丈,也不问怎么回事,一把拉起我的小胳膊就冲出去,还没到人家的大门口,他已经吼声如雷,吓得那家的大孩儿躲在门洞儿里直哭,家长手忙脚乱,半掩着门一个劲儿低头赔不是,眼里充满了惊慌。
后来,那大孩儿见我跟大熊包一样,连气都不敢大声喘。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英雄!
我的胆儿特小,根本不像我父亲的儿子。那时,我受了窝囊气以后,最叫我消火的法子就是撅铅笔,一撅两断,有时一连撅好几支,一直撅到没法儿再撅为止。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可真怪癖!
我喜欢画画,但从来就画不出个模样儿,鸡蛋画成方的,电视机画成球儿,圆鼓楞墩的,为这,我也生气,连笔筒都掀个底儿朝天,拿住最先蹦出来的铅笔就使劲撅,心里还斗气,有时气得掉眼泪。
不过,只要父母在家,我绝对不会这么干,哪怕心里气到极点,表面上还是若无其事,扒在桌上画来画去。我现在都佩服我小时候,能如此控制自己,封闭得这么紧、这么好。日子长了,我发觉每次我撅了笔,第二天笔筒保准又会装满,而且全是彩笔。12色的,可漂亮啦。当时,我知道这是父母给我买的,他们肯定以为儿子一天到晚画,也画不出啥名堂,但童心在于培养,所以他们从不责怪我浪费铅笔,一见到笔筒空了,马上就添上一大把新的。有时,我一来气,一次就把笔筒的笔全撅了。不过,我一直认为父母并不知道我撅笔的头一个原因,我当然也不愿意叫他们知道。
有一年的夏天,父亲请来一位客人。
“叫丁伯伯”父亲喜气洋洋地招呼我,跟这位伯伯说:“这是我儿子。”
父亲这么乐不滋儿的,不常见。我站起身,像学校上课前对老师行起立注目礼一样,叫了声:“丁…伯…伯…。”
这位伯伯是一个胖胖的矮个子,穿一条大肥裤,又松弛又透风。他满脸喜相,手拿一把芭蕉扇,圆圆的胳膊肘弯在将军肚上,步子悠闲,真像从童话书里飘然走来的老爷爷。
“乖孩子,真懂礼貌。今年多大了?”丁伯伯慈祥地问我。
“小学二年级”我刚回答完,就后悔答错了,问我多少岁,应该回答7岁才对,怎么答非所问呀,我后悔不堪,可又不好意思纠正自己的错儿,结果心跳加速,脸发热。
“这孩子一见生人就害羞。”父亲粗大的手放在我的肩头,他用结实的身子靠近我,像爱抚一头小绵羊。 “那他不会淘气喽。将来能读书、能画画,多好啊!”丁伯伯笑盈盈的,好像在维护我的腼腆。
“丁伯伯是大画家,你得好好学,今天丁伯伯要教你画画。”
父亲一边对我说,一边露出很神气的样子,尤其说“大画家”这三个字的时候,他的眼光闪亮。
看来,我发火撅笔叫父母操了很多心,到现在,他们一定以为我画不好画才这么干的,所以特意请大画家来我家。当然,我对画家是崇敬的、信奉的,常常觉得高不可攀,不仅对画家,对所有功成名就的人都打心眼几里佩服。我恨我自己的无能,无能到一上学就被大孩儿欺负,他们骂我“毛毛虫”,说我没骨头、窝囊废,骂得可难听啦。有时当女生的面数落我,我直想刨个坑儿一头钻地底下去。我恨人家看不起我,但更恨我自己。如果我有一个健壮的体格,又有拳击手的铁拳,我早就收拾他们啦。不打这帮人也行,如果我有出众的才华,有叫众人服气的本领,画画也好、唱歌弹琴也好,哪样都行,可我偏偏是马尾巴拴豆腐------两头提不起来。我既没有母亲年轻时擅长跳舞的艺术天资,也没有父亲那样的英俊潇洒,我只有一双小眼睛,受人欺负的时候半闭着,拼命掩饰心里的怨气。
我的脑子像摇动电影胶片一样,以往的情景一场一场闪现在眼前,看着亲切和蔼的丁伯伯,越发觉得紧张。我什么时候也能跟这位伯伯一样让周围的人尊敬呢? 到那个时候,让欺负过我的人也会后悔。 父亲仍然拍着我的肩头说:“好好听丁伯伯的话呦。”我点点头,使劲让自己放松。
丁伯伯坐在我的书桌旁,手里摇着芭蕉扇,胖胖的右手在我的笔筒里找笔。他的手指很灵活,像弹爵士乐的钢琴家在每支笔杆上一捋,笔尖居然活泼地打起转儿来。过了一会儿,丁伯伯似乎没有看中笔筒里的笔,于是,从上衣兜拿出一支笔,抓在手上。笔杆是绿色的,普普通通,这是我刚上小学写田字格的时候就用过的那种铅笔。笔杆的绿色和田字格的绿线相配,跟我十分熟悉。丁伯伯拿起父亲准备好的素描本,在我眼前翻开。素描本是32开本的,纸煞白。
丁伯伯教我画画先要看好画的位置,一张纸有多大,画在哪儿合适,留天地多少,占中间多少,而且,心中一定要静,别想别的,这样才能构思好画面。随后,他手里的那支铅笔开始在纸上滑动,先是斜着画,涂出一个平面,然后把笔竖起来,点几个点,又像行云流水一样画出柔软而又刚健的线条。我盯在丁伯伯画的纸面上,从深深浅浅的笔道儿里逐渐看出一个智者,头大大的,身子不高,挺胸抬头,手里捧着一大堆书的人跃然纸上,粗细同辉的笔道儿像一台拉开的剧幕,缓缓露出纸上人的神情。丁伯伯笔下生花,人物、街景、路边的绿地一一出现。有时,他握笔疾挥,那支铅笔在他的指尖上翩翩起舞。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支铅笔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我只知道把它撅断能替我出气。我不由得又朝笔筒看,团结在一起的每一支笔好像在嘲笑我,又像是以丁伯伯的绘画为它们的骄傲。这一情景我从来没有见过,而且连想都没有想过。“画画关键是用心,别受周围的干扰。不急不躁、不泄气,你看就像我这把扇子,越着急扇越热,你说对不对呀?”
丁伯伯话音未落,父亲接着说:“你听明白啦? 画画得心静,不能起急,对什么事儿都得这样,要稳!你记住啦?”
父亲似乎在暗中指点我什么,而不光是对我画画发表议论。这一点,我心里有数。丁伯伯笑眯眯地看我,坐态非常悠然。对一个儿童来说,看见真正的画家实际挥笔画画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当时所受的那种感动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绘画的优美。画虽然是简单的,但它让我看到了画家的风格?---- 一位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了不起的人! 同时,父亲暗暗指出我的痛处也叫我难受。他还告诉我丁伯伯经历坎坷,受过很多苦。可我当时是小孩儿,根本就不懂什么下放呀、改造呀、平反呀,这一类怪里怪气的词儿。我头脑里的鲜明的印象是丁伯伯那支出神入化的铅笔。而且,我老盯着这支笔看。丁伯伯好像发现了我的渴求。画完画,他一抬手,把这支笔插进了我的笔筒,随手一捋,抱成团儿的笔“哗啦哗啦”地摇起笔尖,好像在热烈欢迎新来的伙伴。丁伯伯真好!
我心里一阵感激。后来,父亲细心地在这支笔上贴上了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的是“丁伯伯”。 ………… 这是一段旧事,令我难忘。
从那以后,这支铅笔带给了我一个特别的意义,随着年岁的长大,我越来越感到这个意义的深刻。最先,我的转变是从对待被人欺负的态度上开始的。受了大孩儿的气,胸口一发闷,我就会面对笔筒坐下,尽量镇静自己。镇静的目的不是为了撅笔撒气,而是看着这支铅笔,从笔杆上、或者笔尖上感受出几分宽松。有时我看笔发呆,看着看着,我会觉得这静止的铅笔好像又被丁伯伯的胖手那么一捋,一下子轻盈地旋转起来了,真是奇妙啊!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画的素描画越来越好,成为全校的绘画尖子,考上了什刹海的北京市少年宫,当了美术班的班长。而且,我还是全校黑板报的“画画师傅”。每次我踩在书桌上画板报的时候,那些欺负过我的大孩儿都围过来,看我画画很吃惊,从头到尾一直看到我画完。看过几次以后,他们夸我画得棒,还帮我擦黑板。后来,大孩儿们对我很好,不再叫我“毛毛虫”了,改叫我的小名“阿毛”,他们还说谁要敢欺负我,就替我打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父亲说我越长越像他,而且改掉了他性子烈、脾气暴的毛病,简直是“儿子胜老子”呀! 小学毕业,我是优等生。中学、高中也是一帆风顺。高考的时候,我带着这支铅笔,但没有使用,摆在考桌上保佑我。结果,我考上了北京大学。
大学里,我遭受过意外的挫折,但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意志消沉,反而逆水行舟,愤然而起,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我念书的时代,无论在笔筒或者笔盒里,还是在笔记本的夹子里,丁伯伯留给我的这支铅笔总会占一席之地,热情地声援我的成长。而我呢? 从这支笔上一直领悟着不急不躁、不泄气和一心不乱的意义。
如今,我东渡邻邦,久居异国他乡。不安、烦恼和愁绪有时会使我经受一种前所未有的悲情。然而,我的心没有乱,今后也不会乱。当我的手指在电脑键盘上就要打完本文结尾的时候,我又一次抬眼看桌台,因为,这支铅笔一直到今天仍然安安静静地站立在我的笔筒之中……。
丁伯伯就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丁聪,今天下午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大家一直到今天还叫他“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