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胜:政治博客的现状、作用、困境及走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48 次 更新时间:2009-05-17 13:19

进入专题: 政治博客  

倪明胜  

政治博客以民意与网络结合的方式,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当前,政治博客已成为表达政治见解、反映公众民意、实现政治诉求、影响公共政策、培育公共精神的个性化载体,政治博客界面上的个性化叙述和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推动着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政治博客也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其对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也不容忽视。从当前政治博客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政治博客是否能够建构起新型的“网络民主”和实现公共领域的转型,还需要等待时间和现实的检验。

现实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更多的是转向为寻求民众的广泛政治参与。一直以来,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手段总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并成为引发民主政治发展和进步的触发点。当前,数字技术引导的网络革命,正逐渐改变传统世界政治的生态。作为网络世界生长的新媒体,博客在传播媒介发展史上无疑最具颠覆性影响和标杆性意义。博客受众传播方式的改变和编辑理念的翻新,使网络博客生成出许多新的形式。在这当中,政治博客以个体的前期预判、临场观摩、事后评论切入世间政治生活,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见解、反映公众民意、协助选举、监督政治、影响公共决策的民主开放性平台。在政治博客空间里,公众围绕焦点政治议题恣意地进行个性化叙述,进行着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进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显然,政治博客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剂。然而,政治博客在促推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博客技术的异化分裂、博客无拘束性的言论、博客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博客数量的快速扩张,也会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相关负效应。

政治博客的兴起、类型及现状

作为博客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政治博客主要以实效性强的时政内容为主,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都是一些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从当前国内外政治博客兴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来看,国外政治博客的大量涌现始于政治选举,而国内主要以官员博客和“两会博客”最为耀眼。遵循政治博客空间中的族群分类以及当前各大博客门户网站的博客主体划分规律,政治博客的类型可区分为草根政治博客、政治精英博客以及群组政治博客。作为诞生于赛博空间中的新媒体,政治博客以其实效性的政治报道和建设性的政治言论,日益成为影响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新媒介。

(一)政治博客的兴起:政治博客最先肇始于美国。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的政治博客,在大约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美国的政治舆论导向。政治博客的大量涌现则始于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在布什和克里的总统竞选中,政治博客全面登场。一些博客获准参加民主党和共和党大会的采访,在大会上,博客不仅使主流媒体成为过去时,而且本身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对象。在国内,政治博客的兴起主要以官员博客和“两会博客”最为耀眼。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与此同时,一些厅局级官员博客也纷纷亮相。这其中,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医生哥波子博客”和“中国第一公安博客”成为网民备受关注的焦点。此外,自2006年两会以来,主要有朱永新、赵丽宏、李汉宇等16位代表委员在人民网开通两会博客。在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主要开通了《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马斌读两会》、《小撒探会》等两会记者博客。这些“两会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的良性作用。

(二)政治博客的类型:第一,草根政治博客。由普通网民所组成的草根政治博客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热衷于政治参与,甚至通过自己博客上的政治言论,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第二,政治精英博客。由政府官员、政党领袖等政治家所组成的精英博客也不甘示弱,从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布什到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欧盟副主席马高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这些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们,都开始融入虚拟的博客世界倾听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对话。这些政治家博客群体大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敞开了民主言论的渠道。当然,政治精英博客在促进执政的同时,博客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秀场,成为政客们提升民意、捞取政治资本的舞台。第三,群组政治博客。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一群人共写一个博客的群组博客(GroupBlog),他们通常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而集体开展充分而又深入的讨论。群组政治博客中其政治公共议题具有相关一致性,并且群组博客内部成员之间的文章有相互交流的博客。国内典型的群组政治博客,如《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小撒探会》等两会政治博客。

(三)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作为诞生于赛博空间中的时代新宠,博客被喻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和“新闻媒体3.0版”,当前正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1100万人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约占美国互联网用户的30%;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德国428万人创建博客,714万人访问了博客;在国内,依据清华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年《传媒蓝皮书》乐观预测:“随着中国网民的进一步增长及产业发展力的推动,今年中国的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将有可能接近1亿”;而“博客达到千万量级规模则意味着它将在中国发生井喷,也标志着博客由此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的过渡”。

作为推动和影响民主政治前进的新媒体,政治博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和它的潜在文化号召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学者所认知。在美国,许多学者不仅通过定期给传统媒体供稿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还通过自己的博客更广泛、更直接地与世界各地的受众交流,潜移默化地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理念,而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引全球受众“文化注意力”和“政治注意力”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政治博客的兴起不仅打开了更为深入和广泛了解民情民意的“政策窗口”,也疏通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意渠道,这种交互平台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介民意反映不足的缺陷。博客公社里网民的充分表达导致了“观念的自由市场”日趋成熟化,从而不断地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政治博客也催生着政府权力“自上而下”的转移。诚如有关学者所言:“权力的分散转移成为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质之首,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

政治博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剂

网络的出现和技术的革新,使人们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大,交往的形式不断呈现多样化,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逐渐突破传统的交往路径,开启网络社区交往的新范式。网络博客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推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所谓政治发展主要是指政治结构和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它是政治形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依托政治博客,可以参与选举和投票,从而改变传统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依托政治博客,可以监督政治,从而实现社会制约权力的理想,并扩大传统政治参与的行为主体;依托政治博客,可以沟通民意和获取决策信息,从而促进传统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变革;依托政治博客,可以开放民主,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从而延伸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和深度。不难发现,政治博客必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剂。

由于政治博客特有的交互性及超链接性,使得网络政治不仅局限于精英阶层言论,而且还有来自其他阶层的声音,这从完整意义上生成了理想沟通情景中的论辩体系。政治博客主体可以公平、自由地参与进来,对政府公共事务进行任何评论;可以不受现实的干扰和压力,提出和质疑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可以让公民充分参与政治,形成没有言论限制、平等开放的互动情境。由此,每个博客主体都成为政治信息的“策源地”,并且使政治信息实现由点及面的聚集格局。当无数的“政治源点”组成整个“政治平面”之后,就出现了国家和社会分离之后新的公共领域,个人政治意志的表达拥有了便捷的通道,甚至能够在博客的技术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实现。

(一)沟通民意,获取决策信息。美国民主先驱杰弗逊为言论和表达的自由曾经做了最美妙的诠释:“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公民言论的自由表达以及在宪法框架中实现对政治言论自由的保护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政治博客的出现为公民自由地发表政治言论、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可实施的载体,从而可以更广泛和及时地释放、传播和凝聚民意。当前,政治博客逐渐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聆听百姓呼声的新平台,医疗、教育、住房等涉及重大民生话题经久不息地在博客社区里讨论和跟帖。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实名制的博客方式畅谈国事、发表感想、汇报提案以及履职情况。这些官员博客的存在绕过了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已经成为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互动站。

(二)协助选举,充当选举工具。在信息时代,过去那种挨家挨户拉选票的方式已经被博客、社交网站和视频共享等工具所取代,不少西方政治家已经热衷于这些新型的、低成本方式争取选民的支持。博客不但是深入到选民家中的便捷方式,而且也是吸引和争取年轻选民投票的主要途径。随着政治活动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强,占领传输技术和先进宣传手段的制高点变得尤为重要,政治博客延伸到政治生活领域并成为政治家竞选的有力武器。

(三)监督政治,实现公民权利。由于博客对于任何用户只需网上注册即可获得,并且博客操作技术含量低,因此,任何博客主体都可以通过自主更新和编辑出版专业新闻媒体记者所遗漏的事件,或是通过博客页面阐述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和叙述政治言论。因此,传播主体从原先单一的媒介组织向普通公众扩散,“市民记者”纷纷涌现,民众更有可能从更宽更广的范围内监督政治人物及政治行为。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拉链门”事件。“博客门”事件有时候还成为不少政客的滑铁卢。通过博客等新媒介实施公民的舆论监督是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开放民主,培育公共精神。现代民主是开放社会中的商议民主。在开放的民主社会里,公民个人有权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看法,有足够的权利决定自己的事务,有权选举代表民意的政府,有权关心政治的决定过程和参与政治的运作过程。博客的出现促使社会公共事务更加透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行动变得更加强烈。同时,作为一种民主技术的简易推广手段,政治博客的存在更加能够训练公民思维、培育公民公共精神。

政治博客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作为网络技术的最新应用,博客界面上的民主会将政治引向何方,乐观主义者坚信新技术的应用会更加促进和捍卫民主和言论的自由。尽管博客技术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开辟了“博客政治民主”的新渠道,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悲观主义者的隐忧:新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的主宰和控制,使他们能够左右和操作群众的情绪,甚至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极端无政府主义”以及“情绪性民主”等问题。

显然,促推政治博客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将政治博客与现实权力进行直接或间接性的联结。然而,当前现实条件的束缚注定了“博客政治民主”的稀薄性和有限性,使其要么遭遇网络空间的“技术壁垒”,要么遭遇现实的“民主壁垒”。从当前博客数量迅猛扩张的趋势来看,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政治博客所带来的负效应及其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日渐凸显,数字化建构下的政治博客表达引导下的民主政治发展是否会转向为乌托邦式的空想,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命题。

(一)博客技术的异化分裂:冲击民主政治。博客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5岁的博客数量明显占据绝大多数,况且还有绝大多数民众因为贫穷、文化程度、技术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因而政治博客尚无法反映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同时,由于政治博客轻易注册的获取性,个人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博客,倘若相同政治博客的民意垒加,是否能真正意义传达和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民意显然值得怀疑。此外,在商业化的网络空间中,博客遵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真实的民意和公民参与诠释的民主有可能被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侵蚀和封杀,政治博客界面上的民主政治实质必将遭受质疑。随着博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群体被迅速地分化为精英和普通大众两大阶层,政府日益面临着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于国民被技术分裂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两大部分,上流社会与下层阶层的财富、身份、地位的差异因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加剧,博客技术的异化最终也会导致博客群体走向对立和分裂。更为严重的是,信息占有贫乏的草根阶层,逐渐开始厌恶政治,出现“政治疏离”现象,由此民主政治也有变成“没有公民”的政治游戏的可能。

(二)博客的无拘束性言论:扰乱网络秩序。由于博客社区和网络论坛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以及网络舆论结晶机制的缺失,尚难对政府决策和社会民主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政治无小事,博客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个性互动与写作快感容易招致一些情绪激烈、见解偏颇的跟帖和言论,个人隐私通常也被放大和滥用,这种博客“江湖效应”往往忘记了博客作为公共媒体的一面。而某些精英博客往往通过更加巧妙的编辑和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更厉害的是,用网络信息轰炸的手法把大量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的头脑,使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权威信息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

(三)博客意识形态渗透:震荡网络安全。博客信息交流的多元性和高度开放性,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和博客技术上的优势和强势地位,大力推进和扩张其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模式提供了渗透机会。西方国家所谓“软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可能使青年丧失主流道德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有可能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带来民主政治的颠覆和国家主权的威胁。因此,一种陶醉于所谓的网络“超国家主义”幻觉,有可能带来博客殖民主义的泛滥。

(四)博客数量快速扩张:引发政治新难题。难题之一:政治集权主义。随着信息技术和博客的快速发展,权力将会逐渐转移到掌握专门博客技术和保密信息的技术官僚的手中。他们将凭借其行政和技术的双重优势,对公共议程的设置、政治备选方案的决策、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领袖的投票选举、政治信息的筛选予以操控,施加强大的技术影响力。因为任何一个信息、数据、统计模式、操作程序的改动,或对信息、数据的把关,都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因此,在博客泛滥的新媒体时代,如何防止博客技术的发展僵化为一种政治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将成为博客时代首当其冲的政治难题。

难题之二:社会政治化趋强。数字技术变革的深层含义总是同权力的关系紧密相连。任何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都必将成为政治、经济权力争夺的中心。政治博客时代民主面临的危机,其本质还是对信息的操控,并由此而衍生出种种变相而神秘的政治控制手段。博客的恣意扩张和无拘束性的言论,某种意义上会加速政治权力对博客空间的浸淫,尤其是对个体形成密不透风的监控,并通过“规训权力”,使个体成为驯服的肉体,社会“政治化”局面不断增强。博客技术带来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也同时带来高度监控的政治化社会,这是当代政治学面临的两难问题。

难题之三:信息疆域的边界。博客时代的“信息疆域”的划分不再以传统时代的地缘、领土领空、领海的边际划分,而是遵循信息的辐射空间和信息的政治影响力的大小作为评判依据。博客的超链接性和无限延展性,使得“信息的疆域”和“信息的边界”无限延伸,这必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严峻的政治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面对西方的“网络全球霸权计划”的冲击,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参与中维护自身国家权益,建构健全稳固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成为新时期艰巨的政治难题。

政治博客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说黑客技术诠释了互联网技术野蛮的张力,那么博客技术则注解了人们对互联网秩序重建的向往。当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动描绘“地球村”、“媒介即信息”这些鲜活的词语时,我们被人类大胆预言的智慧之光而深深折服。如今,无处不在的博客世界无疑是对麦克卢汉“预言式”理论最生动的注脚。作为网络世界生长的新媒体,博客在解构中重建,在离散中交互,在自我传播中演绎博客文本、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作为一种无论在技术性能还是在传播范式上都更为优越、更为先进的新媒体形式,博客传承着无数的激情,怀载着无穷的期待。依托博客界面表达政治见解、反映公众民意、实现政治诉求、影响公共决策的博客政治愿景,更是成为人类描绘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图景。这使基于受众传播的“他媒体”逐步转换成“自媒体”,并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改变着传统参政议政、民主建言的政治话语传播模式。人们可以借助政治博客,围绕社会焦点政治议题在零壁垒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诠释着博客网络社区中后现代政治话语的未来走向。

然而,激情与理性需要膳食平衡,期待和激情之余,我们同样更需要理性。某种意义上,政治博客技术所营造的政治参与的虚拟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实世界的真实“倒影”。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秩序及其政治架构投射到政治博客空间中,自然会影响和左右博客传播的真实性与方向性。散落在博客各个角落中的“碎片化”民主声音,无拘束性的过激政治言论,非理性和无秩序化的政治参与,秩序重建中的集权主义和官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入侵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政治博客垦荒下的“民主阵地”骤然间会变成民主的乌托邦。

从当前政治博客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生长在主流媒体“阴影”下的政治博客,其未来充满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是否能够建构新型的“网络民主”和实现公共领域的转型,作为“网络奇葩”的政治博客还需要等待时间和现实的检验。由此,政治博客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事物,它还只是实践载体的转变,并没有导致政治机器时代的终结,其本质仍旧是人们相互交往形成的虚拟共同体。就目前而言,政治博客的民主实践顶多还是一项依赖网络技术进步的民主操练。

    进入专题: 政治博客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72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