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豪:当前金融危机详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39 次 更新时间:2008-12-27 18:05

进入专题: 华尔街风暴  

邓俊豪  

2008年9月15日这一周标志着美国萧条时期金融体系的终结。尽管有人曾经希望贝尔斯登的破产预示危机的结束,结果却发现这仅仅是个预警信号。现代金融体系依靠三大支柱的支撑:资本、流动性和信心。目前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损失已经耗尽金融机构的资本,速度远超过它们积累新资本的能力。缺乏流动性的资本市场让它们难以为自己的债务进行融资,不断下滑的信心损害了银行间贷款的市场并让存款者如履薄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球金融系统还未受过如此巨大的打击。

虽然金融体系处于这场风暴的中心,其衍生的效应将波及更广泛的经济层面。在大量资本唾手可得、借贷成本低廉的刺激下,新兴市场快速实现工业化,供应链迅速全球化而企业家也频频创业。这一动态受到任何干扰都会不可避免地减缓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便受到债务重压的消费者,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消费者,还能继续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尽管没有人能确切预测全球经济衰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现在看起来经济萧条已是不可避免,而且很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一、一个时代的终结

致命的误判

信贷危机是金融机构以高杠杆方式承担高风险为美国等国家经济无法持续增长提供资金的结果。这一动态格局背后是三个普遍的错误概念: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良好、投资者非常成熟、信贷风险广为分散。

第一个信念似乎最为合理,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多年以来,信贷损失一直极为有限,因此借款人的信用的确看起来非常良好。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危险的逻辑循环。贷款人和投资者对房屋所有者的良好信用有坚定的信心,导致贷款利差不断下降,这使得边缘借款人的财务情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有吸引力,因此贷款人更容易说服自己借款给这些边缘借款人。而这一点又因为人们认为房屋抵押贷款产品若贷给财务拮据的借款人,风险会被不断上涨的房价所抵消,所以情况更是变本加厉。这导致一个意外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草率地给那些买不起房子却要买房子的人提供贷款。

随着房市泡沫的破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有目共睹。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屋价格已经下跌20%左右,虽然尚未降至长期历史价格水平。2006年年底,次级贷款违约率仅有1%;一年以后则攀升至10%。现在,穆迪估计2004年到2007年银行放出了大约1500笔高风险房贷,其中2/3的贷款最终会以违约告终。

第二个信念提供的安全感更是虚假。现在,数据和分析的取得渠道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因此人们认为投资者和贷款人都非常成熟且精明。先进的金融技术意味着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调整风险,通过信用保险的支持以及评级公司的庇护,人们认为风险几乎为零。因而,为抵御风险而投入的资本被压缩至最低。

最后,市场参与者认为风险被广泛分散到全球投资者手中。即使信用恶化和分析错误,风险分散将可以避免系统性问题——这一信念比其它任何因素更能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担心市场泡沫,并认为“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不幸的是,不仅房主的信用令人怀疑,市场也误读了这一风险。在随之而来的恐慌和流动性危机中,风险分析和评级所设下的安全网成为了幻影。当投资者意识到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时,他们对金融系统的信心轰然崩塌。

回过头来,人们可能要问自己:为什么全球资本市场能增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它们能够吸收一切具有风险性的借贷行为?答案在于,投资者对提供良好收益的固定收益证券的需求和消费者为满足自己毫无止境的欲望而不惜举债的胃口不相上下。到2000年为止,全球固定收益证券总额已经达到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要花费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而在之后的六年里,这一数字又翻了一番。在21世纪初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公开宣布美联储将保持低利率支持经济的良好运行。这意味着美国国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提供较低的回报率。因此华尔街迅速填补了空缺,将更高收益的抵押债务打包成AAA级别的证券产品。但问题是,激励抵押发起人和证券分销商的机制产生了一个道德风险:它们的回报与完善的授信原则或以完善抵押品支持的资产分销并不匹配。信贷被授予没有信用的个人,之后打包成证券产品,然后推向市场。而看起来无止尽的投资者需求又将这一泡沫推向极致。

同时,信用违约掉期(CDS)——该工具设计初衷是交易并保障信用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从2000年不到5000亿美元的名目金额暴增至2008年的62万亿美元,相比之下,2008年全球GDP预计也是62万亿美元。现在,因为与这些掉期产品有关的一部分信用风险成为现实,很多CDS产品必须被结算。如果这些卖出CDS的交易对手无法履行他们的负债责任,后果会非常严重。初期,这意味着交易对手将要违约,但这也意味着相应的CDS买家(购买这些工具来为信用事件投保的机构)最终将无所依靠,而且很可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这些损失将导致这些CDS买家破产。正是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了美国国际集团,该集团已经发行了780亿美元的CDS证券抵押或者所谓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其中令人担心的教训就是,未来CDS市场可能蕴含着更大的问题。

截至目前,由于银行家的错误判断产生的混乱局面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上述错误的假设。在陡然激增的违约率的驱动下(从高风险的房贷开始,现在蔓延至标准贷款以及消费债务、高杠杆的私募基金交易以及公司债务),银行正在收紧对所有贷款的放贷标准。银行和评级机构正在限制金融工程和创新力量,从而大大缩减提供借款人的贷款条件和工具的灵活性。最后,将债务转嫁给投资者的能力的消减也意味着银行现在不得不将债务放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随着杠杆率的降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容量也在缩小,从而客户可以借贷的债务更加有限,而价格将不可避免地急剧高涨。

现在评级为BBB级的贷款信贷利差已经扩大了100多个基点(bps),而BB级贷款的评级增加了300多个基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在2007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下跌了75%以上,而到2008年实际上已经陷于停滞状态。甚至传统债务的发行量也比2003到2007年相对稳定的水平下降了75%以上。

多年来,金融体系不断变化的一个特征就是风险在哪里承担。过去,很多市场的润滑剂由投资者和投机者提供,这些第三方用自己的现金承担着风险。到去年,机构自营风险增加,而且在自有股权(以及杠杆)的助阵下,大量风险已经转移到银行系统自身。传统的中介机构自己却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信贷紧缩的情形到底会坏到什么程度?我们估计全球金融机构损失可能至少达到1.5万亿美元,而来自个人贷款和公司债务的损失甚至会超过房贷的损失。按12.5:1的资本资产比来算,这一损失意味着信贷容量下滑了19万亿美元,紧缩金额占目前全球信贷规模的7%。鉴于GDP每增长一美元,需要四美元的信贷规模,这一紧缩将导致全球经济的巨大萧条,并直接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下滑2个百分点——这还是在第二轮以及第三轮效应发生之前。

债务刺激需求时代的终结

信贷紧缩是在美国消费债务长期上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多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一直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1972年到2008年期间,美国消费债务占GDP的比例从60%增长到了120%。即使排除房贷债务,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贷金额也达到了2.5万亿美元,比2000年的1.6万亿美元增长了50%以上。的确,房贷业务的爆炸式增长部分是因为消费者利用房市的繁荣而大举借债,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从理论上看未来渐高的房价可以用来偿还今天的借债。

大量唾手可得的廉价债务是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目前的危机显然已经影响到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美国的活力。美国家庭消费占美国GDP总额的份额超乎寻常的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高,达到了70%的水平。因此,美国家庭储蓄率接近为零,已经降至大萧条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当然,消费债务并非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同期,企业和政府债务也在增长,导致美国总债务在2000年至2007年间从GDP的250%攀升到350%(相比之下,从1950年到1980年的三十年间,美国总债务一直保持在GDP的125%和155%之间)。金融机构利用债务推动回报率(例如美国五大投行将它们的杠杆在2000年到2007年从 21倍扩大到30倍,以便抵销资产回报率的剧烈下滑;杠杆倍数的增加让它们将总资产的基础从1.5万亿美元扩充至4.3万亿美元)。同期,美国金融领域的总债务余额从2002年的1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6万亿美元。企业则利用债务为全球扩张筹集资金。当然,联邦政府也增加债务提高支出,同时保持较低的税收水平。但是借贷不能永远比收入增长得更快,现在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去杠杆化。美国经济利用负债刺激增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二、实体经济的灾难

现金!现金!

信贷难度提高(而且变得更加昂贵)以及需求停滞甚至下滑,将伤害到企业,即便体质健康也无法幸免。企业融资决策一般是通过需求(例如经济增长、资本设备替换周期)和供应(如货币成本)等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在目前的局势下,供求双方很可能都会限制企业进行新的投资。

就需求面而言,消费债务不可持续的水平将削弱需求,因为人们需要储蓄以支付债务且还要为退休进行储蓄。在金融领域,这一行业占美国企业总利润的份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0%增长到2007年的40%,去杠杆化将造成回报率的巨大萎缩并将减少这一行业对总GDP的贡献率。预计需求的减少以及产能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下滑将导致企业削减对产能和扩张活动的投资,使得增长停滞不前。同时,这也将减少它们对外部资本的需求。

在供应方面,即便那些想投资的企业也会发现可获得的信贷非常稀缺,而且价格昂贵。当金融机构致力于重建它们被耗尽的资本基础并减少杠杆倍数时,它们对信用良好的借款人的放贷意愿也会大大消减。在最低限度下,银行将区别对待最高质量的借款人和其他借款者。前者(主要是大型多元化运营的跨国公司以及一些中型企业)将能够在相对较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获得资金。其它人将得到部分融资,而且付出的息差将大大超过它们以前所得到的水平。

底线:我们正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局势,而且估计很多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唯一的问题就是: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次衰退将持续较短的时间,而且影响不会很深。他们指出美国经济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美国政府迅速进行干预(相对日本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扮演较为被动的角色相对日本政府在1980年代扮演的较为被动的角色)。因此,如果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证明是成功的,如果美联储继续保持货币高供应水平并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因而帮助美国消费者能够应对下滑的房屋价格、高失业率以及缓慢的实质工资增长),那么衰退可能可以局限在美国和房地产出现问题的其它几个国家,而全球经济体内的其它国家将仅仅受到轻微的影响。

在这一情景下,企业遇到的挑战就是银行越来越多的风险规避行为和不断收紧的贷款标准。资本市场重获信心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情景有利于信用状况优良的企业,它们不仅能从本土市场的银行也能从全球融资来源获得资金,还可以寻求适度杠杆支撑各种并购机会。尽管如此,信贷成本对大多数借款人来说都升高了。因此,所有企业最好能将来自运营活动的现金流视为主要的稳定融资来源。

然而,这一软性衰退的情景可信度可能不高。国际货币基金(IMF)已经研究了全球100多次过往的衰退,并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更加深远、更加糟糕,这类衰退“一般要比普通的衰退持续两到四倍的时间,影响的深刻程度要高两到三倍”,并且“带来GDP 4.5%的负增长”。在目前的局势下,总体偏高的信贷水平、房地产泡沫以及高负债的美国消费者是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因此,从现实出发,企业需要准备面对更严重的衰退情况,必须制定计划,为银行持续失败、消费需求持续下滑以及发达经济体如英国、美国、爱尔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日本等陷入衰退做好准备。虽然快速发展经济体国家(RDE)的非出口型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但如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带动型增长也将大幅缩水。

企业的应对

那么全球实体经济中的大部分企业将会面对哪些具体情况呢?

1. 无法获得资金:公司财务人员在短期融资需求上面临的环境日益恶劣。由于银行间拆借利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银行正在减少杠杆操作,收紧放开的信贷额度,并寻求与借款企业重新协商贷款条款。仅仅三周的时间,平时具有足够流动性的商业票据市场已经萎缩了2000亿美元(11%)。而各种资产类型的证券化几乎已经不可能开展,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基本上已经向多数借款人关闭了大门。甚至一些蓝筹股的公用事业企业现在也无法在市场发行新的债券。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融资战略,确保它们能够为未偿付的贷款获得再融资,并视需要争取获得更多的信贷额度。同时,它们必须缩减融资缺口(总投资减去留存的现金流)。总体来看,欧洲非金融领域的融资缺口在今年第二季度达到3270亿欧元。这一缺口必须减少。对信用级别较差的企业来说,这一切意味着它们将在融资上碰到各种困难,甚至的流动资本的融资甚至也会碰到困难。

从中期看,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应该会有帮助。通过这个计划,银行将可以把非流动房贷资产出售给美国政府,而美国政府能够并且已经持有许多银行的股份。这些举措将不仅恢复银行市场的信心,还将会向市场注入新的现金,并释放银行贷款能力,从而减轻企业贷款压力。但是,即使一些信心和流动性重新回到信贷市场,银行对发放贷款仍会变得高度保守,它们会蜂拥争抢具信贷状况极优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企业的贷款成本将会降低。但是预计没有很好的信贷记录及高负债率的公司筹集资金仍然非常困难,除非他们肯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

不过,TARP实际产生什么效果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衰退可能会使消费者和商业信用表现变得更糟,这将进一步限制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银行和投资者可能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风险采取审慎态度,这将导致信贷市场情况无法产生具有任何意义的转变。

2. 资本成本显著增加:投资者对所有资产类别都要求很高的风险溢价,特别是信贷息差已经扩大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保持高位且有很大的波动性。即使对有很好信用记录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借款成本,如投资级别借款人的贴现率在60天期限上激增到约600基点。长期借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投资级别公司贷款的收益息差扩大到487基点的历史新高。现在拥有BBB评级的公司支付的年利率为8%(2006年在4-5%),而一些高收益贷款的息差在1200基点,是过去十几年来最高水平。在任何场景中,我们都不可能回到危机前盛行的过于便宜的债务定价,那时信贷息差已经几乎跌到历史最低,如垃圾债券的息差甚至只有250基点,而现在美国国债息差则高于600基点。

3. 疲软的股票市场:低市值致使公司吸引力下降且更难筹集新资本。公司将被迫向替代基金寻求帮助,如私募股权公司或主要投资者。但是这也将是非常昂贵的。

4. 现金回报:直到去年秋,如果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拥有很多的现金头寸的话,它们将面临被积极的股东/私募股权基金“攻击”的风险,这些投资者要求获得特殊红利或回购计划。而如今情况则大相径庭:公司因为拥有稳定的现金头寸而获得“安全奖金”。像荷兰化工集团Akzo已经中止了回购项目并决定使用资金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很普遍。

5. 现金流收缩:所有行业和公司都将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产量和价格将面临压力,增长将大幅低于长期趋势水平且出现负增长。因此大多数公司应该计划大规模减产(最高达10-20%),且在他们的市场中进一步降价(在0-10%之间)。

6. 信用损失:由于客户破产,为消费者融资的公司由于客户破产将发现信贷损失大幅上扬,这一点在消费者和工业消费者身上都得到了验证。经济学家预测美国信用卡债务的违约率在未来12个月中将大幅增加,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对电子产品和买车的贷款。公司将需要更为积极地管理授信工具的使用和应收账款。记住:“我们信仰上帝,其他人都要付现。”

7. 巨大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去杠杆化意味着资产价格缩水,如资产更为廉价。举例来说,美国房价的跌幅已约为20%,如果要回到历史水平还得进一步下跌。资产价格缩水这不仅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带来巨大风险,而且也冲击工业品公司。例如,收购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可能遭到贬值。基于目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企业需要每年进行损失测试。由于现金流减少和资本成本增加,该测试将导致价值降低。由于无形资产的受损直接减少账面股本,甚至几家蓝筹股公司如果需要冲销无形资产的话,他们将面临全部权益被侵蚀的风险。

8. 利润泡沫的破裂:利润占西方国家GDP的比例一直非常高。在欧洲,利润现在比历史趋势高出40%。经验表明,紧随在高于趋势的“过度调整”之后的是另一个低于趋势的发展,这将意味着未来几年将出现利润下降的情况。因此公司不应该指望在下一个泡沫到来前能够回到这次泡沫前的水平。(这将在经历了这次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一代进入新阶段时到来)

9. 持续的波动:一线希望来自于商品价格的压力可能有所减轻,虽然我们预计会出现持续的波动。六周内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幅度在40%以上,当日美元的升值/贬值幅度超过了5欧分,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扬。虽然我们同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在较长期中将升高,主要的“减债”将导致大幅波动和短期中不可预料的事件。例如,现在由于美国的债务危机,我们可以预测美元将贬值。但是现实中存在所谓的套利交易(Carry-trade),即那些获得美元贷款的投资者需要以美元还款,所以需要购买美元。这并不表明美元不可能在中期大幅贬值。但是公司必须强烈关注当前环境的短期动态,灵活制定购买策略。

10. 保护主义: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减少贸易自由的明显趋势,但是当衰退加剧时就有可能出现,那时出口将更为困难,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公司可能面临产品再进口的问题。像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等政客就已经要求进行贸易限制。

11. 行业整合风潮:未来几乎所有行业都将出现一轮破产或“重组合并”大幅增加。银行已经开始这种重组;其它行业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公司不仅需要调查并确保其财务状况良好,还要调查竞争对手的情况。

12. 更多的政府干预:我们并不认为TARP代表了危机的结束。它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缓解压力,但无法阻止“减债”以及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和法国等国家家庭恢复融资的需求爱尔兰和法国等国的家庭恢复融资的需求。政府将采取措施来支持这种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等。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会看到类似罗斯福总统在“新政”期间采取的措施。如果你曾经驱车从蒙特利(Monterey)到卡梅尔(Carmel),行驶在第一公路上,你将会看到许多桥梁:这些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

13. 重新规范法规:在所有行业中,不仅是银行业,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政府干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自由市场时代将会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监管机构未能很好地管理银行孕育的风险是这次危机中获取的众多有益教训之一。

14. 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储蓄将比消费更有吸引力。过去我们看到诸如趋优消费、奢侈品的许多趋势将中止或出现逆转,所以公司一定不能简单地从过去20年的趋势进行推导。这其中的第一个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全球消费情绪指数大幅下跌,如美国比2007年最高点时下跌了30%以上。在商业街区,零售销售正在下降,特别是在“非必需品”上。

15. 每个行业都将受到影响:受到冲击的行业已经显而易见,但是将会有更多行业受到影响。银行、保险和房地产公司受影响情况一目了然,而消费者还将节约开支来应对负面消息,因此零售商也将辛苦度日,剧院、酒吧和餐厅的需求也在下滑。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公司将受到严重冲击(正如汽车行业表现的一样),其次是生产机械和设备的公司。例如,据报道,整个德国行业的新订单量出现大幅下跌,而打印设备制造商(一个传统的早期指标)已面临重大压力。另外,“安全”行业将紧随其后。法国今年酸乳酪的销量已经下降,一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转向价格更为便宜的自主品牌,另一部分原因是需求减弱。诸如医疗和公用事业的行业将受到政府更多监管和成本节约措施的影响。

16. 有关好消息的一个插曲:本文描述的许多损失大部分是拨备而非实际实现的损失,著名的“随行就市”会计准则要求银行按照市场价值计算投资。在非流动工具中,市场动荡能够导致这些工具的价值大幅缩水,并且与其到期价值完全不成比例。这意味着未来银行应能冲回他们的拨备,来部分弥补资金头寸。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其次,美国实际上反应迅速——尽管招致一些批评,美国仍是世界上最灵活的经济体。与多年苦苦支撑着濒临破产银行的日本不同,美国的行动非常迅速和果断。在更广泛的经济体中,劳动力的灵活性意味在更为稳健的基础上恢复增长之前,很快能够完成痛苦的调整。

三、对中国的潜在影响

这一国际信贷市场危机对中国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虽然中国股市在2008年经历了大幅波动和下跌——在成文之时,沪市A股从6000点的高位跌至2000点以下——中国的金融体系也相对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银行业领域与国际银行业领域不同,目前受到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仅有一些对欧美证券产品的小额投资受到了影响。融资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内存款,借贷仅限于存款的75%,所以中资银行并没有达到欧美银行那么高的杠杆率。虽然房地产领域发展放缓而房地产开发领域存在潜在的贷款违约风险,但中国并没有相同的借款人风险水平,因为在中国不存在0首付或5%首付的房贷。

但全球经济的抵押破坏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相关行业,并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潜在风险。中国已经看到GDP增长放缓,其中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减至9%,且许多经济学家预测增长将更加温和。虽然最糟糕的情况是降至5%以下,但2009年到2010年的增长率预计将维持在8%到9%之间。根据目前的展望,这不会构成衰退,中国经济很可能将保持强劲增长。原因如下:

净出口仅占到GDP的很小一部分。中国的出口领域正面临全球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初看起来,由于去年出口额占GDP的37%,这一变化将给经济增长似乎带来了巨大影响。但从净数值来看,出口仅占GDP的8%。而个人与政府消费以及投资作为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分别占到GDP的50%和42%。

中国政府已经作出反应,并正采取有效货币和财政措施和行为刺激经济。目前,银行储备金额已经降低,基准借贷利率已经下降,银行的信贷配额得以提升,出口退税增加,同时还实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而且未来将采取更多措施。这些措施预计将共同支持经济增长。

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是政府的重要杠杆。强劲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和大量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将使得中国政府可以推出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直接刺激经济。类似的目标将包括全国铁路设施建设、城市地铁系统建设和水电气厂建设等。

个人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虽然这是结构变革且不同于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同时还需要时间来实行)。今天,虽然经历了过去多年的增长,与发达市场相比(如美国的70%,日本的57%和韩国的54%),中国的个人消费仍然较低(占GDP的37%)。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工资上涨和中产阶层的涌现将进一步支持中国消费的增长。

很明显,企业已经且正在经历破产: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虽然这些事情使那些受到影响的人们感到痛苦,但是他们依然为中国急需进行结构变革的行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另外,我们可能看到市场出现大量整合,可能是通过并购或自然获取市场份额,使得科技和流程方面的投资大幅增加。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更加稳定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编者按:此文原刊于《环球企业家》杂志网站(2008年11月06日),现本刊对其体例稍作调整予以刊出。作者系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调查研究通讯》No.2008-21

    进入专题: 华尔街风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70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