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贲思: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30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65 次 更新时间:2008-12-21 14:35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  

邢贲思 (进入专栏)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这30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今天,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中国的命运正在改变,而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辉煌的今天,改革开放也必将造就中国辉煌的明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以推翻某种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不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是要通过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结束我国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这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但就其深刻程度和深远影响而言,又相当于一次革命。

我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经历了一段历史曲折。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新生的共和国、为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突变的形势,我们党缺乏思想准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出现了重大偏差,导致了对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的处理失当。

这些重大关系是:

第一,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阶级斗争相当尖锐,政治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巩固刚建立的人民政权,我们党提高阶级斗争警觉,防止阶级敌人复辟,并采取有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应当集中主要精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之际,我们党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本人,对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严重误判,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仍是国内主要矛盾。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全局性错误,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的发生。

第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我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改造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没有依据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我们党过早过急地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向单一的公有制过渡,造成了不小的后遗症。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要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把公有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超出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违反了历史规律,人民公社最终不得不宣告失败,但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无法挽回。

第三,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国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国家可以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产品不需要通过市场直接在劳动者中间进行分配。但后来的事实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俄国、中国取得胜利,在这样的国家中,小生产犹如汪洋大海,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将经历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排斥市场的作用。苏联迫于当时形势,为尽早摆脱经济落后状况,推行一种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它之后,我国也把这种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曾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弊病日益明显。为了改变照搬苏联经验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曾带领全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可惜由于形势变化和主观方面的原因,这种探索随即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然被保留下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改造后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对以上这些重大关系处理失当,导致了严重后果,特别是因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失当而引发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我们正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时,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我国的近邻日本,却利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生产力得到了长足进步,使我国在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方面拉大了同它们的差距。面对这样的国内外形势,如果我们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就会被历史的大潮所吞没。中国已到了“不改革死路一条”的生死抉择关头。

历史使中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抉择,而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在我国取得成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党是在战胜自己、克服以往错误的过程中,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走上了党中央主要领导岗位,他通过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使党从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正是由于党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结束“文革”混乱局面,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大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正是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这一首创之功,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铭记。但改革开放能够一直坚持到今天,并且有了很大发展,则是在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自觉选择的结果。党的正确主张,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并变为长期坚持的行动,这就是一种选择。过去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改革开放胜利的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在逐步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进行艰苦探索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若干重大历史课题,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正是对这些重大历史课题的创造性的回答,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并对全党进行了一次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教育。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论断,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发展,二是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心工作。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作概括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这样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但怎样才能实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通过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是邓小平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贡献。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无需进行根本性变革,但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也需要进行不断地改革。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由于存在着体制障碍,在我国仍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就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模式又是什么,按照邓小平的思路,就是引进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的阐明,邓小平同志解开了我们以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模糊的一个“死结”,引导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涉及许多领域,它的不少论断,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论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等等,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改革开放在新的阶段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我们党是执政党,而且处在长期执政地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党在新时期所要解决的一项根本任务。解决这项任务的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赋予党的建设以新的内容,就是要在加强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把党的执政兴国任务提到一个突出位置,使我们党既能治党,又能治国,在引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真正发挥一个执政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加以系统阐发的是江泽民同志。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言简意赅,但含义深刻,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先进文化是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完全一致,和党的宗旨、党的最终目标完全一致,和党在现阶段执政兴国的任务完全一致,是作为“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必然的、根本的要求。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适应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第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现过程,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的进程,对于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治国能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党的建设和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和根本任务结合了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面临许多挑战,这种成就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虽明显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相当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正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虽有很大提高,但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协调发展虽取得显著成绩,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对外开放虽日益扩大,但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科技迅猛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将会增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以往论述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概括十分精辟。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确认发展的重要性,坚持发展不动摇,把发展始终当作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明确发展为了什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在发展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改变以往比较粗放、比较单一的发展方式,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提出的最为全面、最为系统、最为科学的发展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又对这种实践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理论体系,因而成为引领改革开放不断胜利的光辉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30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但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而是要继承和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再接再厉,在迎接新的挑战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现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们仍然要思想先行,通过解放思想,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道路。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从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实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解放思想当然要破,因为只有通过破,才能达到立。但又不能把解放思想归结为破,它是要通过破除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确立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在于改革创新。当前,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取得的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在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努力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进一步改革开放要解决的比较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第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在市场准入和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五,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第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把引进外资同改善国内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此外,财税、金融、农村经济、涉外等体制的改革也都已提上议事日程。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必将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着力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为改革开放提供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就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在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种差距一定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使矛盾激化,导致社会不安定。缓和、化解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进一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同时,还必须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政策的等多种手段,调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利益关系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调整,使不同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比较公平合理,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低收入群众和贫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农民和贫困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是调整利益关系的重点,这部分群众的收入分配状况能否改善,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否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能否维护,一定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此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还有:物价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农民工问题,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包括遭遇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和巨大的自然灾害。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进入 邢贲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4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