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诗官,是商周时代的一种特殊职业,他们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并将其及时报知于国王。每在路上与他人相遇,采诗官都会轻声问道:“你会唱歌吗?可以为我唱一首你知道的歌吗?”然后,就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竹简上把听来的歌记录下来。后来,就成了今天的我们读到的动人诗篇——《诗经》。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与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一般由文化素养深厚且十分敬业的人担任。他们在民间巡游,如同蜜蜂一样飞行在花丛中,深受人们的欢迎。民间疾苦常常就是以民歌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采诗官的传达,为周王、诸侯们所了解,所借鉴。这里,采诗官事实上担当了国家的“民意调查员”的角色。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中国的后世无论怎么发展,无论经历过多少年代,统治者和民间再也没有形成过如此紧密、和谐的关系。
《诗经》采录诗歌的时间跨度相当长,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亦十分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都是其来源地。《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美好生活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对压迫、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流传至今的三百零五篇诗文,以这一部分文学成就为最高。
人们谈《诗经》,常说是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功劳,其实,首先是当年采诗官的辛劳和功绩不可磨灭。在那个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的时代,中原大地上的黄尘古道上,处处可见他们奔波的身影。
我们的老祖宗们似乎比今天的我们更开朗、更热爱生活,更讲究情调,更能坐下来安静地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否则,那个时代的人们怎开口就能唱出那样美丽的歌谣呢?
诗歌,本来就是萌生于社会大众的最私人、最朴素、最原始、最难以剥夺的艺术样式,它只属于遇见它、喜欢它的人。朴实,并不影响它的高贵。
如今,采诗官的职业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了,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无法看清他们的脸,那些来自春天的、乡土的、花间的脸。那一张张比我们质朴得多的脸上,曾经有着怎样的一种动人的光辉?
“你会唱歌吗?可以为我唱一首歌吗?”
如果路上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也会忍不住为他唱一首发自内心深处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