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民族产业学生论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18 次 更新时间:2011-12-12 22:44

进入专题: WTO   经济  

袁蓉   王家强   纪沫    

一、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首先我想澄清的一点是关于WTO的概念,我认为它首先是一个体制的概念,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参加与国际竞争,其次才可以谈WTO作为行业的概念。

我主要从四个方来讲:

1.金融框架的建立,服务贸易体现于金融行业就是金融贸易,我认为其出发点应该服务,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在《中内外协议》的签订上,虽然中国政府作出了相当让步。

2.开放的必要性。

占一般行业不同,加入WTO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但是不开放又是不行的,中国几家重要银行,如四大商业银行在亚洲银行 排名都是相当高的,分别占2.3.5.10位,可是资本实力却排在了几十位甚至百位之外,以招商银行为例,虽然其利润率为最,可其规模小却制约着发展,从这方讲我认为开放是有相当必要的。不过我们应认识这样一点,开放金融业并非是开放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管理资本项目的,而世贸则不谈资本项目。

3.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现状而言,加入WTO有利有弊,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利的方面比如有更便宜商品的涌进,但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新的规范的市场这行机制的引入,弥补国内的制度缺陷。

从正面影响看,主要有: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引导银行业按国际标准进行改革,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证券业的发展、完善;保险业水平的提高。

负面影响主要来自:认识问题,特别是先进的金融服务和方式;四大银行储库流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影响经济金融体制安全运行;透明度的游戏规则给法规建设带来的如何占国际接轨的挑战。

4.过渡期安排:

关于过渡期安排,我主要从八个方面讲:

(1)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

(2)提高整个银行的透明度。

(3)对内先放宽。

(4)先放开利率,才放开汇率。

(5)金融管理模式由分业向混业过渡,实现三权分立。

(6)培养直接融资系统

(7)部分开放的资本化方式。

(8)金融法制、法律的制订与完善。

二、就这一话题,第二个同学从冲击与应对方式两方面作了阐述。

1.对银行业的冲击:

(1)储库流失,国外银行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在经营能力与服务上均强于国内银行,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国内银行的储存流失。

(2)对结算业务市场的占领,国外银行是商业性经营模式,能够适应市场机制,其40%的利润来源于结算,而国内银行由于管理与操作上的差距,必然会受到很大冲击。

(3)外国投资银行垄断电信、铁路等行业,抢夺中资银行客户。

(4)国内银行主要从事批发性业务,国外银行进入全年夺中国零售业务,以及对信贷,信用等新兴业务的占领。

(5)国内银行为防止高风险,一般是分业管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业务范围狭小,而成本高,国外银行混业经营,更具竞争优势,不仅要求全面,而且能沟通货币。

(6)国内银行自主经营权外,属政策银行,运作时间长。

(7)国外银行与国内银行争夺金融人才,同时以高薪控取人才。

(8)金融创新和金融手段的健全为国外银行占领新兴市场提供了保障。

2.应对方式: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本质量。

(3)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 (4)完善信用制度,票据,信贷制度。

(5)人力资源管理,吸吸人才 (6)民间金融机构。

(7)商业银行的股份制致造 (8)完善金融管理法律

(9)中外合作补充。

三、WTO对电信业的影响。

1.电信业为什么要引进竞争、开放?

自然垄断的投入成本大,引入竞争可以激发制度创新,打破自然垄断。

2.WTO对电信业的意义。

《电信服务总协定》规定了中国的权利、义务,是在中美互相让步的前提下达成的,在电信业,外资控股为49%,二年后可达50%,而韩国才为33%;2003年取消计算机等的关税,而其它国家为20007年,从这些让步能看出中国积极入世的态度。

3.机遇,挑战并存。

对电信服务业而言,挑战大于机遇,中国电信的竞争力低,直到94年才最早引入竞争,但未打破垄断,到98年成立信息产业部才分化电信业。

机遇主要为: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按特有国情的发展,香港作为天然交接港的意义等。

四、WTO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关于这个方面主要提到了下述内容:

99年中国汽车业发展状况,加入WTO对汽车业的冲击与机遇。最后结论

是:加入WTO后汽车工业将获得新生。

    进入专题: WTO   经济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