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明:信息价值反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81 次 更新时间:2018-09-07 17:16

进入专题: 经济论坛   信息价值  

胡小明 (进入专栏)  


先感谢大家的掌声,我希望不辜负大家的掌声。我讲的题目是信息价值反省。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信息价值反省的题目,因为我觉得我们在信息化这个认识上,陷入的迷信太多了。因为大家都在宣传信息化的好处,当你宣传到一定的时候,人们脑子就很麻木,就不再去想这个事情,到底信息有什么好处。因为陷入了非常多的迷信,我觉得这是不符合我们的科学精神,有的东西没那么多好处。任何一个观点,当你说它说到极端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有一位哲学家这么讲,当你说明一件事是真理的时候,你别忘了这个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那么回过头来说,我们大家都在这里说信息化,都说它好,反过来你想过没有,它这个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正确的,它总有一个界限。这个问题都不想,有什么科学精神?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对这个问题来说,你有科学的头脑,你一定要分析出来,正确的道理在什么情况下变得不正确,一个不正确的东西在什么环境下演变成正确的。只有把这个界限搞清楚了之后,你才算理解了信息化有价值这件事情。但是我就想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希望北大的学生是动脑筋的,他们是思考的,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判断。


我在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小报,讲了一件事情,李政道写的。他做过费米的研究生,他说了一件小故事。当时两人聊天,费米就问李政道,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就说大概是一千万度吧。然后费米就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外面说的”,费米就问“那你研究了吗”,李回答说没有,费米又问“你算过吗”,李说“没算”,“没算你怎么能肯定呢?有同有办法算?”李说“有办法算,但算起来很困难,因为现在的计算机不行”,费米说“计算机不行,那我们能不能造一个计算机”。于是费米就把他的研究工作停下来了,跟李政道设计起来,然后就造了一个计算机再算,最后算出太阳的内部温度。这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们不能轻易接受这个社会上一些观点,你不能说因为流行就能不思考。所以说对流行的观点我们必须想一遍,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做科学研究和做事情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要对信息价值做一下反省。到底它有没有价值,价值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好。


因为我一直是做这个工作的,我一直在想,现在谁在那里宣传信息的价值。首先来说是IT企业,一个IT企业宣传信息化的价值对它来说是有利益的。我们回过头来想,谁在宣传化妆品的价值,什么“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是化妆品厂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有好处,它会创造一种消费的文化,为它带来了利益。而你这么说的时候谁来平衡,于是卫生部门就来平衡,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化妆品的保护有是有,但是有限的,或者说它更大的作用是在心理上。我们对信息价值的宣传是IT企业在做,谁来平衡它呢?有谁来指责它说的过头了呢?没人指责它。如果一个舆论朝一种方向宣传,没有人去指责它,那么它是不是必然会出错呢?是不是必然会有问题呢?比如皇帝没穿衣服,我们大家说皇帝穿衣服了,衣服是多么多么的好,你要不说吧,人们就说你这人跟不上形势,你落后了,那么谁当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来指出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我们有头脑的人应该想到这个问题。你只有把一个问题的优点缺点说得恰如其分,能够说出它的变化,那时候你才算理解了他。当今我们社会最重要的概念是信息的概念,因此对信息价值的问题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能不想就去做,那你能做得对吗?这是我们谈的第一点,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http://www.bdjt.com)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信息到底有没有价值。信息有价值,这大家也都说,各种各样的,我们从很多方面去理解、研究信息的价值。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也非常可笑,我们就讲节约有没有价值啊?大家说节约有价值,因为节约能创造财富。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他回家跟他老婆说“我今天节约了一块钱”,老婆问“你怎么节约了一块钱啊?”他说“我下班没坐公共汽车,我跟车走回来的”,他老婆说“你这个笨蛋,你跟出租车回来不就挣十块钱嘛!”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想这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这样的简单,但是我们评价信息的价值时候,你说它客观吧你是什么假定呢?你比如说你说“我今天节约了一万块钱,因为我这顿晚饭原来想到法国巴黎去吃的,没去,我在这吃的,所以我节约了一万块钱”。能这么随便说吗?这个东西也不行。但是这问题到什么时候它就错了,这个真理怎么就反过来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界限,你得想清楚这个事情。


好了,我们再来谈信息有没有价值。有很多人讲信息有价值,包含劳动什么的,老用成本的东西来估计它。但有很多的东西并不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有的时候价值在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也可能在一瞬间非常有价值了。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日本在大学考试之前,考题在前一天被偷出来了,卖了多少钱呢?卖了三千万日元,那么这个信息是不是有价值呢?你说这个信息有价值,卖了三千万日元。那么过了一天之后,就考完了,那这个题目值多少钱呢?它马上就一分钱都不值了。它怎么一下子就什么都不值了呢?如果我花三千万盖了一个楼,除了911炸了一下,它总不能说是一瞬间就没了。那么怎么这个价值一瞬间就没了?还有,有的东西这个价值我至少可以交换吧,我可以把它卖掉嘛,但是你这个三千万的东西你换个别人他未必要,并非重要的东西都有很高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完全因人而宜,是很特定的环境下的。


我们扩展一下,通常我们谈到信息价值的时候,包含了信息、知识和智慧,随着你谈的问题不同,你的主题也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你谈的时候,是相对物质、能源来谈的。我们回过头来想,对于信息,它在一件事情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生很多的情况。人们愿不愿意支付信息的费用,或者怎么样估计信息的价值,实际上来说并不是由信息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你使用信息的环境来决定的。那么什么情况容易由本身来决定呢?一些东西更加有利于流通的时候,它的价值更稳定,像钱、黄金首饰,还有能源像石油,很便于流通,但是对信息资源来说,它经常是对特定的用户、特定的环境它才发挥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经常没有流通的性质,所以它的价值问题要和它的环境密切相关,和人的目的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想这么一个问题呢?我觉得有几个说法。有一种说信息是资源,很多人在那里讨论。我说凭什么信息是资源,他就讲信息有什么样的作用。那么这么说也对,比如以色列是阿拉伯那个环境,能够在沙漠造出一片绿洲,为什么呢?是因为以色列人拥有知识,有现代科技,信息发挥了作用。对不对呢?这个东西也对,但是话又说回来,信息作为知识是资源,和其他的资源又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说信息是资源的时候,实际上会有一种错误的倾向,以为我们掌握了数据,以为我们抠来抠去能抠出什么东西来,实际上你抠不出什么东西来,它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信息要发挥作用的话,它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套条件非常之多,那些配套的条件不完备的时候,它做不成资源。


我说这个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有时候也跟很多的企业谈。这些企业就跟我说,像乡镇企业就说,你说信息是资源,要购买,要信息服务,可信息有什么用?能给我带来什么?看那些小报我能干什么去?我不如请客吃饭,请客吃饭能交一个人,能认识一个人,这个人给我提供信息,帮助我走后门,帮助我办事,帮助我打通关系。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要远远胜过我看你的杂志,看你的小报,看你的信息源。


你说人家说的没有道理吗?实际上有非常多的道理。这时我们就回过头来想,一个信息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在我们的有目的的活动当中,它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我发觉,它有这么一个规律,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是和你的系统其它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和你的配套环境有关。如果你的配套环境不完备,你的信息作用是很低的。所以信息的价值并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是由整个环境决定的,整个系统决定的。比方说,我们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想做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做投资,它需要什么?它需要的环节非常多,需要有资金、人才、厂房、政策,有各方面的环境,当各种各样的环境准备得越充足的时候,信息就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信息重要性的增加是由其它环境的完备造成的。就好像孙权和周瑜,他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只欠东风,那么这个时候东风的价值立刻就升高了,他会愿意花很高的钱去得到这个东风。为什么呢?因为东风一出现,他全部计划都能够完成了,所以东风在这里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假如没有东风,会带来什么呢?第一整个计划就不能实现,对成功不成功影响巨大。第二呢,他所做的其它东西,什么军马呀,各方面的准备都靠投资,他需要保护这些投资的成果,因此在其它环节上他投资越多,信息的作用就越强。换句话说,信息的重要性是由你在其它配套环境的投资来决定的,投资越大,信息越重要。其它环境准备得越完备,信息的成功率也高。


好了,假如反过来,我们什么条件都没有,人们会买信息吗?他不会去买。为什么呢?我即便有了作息,我离成功还多远呢!那概率太小了,我可能还缺钱,缺这缺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说信息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是由你的配套环境来决定的,因此信息的价值要由你的环境来决定,而不是它单独的问题。这个使我们想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捡着一个鸡蛋,他就说这鸡蛋很重要,为什么呢?“这鸡蛋可以孵小鸡呀,孵了小鸡然后再下蛋,然后再孵,然后建一个养鸡场,然后把它卖了,就可以挣很多钱,再孵蛋,最后钱挣得差不多了,我可以再讨两个小老婆”,于是他老婆一听就火了,“啪”就把他这个鸡蛋给摔了,那么最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回过头再想这个问题,从道理上他这个推理犯了什么错误呢?是不是这个鸡蛋仅仅是你办成事的条件之一,为了把他这个鸡蛋变成鸡需要不断的投入,需要有饲料、养鸡场、设备、人力,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你有了这么一个鸡蛋,你怎么能说什么都有了呢?同样的一个事情,一条信息救活不了一个企业,我们要依据所有环节的准备来确定它的价值,孤立的信息价值是不存在的,必须要和应用环境的完善相配合,这个时候价值将取决于整个系统完成之后你所得到的效益。当一个企业家找一个人联系的时候,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源,因为每个人有一百四十亿脑细胞,他记了那么多东西,有良好的系统,可以检索,可以给你出建议,咨询,所以交一个人的价值确实比资料的价值要高,这是从信息的价值判断人的作用。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仔细去想,他总认为一个乡镇企业家提出的观点必定都是不准确的,可你好好分析一下,人家有道理呀。(http://www.bdjt.com)


既然信息有用,那么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愿意为信息付钱呢?我们仔细想想国内现在的现象,就说我们搞信息化,目的是拥有更多的信息,这是我们直观的想法,有更多的信息大家决策的水平就更高,就更有效益了,工作做得更好了,我们就更有钱了。既然信息这么重要,能带来这么多的财富,那提供信息的公司为什么一个一个这么困难?现在有几个提供信息源的公司能够有很高的效益?为什么信息这么重要又没人付钱呢?大家都不付钱,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大家不讨论,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讨论也是不对的,当你不讨论的时候你就不能面对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说当我们评价信息价值的时候,我们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判断的,就好像是说氧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氧气,我不能讲话,你们也不能听课,因为没有氧气我们会死掉。但是谁为我们氧气付帐呢?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都不花钱呢?我们进门之后没有说收氧气费呀,对吧,那这什么原因呢?重要的东西和你付钱是两回事,付钱付的是交换价值,那就变成这个问题――人们是不是有充分的供应,因为氧气是充分的供应,所以你就不用付钱了。这个信息的价值,我们是从最便宜的替代品来决定它的价格。信息很重要,比如你提供了,但我能不能找到更便宜的呢?于是找到最便宜的替代品,它的价格就决定了信息的价格。这样的话,我们的价格就上不去了,换句话说,信息的价格问题为什么定不上去,是由于我们社会的替代品太多。我讲一个例子,英国有个大英百科全书,32卷,以前卖1600块钱,但是后来微软和一个类似做百科全书的公司合作,卖50美元一套的光盘版,大英百科全书就撑不住了,没办法了,说自己的质量比那个要好,但是差距并不是那么显著,对老百姓来讲那么好也用不着,别看大英百科全书那么多问题,我就查那么几个,而且我也不是精雕细刻的,差不多就行,所以对多数人来讲,次一点的就满足了。所以大英百科全书只能也出光盘版,89.9美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质量并没有降低,而且质量肯定是越来越好的,但是现在卖不出去了,就是因为替代品的出现,换句话说,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很容易了,造成了我们替代品的价格很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使得信息本身内容卖不出钱了。(http://www.bdjt.com)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道理之后,就来研究一下,我们怎样提高它的价格呢?得想办法呀。能不能改善我们的服务,让他找不到替代品呢?这是一条途径。因为并不是说信息的价值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还是那么高,但是信息的交换价值降低了,因为替代品太多了。今天上午有一个公司跟我聊,一般的信息技术公司都不算很富,他们四十多个人,一年一千多万,算很多了,每年五百万的利润。我就跟他探讨,为什么别的都那么穷,你为什么比他们要富好多呢?他说“这个公司是香港人跟我们一块办的,香港这边的人是做投资的,因此融资的渠道非常好,我帮人办的时候就同时帮他们做投资咨询,因此我的服务价值链比较长,可以从信息提供一直到投资咨询,我做信息服务没多少钱,差不多有几千个会员,会员费收费一共也就三、四百万,这只能解决日常吃喝,这个水平和一般的信息机构是一样的,但是我追加的服务他们都做不到”,你就可以发觉,他把信息服务的价值链拉长了,拉到投资、融资、筹资的咨询上,这样就没有竞争者了,价格自然就会上涨,这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换句话说,我们在比较,一个东西的价值是和它在系统中的位置有关的,我们把很多的条件,有的是需要共同满足的,叫做串联条件,少了一个也不行,这些条件的增强会增强信息的作用。并联环境就是说竞争者越多,或者其他人发展得越好,你的收入就越低,实际上一个信息服务所扮演的作用和它在系统中的位置是有关的。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理解为串并联的关系,竞争者属于并联的关系,各项必要的条件可以从串联的角度考虑,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为什么不盈利,应该怎样去发展。这就是我们谈到的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为信息付高价的问题。我们分析一下互联网之后的时代,就会发觉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信息价格很高,就以国家信息中心为例,在1991、1992年的时候,我们当时做了一个联合信息网,它的信息内容比今天的信息内容不知道要差多少,但是那时候卖钱卖得很多。今天我们的内容、质量和丰富程度比过去都有大幅度的改善,却卖不出当初那么多钱了,就是技术发展使替代品太多了造成的。(http://www.bdjt.com)


按道理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环境是有好处的,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又破坏了我们的信息环境,这也是存在的。当我们分析一件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我觉得如果从辩证法来讲,最大的缺点和优点不是分开的,真正有影响的东西最重要的缺点通常是最大的优点,最大的优点也将是最大的缺点。既然有这个最大的优点,就应该分析它一步一步演变的结果。我也举个例子,比如复印机,这个复印机发明之后,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复印起来很方便,拿纸过去,“啪”一按,就出来了。它的缺点就随着这个方便而来,由于它非常方便,我们就经常复印,经常复印的结果就是不管管理的和不重要的都复印,很快我们的办公柜都是那些不重要的东西,统统都塞满了,以致于找重要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当我们没有复印机的时候,复印非常不方便,我们需要用复写纸写,需要抄,这时我们就会发觉,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它使你真正记住。复印机的方便带来我们处理资料的不认真,带来我们对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掌握,实际在学习方面反而是恶化了。我们以为只要把东西复印下来,好像我们就会了似的,这不正是它双面性带来的问题吗?这正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就像刘三姐,三个秀才和她比歌,说“你歌哪有我歌多,不信你到船上看,船头船尾都是歌”,咱们也是“你知识哪有我知识多,不信你到我柜子里看,复印的知识一大摞”。


我们再想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觉得信息技术确实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首先它使我们有非常高的通讯速率,至少提高了一百万倍。记得我刚开始做计算机的时候,73年前后我就开始做计算机,76的时候我们做远程控制,那时候我们通讯都是50byte,现在都是多少多少M,咱们好多的局域网是100M,那跟我们当时差了二万倍,差距你都没法比,这是一大好处。另外就是存储量,我在开始做计算机时候存储量只有4K。另外我们的计算速度也是百万倍地提高了。这些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很高的处理速度,因此网络会给我们带来极大好处,这一点我们不说大家也清楚。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里面又有问题。大家知道网上的资源是呈指数增长,在信息领域里有几条定律,有摩尔定律,十八个月计算机的性能翻一倍,我们还有吉尔德定律,就是说我们使用的带宽每九个月翻一倍,这速度可不简单呀,它是高速发展,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我们增加的是什么东西呢――信息。有很多消息,有一些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可我们发觉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不可能那么快地翻番的,专家有那么多吗?精品有那么多吗?能有那么高的生产率吗?原来写不出文章,换了高速机器就能写出来了?写不出来的。那么我们创造、思考的成果,能不能按照吉尔德定律翻番?不可能的。人类智力的成果凝结着人呕心沥血的东西,一定只能是线性增长,因为大脑的结构既定的,大脑的进化是很慢的,一百年才能改进一点。那么我们增加的东西是什么?精品只能是线性增长,但数据量却按指数增长,这之间差的是什么东西?于是我们就知道了,那就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如果粗制滥造的东西按照指数的比例增长,那么精品找起来是不是越来越困难了?精品是不是会逐渐就被淹没了?最终的结果互联网将是一片沙漠,我们到网上打一个关键字,一出出一大堆东西,你可以发觉那些东西里面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很少,水分是越来越大,今后我们挤水分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以致于高到胜过所找的东西的价值。这就是由于我们出版太方便了,过于的方便使我们不再挑选,使我们不再精雕细刻了。最开始老子在写他的《道德经》的时候,只有五千字,是用刀刻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都是刀刻的,这出土文物出一篇好一篇,篇篇都有价值,因为它的生产成本太高了,只有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才值得写。我们今天的东西人们已根本不再想出版成本了,就不会再精雕细刻了,就像我们复印材料只是举手之劳。在所有环节需要我们投入智力把关来改进的时候,我们统统不投了,精品的选择、把关的渠道全部都破坏了。也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双面性使我们信息的质量恶化了。我想这还是有道理的,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缺陷和漏洞。其实由于它的过分的方便,使我们不必考虑成本,精品就越来越淹没了,社会丧失了精品的选择。出土文物的竹简出一个好一个,后来手抄本只有《红楼梦》、《金瓶梅》那些好东西才能流传下来,今天你再看,小学生的作文都在网上随便发了,什么东西都有,你可以发觉你要找一篇好的东西是难上加难。这个其实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危害,不可能没有危害,使我们的信息环境恶化。(http://www.bdjt.com)


下面我们再来谈信息化的问题。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非常强的通讯力,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信息又给我们强大的存储能力,存储是一种跨时间的交换。这就给我们积累文明、技术和智慧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还有一点,计算机的本质是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的能力,并且存储计算是计算机的一种革命。我们比较一下,一个计算器和一个计算机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器的算法是在人们的脑子里面,下一步做什么完全是由人来判断,而计算机是存储计算,把判断的算法也放到计算机里,完全是自动化的。计算机能够实现自动化,就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全社会的自动化最后归结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执行操作的自动化,另一个就是逻辑语言的运算,所有的机器都可以用计算机将其自动管理的部分抽象出来,因此计算机是推动全社会的自动化最核心的部分,创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自动化,也是人类智慧复制的工具。我们每天都用打印机,当你启动打印机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用的是谁的智慧,它是有很多很多人的投入去设计的,因此一个小小的动作在重复着非常多人的智慧。管理科学的创始人泰罗有一句话,“千百万人用笨拙的方式进行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那么如何用聪明的办法代替笨拙呢,于是他就说要找一些聪明人,由这些聪明人设计操作流程,再交给别人来做,于是就用聪明了代替笨拙,全社会都发展起来了,这一思想是在1900年工、左右提出来的,造就了美国的繁荣。所以计算机在本质上是一个复制智慧的有力的工具。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事情只要好好设想,可以通过它实现。而且软件的不断改进又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人们把智慧积累下来通过两个渠通,一种是文字表现出来的叫知识,第二种叫工具,我们不断改进工具,其中凝聚了人们的智慧。而软件也是一个积累智慧、文明的很重要的工具,这才使我们后来有这么高的效率,所以它也使推动社会的自动化,用聪明代替笨拙的工具,对社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计算机是如何带来贡献的呢?首先要对我们的流程、系统进行抽象,把它做成数学模型,要抽象出算法,改进这个算法,再把改进好的算法输到计算机里,于是它将高速的运作我们的智慧成果,这样就带来很高的效率,使我们的工作越做越好,带来社会的发展。既然这样,为什么这么多的计算机应用经常搞得一塌糊涂呢?那我们再研究一下在这个过程中的漏洞在哪里。当我们在建立流程和系统时,我们有一个假定,大家都在认真地研究和改进这个流程,然后做出一个好的算法,但如果在应用过程中没有人去研究这个算法呢?或者说我们研究得马马虎虎就放到计算机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在计算机应用的算法的研究当中我们投入的智力不足,对流程没有研究透彻,没有找到什么是更好的办法,系统的算法本身是弱智的,于是计算机就重复我们的弱智产品。计算机是一个放大器,你输入的是智慧,它重复你的智慧,你输入的是弱智,它重复你的弱智。我们没有放大我们的聪明,我们放大的是我们的愚蠢,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投入智力去研究怎么改进。几乎所有的系统都存在着这个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个企业家跟我说,信息系统只能走精英路线,一要有一个有远见的一把手,二要有一个特别能干的CIO,没有这种精英实际上很难成功。计算机系统是个工具的半成品,不像我们买个电视,回家一开就成了,计算机系统只不过给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机器让你能够装成有效的工具,怎么装是需要你投入精力来研究的。


首先我们希望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能僵化,不能认为信息系统都一定是有用的,这有个基本条件,当你把很多东西研究透了,投入了很多,才是有用的。不管是什么好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下走到它的反面。


另外我们一定要尊重那些在实践中有经验的人,这些经验都是有道理的,是需要我们学习思考的,我们应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话,当你意识到他的道理,你要分析他的道理在什么场合是合理的,什么场合是不合理的。

中国的企业实现信息化比美国的企业要困难,中国的企业好比一个中餐馆,外国的企业好比一个麦当劳,它严格控制着它的发展,选择不多,大概只有9种产品,27种组合,到了中国以后有了一些变化,但总的风格还是标准化,简化了很多的处理。而中餐馆同样的菜质量是不一样的,麦当劳中国的口味和美国的口味配方原理上是一致的,但中国每个地方的都不一样,比如辣子肉丁各地方都不一样,辣椒品种不一样,规范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菜谱上只写着“加盐少许,加水适量”,但怎么弄呀?有人跟我说,美国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他有一次跟人喝酒,喝得“小醉微醺”,人家就问他什么叫“小醉微醺”,酒精含量多少是“小醉微醺”,可中国人不考虑这个问题,是一种感觉,我们谈的是一种意念。中国画讲究写意,寻求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洋画讲透视,画人物要研究骨骼。这样国外的东西每件事情的管理都非常的形式化,有一个形式逻辑的过程,将每件事情都改造,改造的结果就是每件事情是可重复的,每个东西的质量是确定的,就大大简化了问题的自由度,可以规纳出规则和算法,进入计算机是容易的。而这个简化的工作在我们中国没做,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选择的自由度太大。比如炒菜你翻两下,他翻三下,这都没有写,翻多高也没规定,这样质量就难以控制,任何一个自由度都是一个复杂性,当把这一套装到计算机里面的时候,每种场合都要考虑,太大的复杂性计算机都装不进去啊,就没办法。计算机运作的时候只能认识形式逻辑,控制的复杂性是有限的。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问题不重视?这里有我们文字的缺陷,有思想方法的原因。形式逻辑的推理对我们有以下的好处,首先是更确切,而且结论更加严格,增加了我们思考的严密性。当我们思考时,我们都会碰到一个问题,我今天思考的东西明天还能不能用,我能不能停得住。就像一个青蛙掉到井里,井有一丈深,一次蹦三尺,几下能蹦上来?有人说四下、三下半,但有人说蹦不上来,因为它蹦起来又落回去了。假如说井边有好多台阶,就能蹦上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步的思维成果能不能积累下来,形式逻辑的推理会给我们带来定理,将使我们的思考成果能够停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精细的科学在中国不能发展的原因。那什么原因使我们在形式逻辑方面不足呢?我们认为汉字对我们是有影响的,汉字最大的优点是每个字都有意思,我们用意思造词,使你特别容易联想。“拖拉机”一看就知道,又能拖又能拉,还是个机器,“飞机”就是能飞的机器,你能想得出来。好同时也带来一个不足――想当然,我们就不深究了,“坦克”是音译的,你就得查查字典,因此对坦克的理解就准确。国外的每个词是个新词,要么就不懂,要懂就了解它的背景,因为不容易望文生义。所以我们容易不求甚解,有时候我们就缺少对环境的规范化,思考问题太宏观,太随意,没有很好的形式逻辑化。而计算机只能处理形式逻辑,我们没有把管理等进行形式逻辑化的改造,这个环境和计算机会话就有交流困难,必须把这课补上,这就使我们的信息化增加了难度,我们需要对环境进行更仔细的研究,让它们更有效率,我们就能形成规则和算法。

我就讲这么多了,下面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

我们今天很高兴地邀请到了国际信息研究中心的副所长、《科学决策》的执行主编李晓明老师对我们今天的讲座做一个评述。


李晓宁:

胡小明同志讲得非常好,胡主任在国家信息中心原来做中经网的总裁,是国家一个比较大的网,目前数据库这方面是最大的,从开始他就在做,是一个实践者。

我们先说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事情,这一段时间高技术非常热,投入的钱很多,我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五六年全国大概投了几千亿进去了。前几天五大公司,安达信、德勤、普华、毕马威这些连续做假帐,我从这个角度说一下高技术的问题。安达信刚出来做假帐的事情的时候,大家以为是某个会计师的道德的问题,后来发现每个大公司都在做。这么重要的会计公司非常清楚他们的信誉像他们的生命一样,集体做假帐等于自杀一样,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是因为碰到了非常大的难题。就这难题我做了一些研究,国外也有人研究,我把这研究成果给大家贡献一下,来说明胡老师今天讲的这个问题。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大家开始盖工厂,就要买地皮、房子、机器,投入进去,当做出第一批产品的时候,把投入的钱全加进去,产品单价非常高,就卖不出去了,会计学就发明一个方法叫“折旧”,比如二十年把钱摊进去。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二十年技术不能过时,产品不能卖不出去。到了30年代,美国有个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会计折旧也加快了,会计学上叫“加速折旧法”,这就是美国的电子行业。当今天,七、八个月,十来个月技术就过时了,折旧就折不了了,这回香港开会计师大会,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投资进去的东西一个季度很快就被淘汰了。

这就引出了很深的工业方面的哲学问题,之所以被淘汰就是人不适应,但有很多技术一两万年都淘汰不了,比如筷子,能有激光筷子、电子筷子吗?说明一个技术的产生能够长时间存留下来,和人的适应度结合起来。前两天大家看比尔•盖茨的审判,反托拉斯法认为就应该被拆分,可是我认为不应该被拆分,我提出一个法理观点,新技术产权的锁定现象产生的适应现象不能认为是垄断,比如内燃机代替蒸汽机,不是内燃机在垄断,而是因为内燃机这种技术更适应于人,你不能说它垄断。比尔盖茨的windows系统光盘由原来的DOS系统的字符串变成小方块,盗版不是比尔盖茨的营销能力造成的,是他这种技术非常适应造成的,所以技术的适应度非常重要。

刚才胡先生讲的这些,我们在高技术浪潮中间不是说,演绎逻辑也即所谓的一个信息技术概念就可以存活下去,最终要通过人的适应这一实践来确定其适应度。胡小明同志所领导的国家信息中心和他自己做的中经网,还有整个IT业,我们在炒这个理念,这有什么用?!最终要通过人的适应来检验。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吃了那么多堑,还不长一智,这是我们IT业最大的悲哀,而且还造就了那么多的IT英雄,花了那么多钱,办了那么多蠢事,居然还成了英雄,真可笑。

所以今天胡先生给了我们很大启迪。因为我们中国人落后,非常容易看到技不如人,出现一个高技术后就特别要把它学过来,但在学高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看到跟我们的人的生活是否适应。胡小明同志讲的都是非常关键非常基础的东西,我就在这随便说了几句,谢谢大家。


提问1:您提到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因为我是学传媒的,对这个概念挺感兴趣的。您提到了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有很多垃圾信息、重复信息,把关角色的功能弱化了,到达大众的就有很多不是精雕细刻、不是经典的东西。把关人的角色从少数人掌握变成大众来选择信息,更加自由,这也是民主和信息沟通通畅的一个表现。我想是不是也有它进步的一面呢?另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有两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个是品牌,好的品牌的网站和信息来源渠道会受到大众的青睐,另一个就是智能化高效的搜索引擎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两个方面我们在技术和商业运作上做得很好的话,能不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来破除您所提到的那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呢?


回答1:第一个问题是把关人角色的转换的问题是不是件好事。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好事,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好事,所以你说是好事也行,说是不好事也行。这应取决于观察的角度,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格言,古希腊一个哲学家说,“让人出类拔萃并不是要博览群书,而是要看好书”,所以让我们能够出类拔萃并不是要看太多的东西,而是看到了好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你刚才谈到了我们能不能用品牌和搜索引擎来做点事情。我想它们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品牌是有很大的作用,让大家知道什么东西好,作一个标记,你可以较少上当,受益较大。但任何东西也不是绝对的,品牌能起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起绝对的效果,任何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但不存在一个方法在所有的环境下是都有效,就好像我们治病,某些药是不是有用,都会有用,但不能说包治百病,很多东西我们联合起来做会有改进的。

搜索引擎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贡献,我想是有贡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比较相关的内容。但也有一个最大的缺陷越来越表露出来了,计算机最大的一个缺点是没有审美观、是非观、优劣观,只能找出相关,而不能找出好的,这个问题叫我们非常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非常好的办法,通过人工智能我们会有改进,但是依旧不能彻底解决。


提问2:胡老师,非常感谢您今天的演讲,但是很抱歉我可能不太同意您今天的讲的一些观点。首先我觉得您讲得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有点失于简单了。对待互联网这个很年轻的产业,应该不大能因为两三年前有泡沫这个现象就仅用“好”或“不好”来评判它,这让我想起了二三十年中国电影里脸谱化的倾向,只有好人和坏蛋。您刚才用“好”和“不好”来评价互联网,我自己来讲不能接受。

第二,前不久我们喜欢这个行业的人一起讨论谈到这个话题,是个旧话题,到底互联网影响到我们哪些?像您刚才提到的速度、存储,这些有的都是太过技术指标化的东西。您刚才提到的老子的《道德经》,但是老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什么身份?是平民吗?不要说近现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简写字的时候,写字的权利不属于平民,属于官宦阶级、士大夫阶级,是属于统治阶级,在活字印刷、印刷机出现以后同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互联网出现之后让普通大众为之振奋,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有人把它形容成为小民社会,真正地变成了一个我们愿意看就可以看、不愿意看就可以走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而不是仅仅相当于培根当时讲的“知识就是力量”,大家知道他用的词是“power”,不是“right”,“power”是一种行政上的权力,比方说强权,这两个字中文发音相同,但是一个是“利益”的“利”,一个是“力量”的“力”。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带来我们的深刻影响应该不能因为垃圾很多就受到指责,这不是一个充足的理由。因为它很年轻,刚有几年的发展,我们还应该容许它有更多的发展。这是我跟您可能不一样的地方,谢谢。


回答2:我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好回答的问题。我们谈到的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在评价互联网,如果要说互联网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好处的话,这个好处是非常多的。每次谈话都有一个重点,我只是想说明我们对某种东西的认识要辩证,当我们大家都肯定它的时候,我们会指出它的问题来。比如我发现了太阳的黑子,黑子是值得研究的,我们要关注它,当我说太阳黑子的时候,我有没有否认太阳的光辉呢?我没有这个意思,也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我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叫“如何评价互联网”,我可以谈出一大套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但是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很熟悉了,成功的东西是很平凡的,能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就像差不多每人兜里都能掏出一个手机一样,技术深入到我们人心。作用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电一样,不需要再去说电如何如何重要,但是电是有危险的,如果不注意会电死人,当你说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没有说要否定电对社会的贡献,没有这个意思。我丝毫没有对互联网的否定,我就是干这行的,如果我否定了我自己,我还怎么做这个呢?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解释信息化以后的这个时代,实际上我们新的这个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的贡献是把这种技术深入到我们各个方面去。这和互联网的泡沫是完全两回事,互联网的泡沫是指的互联网的企业,这种企业的运作涉及到整个价值链的供应问题。而它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直到我们没有人感觉到它,就像我们在座的人谁都没有感觉到我在呼吸一样。所以我认为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灵魂里去了。但对于我们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还是应辩证地看它,发现它的问题,保持一个辩证的思想,保持一个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僵化了。


提问3:感谢胡主任带给我们的一种关于信息的新理念的阐述,对我很有帮助。我想问一下,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做IT的前辈,您认为电子政务目前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新的发展的产业?另外,您认为什么叫真正的电子政务?您对中国发展电子政务有什么看法?谢谢。


回答3:我觉得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实际上有两大起源。一个叫做技术,一个叫做经济,就是利益,它一定是有好处的才能形成。我认为技术的起源就是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电子政务,因为互联网对社会的贡献使得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开拓了一种新的沟通环境。“通信是连接社会的混凝土”,当通信发生革命的时候,也就是互联网引起了新的社会革命之后,政府与公共这种关系就存在着一种新的组合的可能。以前的OA统统不能算电子政务,它只是自己内部的改进,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改进,关系的新渠道的创立。第二个动力我认为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出现了一种竞争的加剧,会使一个国家发觉在世界经济里面如果表现不好,资源就会流走。现在的资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地流动,比如人才、资金、技术,由于一系列的技术的发展,都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如果一国政府没有吸引力,人才、资金就会流失,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对每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压力。这样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需求源于竞争的压力,这两个力量合成一股。

中国政府有很多自己的考虑,电子政务对我们带来几方面的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服务的改善,减少腐败,因为透明是治理腐败的特效药之一。政府也看到这个形势,因此也会重视这个问题。不同的领导人对这个问题强调的面是不一样的,朱镕基谈到电子政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政府的改革,李岚清副总理经常考虑到要改善监管,尉建行就从反腐败的角度考虑。所以政府是有这种压力和动力,有这个想法。在各地的干部里也不一样,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存在这个问题,发展得比较好,压力在于地区之间的竞争,投资方会调查谁的政府条件好,再把钱投过去。这些问题都和其经济利益相关,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单纯的动力,也不是说一个因素就能解决,环境很复杂,如果一个地方不是很发达,其它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也会看得非常低。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配套的环境是相关的。从总体上说,政府还是积极的,但这件也不容易做得很好,因为政府改革还碰到很多困难。那么这个问题会不会带来经济的浪费呢?我觉得也可能带来浪费,但我们浪费的东西多了,这点也不见得怎样。凯恩斯不是说过嘛,一个国家需求不足的时候,挖一个沟再填上都能促进经济发展。我们不要指望政府件件事都做得理想,有些缺点提出来我们会不断地改进。


提问4:您刚才在谈到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时,提到了一个精英路线,我的理解就是说要做信息系统就要做最好的,否则效果是负面的。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中小企业发展之初管理没有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只是大企业的事情?但现在国家也在提,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提倡信息化,要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是不是中小企业也可以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工业化的一种手段?


回答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并不一定给出某种结论或结论性的意见,只给出某种思想的一种可能点,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信息化做得好不好完全不取决于企业的大小,取决于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没有真正把问题看准,能够抓到机会点。只要发现了机会,都能够成功,做的人本身的创意、眼界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5:现在网络经济是繁芜复杂、瞬息万变,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冬天说是已经过去,春天要来了,一直还没有来,电子商务也失败了。我想问中国网络经济有没有价值再提,还是以后我们不要再提网络经济了,中国未来的网络经济是什么样的?你作为一个权威人士,想听一下你对中国网络经济发展方向的认识和展望。


回答5:网络经济本身是一种科学,是很合理的东西,并不因为网络的泡沫有什么影响。现在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技术不断地发展,应用面越来越多,想要停下来无法做到。现在谁有能力说中国不许用网了?谁都做不到。这和网络的泡沫是两回事。它未来发展的机会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投入的很多的都是电子政务,有几千亿,上万亿,我们会发觉结果会出现一批的intranet,也就是内部网,和互联网使用不一样,因为互联网是面对个人使用的,主流服务是消费型的,但intranet的主流服务是工作型的。一个单位既然花上千亿的钱投入去进行intranet的建设,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需求存在,换句话说,intranet服务的完善、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互联网之前,我们有很多网络出现,比如IBM的数据库从1969年就开始了,它们是面向机构服务的,是面向商用的,。等到互联网出现的时候,这部分市场已经解决完了,所以互联网转向了大众,以消费为主。中国的环境不一样,因为中国的机构用户、商用用户没开展起来,互联网一上来就奔向大众,那么谁去解决机构呢?谁去解决银行系统的服务?这部分市场是个缺陷。最大的投资人来自政府、银行、大企业,他们的需要却没有满足,中国的互联网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我们学习美国的模式,但是美国是完成了为机构服务之后的模式,而我们跳了过去,没有解决,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地解决对机构的服务,这个将是下一阶段的主流。随着这一部分的发展,企业商用慢慢做多了之后,居民的收入再提高,再一阶段互联网的大众市场将二次地繁荣。这个是我们看到的趋势。


提问6:中国建立的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形式逻辑,而计算机的发明关键在于形式逻辑,我想的问题就是说中国能不能自行发明计算机?


回答6:这个问题还挺难答。我是这么想,每种文化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互相渗透,各种各样的优点都考虑到了之后,就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出来。我只能这么告诉你,历史已经过去了,我说能你能怎么样,说不能又能怎么样!李老师来说。


李晓宁:

你提了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从DOS到WINDOWS是模块化了,今后的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模拟的时代,比如Delphi语言就不像早期的Fortran那些有很强的逻辑性了,带有很强的模拟性。以后的计算机辨别声音、基本意图、情感,都有很强的模拟性。将来的计算机逻辑性部分会减弱,在应用方面会增强多样性。

进入 胡小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论坛   信息价值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02.html
文章来源:北大讲坛首发(http://www.bdjt.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