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红: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01 次 更新时间:2007-09-17 00:30

进入专题: 胡锦涛  

曾庆红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在党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期29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政治宣言,是一篇反映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和把握水平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我们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讲话的基本精神,又要悉心领会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这里,我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思想观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阐明了现阶段中国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四个坚定不移”的。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大任务。坚持“一个始终不渝”,有赖于真正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才能不断开创我们事业发展新局面、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就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把握这个内在逻辑,更加自觉地做到“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旗帜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联系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指引我们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另外寻找别的什么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深刻理解讲话关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重要思想观点,始终保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个重要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科学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这个科学总结和科学真理,蕴涵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正是我们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和必胜信念的根本原因。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课题新矛盾,特别是要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把坚持改革开放同继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要在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从而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戮力改革攻坚。要坚持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四)深刻理解讲话关于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思想观点,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再次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是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保证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些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可以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虽然有很大发展,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中央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要求全党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统一思想认识、确定方针政策、抓好工作落实。这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全党同志和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五)深刻理解讲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观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提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先提出的。所谓新的历史起点,就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较高的发展起点,就是我们已经具备的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和着眼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而又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来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就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的四个方面,即: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落实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保证、社会环境保证、体制机制保证和组织保证。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观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大家知道,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四大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更加明确、更加配套了,这就是:在现阶段,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应当看到,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着眼于这个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综观这些要求,关于四大建设每一方面到底应当怎么建,思路更加清晰了,关键点在哪里,突破口在何处,揭示得更清晰、更到位了。这就表明,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在实践中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更深刻、把握更自如了。只要我们坚决按照这个部署去认真实践,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七)深刻理解讲话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应当看到,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是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呼唤我们在党的自身建设中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实际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的历史。

我体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从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中可以看出,处处都体现了鲜明的改革创新精神。不论是在思想建设中明确提出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也好;在组织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也好;在作风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也好;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也好;在党内民主建设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也好,都是改革创新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生动体现。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以改革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使命很光荣,任务很艰巨。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这“四个一定要”和“三个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希望同志们结合在党校的理论学习、党性分析和今后的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认真实践这些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中央政治局8月28日会议决定,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于2007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将向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建议,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我们要以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动力,更加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而奋斗。

    进入专题: 胡锦涛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爱思想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976.html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