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如何理解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9 次 更新时间:2025-01-02 11:14

进入专题: 宏观政策  

高培勇 (进入专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如何理解“更加”二字?首先,这当然包括宏观政策刺激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但是,将“更加”单纯理解为“量”的进一步加大,显然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也当然包括宏观政策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的调整。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冲击和洗礼,我国经济运行的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宏观政策的新部署,绝不能简单搬用惯性思维,而要搞清其中的新逻辑、新机理。

聚焦的问题——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兼顾

以往宏观政策聚焦的问题,往往是相对单一的——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在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背景下,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宏观政策聚焦的问题,除了有效需求不足之外,还有预期偏弱。不仅如此,深一步看,如果将有效需求不足视作病灶,那么,其背后的深层病根,则是预期偏弱。

事实上,早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曾作出了富有深远意义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三重压力”既是一个问题和矛盾清单,也是一个观察和分析问题和矛盾的维度清单。这实际上告诫我们,观察和分析经济形势,找出问题、找准问题非常重要。在当下的中国,找出问题、找准问题不仅要从需求和供给维度,而且要从预期维度,要需求、供给、预期三个维度一起观察、一起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看,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所聚焦的问题是双重的,既有需求不足的病灶问题,也有预期偏弱的病根问题。聚焦的问题既然是双重的,解决问题就要病灶和病根同时着力。既治标,又治本,坚持标本兼治。

追求的目标——扩需求和稳预期兼容

随着聚焦的问题由相对单一转向双重,宏观政策的目标追求当然要跟着变。

以往的宏观政策目标,往往是相对单一的——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在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背景下,也就是扩大需求。当下宏观政策追求的目标,除了扩大需求之外,还要稳定预期。不仅如此,深一步看,如果将扩大需求和稳定预期对接起来,那么,两者之间则呈现一种互为条件、彼此依存的关系。

宏观政策的配置如同医生用药治病,对症是关键。既然当下经济运行中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呈现于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两个层面,并且,既然需求不足是病灶,预期偏弱是病根,那么,从对症下药的意义上看,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要兼容扩大需求和稳定预期两个层面,实现病灶和病根一起治的双重疗效。

采取的手段——政策和改革兼施

在聚焦的问题由相对单一转向双重、追求的目标由相对单一转向双重的背景下,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也要跟着变。

以往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相对单一的——宏观政策操作。在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背景下,也就是实施逆周期调节,“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这在聚焦问题相对单一、追求目标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不会遇到什么问题。然而,当下宏观政策所聚焦的问题,除了有效需求不足之外,还有预期偏弱。当下宏观政策追求的目标,除了扩大需求之外,还要稳定预期。事情走到这一步,单一的政策手段肯定会力不从心。启用另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行动系统——改革,并且,让政策和改革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也就势在必行。

深一步说,改革与政策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宏观政策可以有效解决短期问题和矛盾,长期问题和矛盾则须改革行动。宏观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或跨周期调节的周期性特征,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则须立足于改革。宏观政策往往效益与成本兼而有之,增效益、降成本的任务则须通过制度变革、落在改革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首先必须坚定必胜信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无疑离不开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从标本兼治、目标兼容、手段兼施三层意义上理解把握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做好2025年财政经济工作特别是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关键一环。

进入 高培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政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36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财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