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2023年间中国在人权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出版的人权著作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领域焦点转移和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格局的特征。人权论文研究方面呈现出学术关注和期刊数量增加、人权研究焦点拓展以及批判性和建设性研究突出的特点。同时,人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也多有发展,尤其在政策变化、学术研究、教育项目等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权研究 人权教育 人权学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人权议题日益关注,2013~2023年成为中国人权研究发展的关键十年。国际人权理念的影响、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法治建设的重视、国家层面对人权研究的鼓励和支持,共同促进这一时期中国人权研究的发展进步。本报告旨在全面总结过去十年间中国在人权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探讨其与人权学科体系建设的相互作用。
一、人权专著分析
近年来,中国人权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反映了学界对人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持续关注。通过对2013~2023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人权专著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学科视角以及整体特征的演变。
在研究主题方面,这一时期的人权专著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人权理论与实践”作为主要研究主题占据34.04%的比重。“特定群体权利”研究占18.44%,不仅关注传统弱势群体,还涉及城乡发展不均衡产生的具有独特身份特征和利益诉求的群体,反映了研究者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研究比例分别为9.93%和8.16%,显示出两类权利研究的相对平衡。“生存权和发展权”研究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全球人权治理”和“工商业与人权”等新兴主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学者对国际人权事务的参与度提升以及对新兴人权问题的关注。
从学科视角来看,法学在人权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关专著占52.13%,彰显法学在人权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对人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分别占6.91%、5.32%和1.60%。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始成为人权研究的重要路径,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综合运用,以探讨人权问题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这一时期的人权专著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第二,研究焦点和主题随时间推移呈现明显的演变态势,传统核心议题与新兴议题交织;第三,人权研究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格局,法学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学科参与不断深化。
二、人权研究领域相关论文分析
2013~2023年,中国大陆的人权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3519篇CSSCI期刊论文和人权专业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对其数量、学科分布、研究内容和总体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
从论文数量来看,虽然2014年以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2018年论文发表数量回升,之后趋于稳定。以“人权”为标题的论文数量波动较为温和,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W”形态。
在学科分布方面,人权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化趋势。法学以49.7%的比例成为主导学科,但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也发挥重要作用。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参与其中,进一步证明了人权作为多学科研究对象的共识正在不断强化。
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将这一时期的人权研究分为四个主要方面:人权基本理论(30.78%)、具体人权理论(24.69%)、人权保障与实现(35.27%)以及人权实践研究(9.26%)。
在人权基本理论方面,学界从多视角探讨中国本土人权观,关注其文化历史根源、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样性表现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融合。在具体理论方面,环境权、受教育权研究最为活跃,监督权、健康权、平等权也备受关注。人权保障与实现研究涵盖国际人权规范制定遵守、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建立、国际人权标准适用、国家人权保障义务以及特定群体人权保护等,主张积极参与并重塑国际人权规范,采取多维视角保障特定群体权利。人权实践研究则涉及人权话语传播、人权外交、人权教育与学科建设以及人权研究等方面。
这一时期人权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学术关注度提升,人权期刊数量增加,期刊类型更加多元。第二,研究焦点拓展,涉及数字人权、气候变化对人权影响等新兴议题,关注全球与地方议题的结合,以及全球政治变迁对人权的影响。第三,批判性与建设性研究并重,既深入分析人权问题根源,也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三、人权学科体系建设的新进展
人权研究与人权教育是当代中国人权学科发展的重要支点,贯穿于人权学科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人权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累积性和多层次合作的过程,主要得益于人权研究机构的建立、人权教材的编纂与出版,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的人权相关课程。
在学科建设方面,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文件为人权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导框架。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立和运作,为人权研究提供了专业平台,推动了人权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这些基地通过编写教材、承办会议和发布报告等形式,在人权学科的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权知识的传播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教材编写是人权学科形成的关键环节。2013~2023年间,中国大陆出版了一系列人权教材,涵盖综合类、国际人权法等多个领域。这些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人权知识,也为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和研究资源。除了综合类教材和国际人权法教材,翻译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电子教程的编著和推广,以其便捷性和互动性,不仅降低教育资源的获取成本,而且也鼓励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到人权法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体系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是人权教学的重要阵地;人权培训是加深社会对人权重要性认识和提升保护意识的核心部分;学术论坛促进人权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此外,一些高校开展的人权项目,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人权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多种平台和机会。
中国人权学科体系建设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与中国政治进程紧密结合,人权的认可和保障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与中国人权研究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为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基础,学科建设又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权教育发展;三是与多元学科交叉融合,人权学科通过其跨学科的性质,有效地对现代学科分类的人为缺陷进行自我修复和完善,促进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简介:赵树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