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典: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 次 更新时间:2024-12-23 20:47

进入专题: 文明交流互鉴   社会学  

杨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发展等的学科,社会学的发展既需要从世界文明发展中汲取养分,也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们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打造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社会学知识生产格局,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知识体系是各种知识、观念、方法、命题、理论的集成。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加总汇集,而是一套完整的阐释系统,为文明发展延续提供支撑。应当看到,一种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有密切联系。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具有各自的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些文明的知识体系既体现其思想精髓,也为后来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尽管那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但古代文明之间依然存在交往交流。比如,考古发现,欧亚大陆的东端和中东部靠北相对边缘的区域,曾产生过几个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心。这几个中心都出现过一些新技术新思想,虽然看似彼此遥远,但通过欧亚草原存在直接间接的互动。历史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我国社会学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正是为了以文明交流交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率先实现现代化。基于这些国家现代化经验形成的包括西方社会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支撑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壮大。一些西方学者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一些人也因此形成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觉。这些观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资本主义文明固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只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部分,西方知识体系也只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种。应当看到,西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文化情境。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固有矛盾不断暴露,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也面临解释力的危机,需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学术视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是在深厚历史积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发展轨道等,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创新。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知识体系脉络,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作出社会学贡献。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世界社会学的对话,科学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以包容与创新重塑全球社会学知识格局。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通过深化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拓宽学术边界,提升包容性、科学性和解释力。同时,积极打造立体多元的学术传播渠道,提升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比较研究。比如,借鉴比较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开展跨文化、跨制度、跨语言、跨地域、跨时段比较,揭示不同文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的普遍规律与个性特征。这既有助于更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规律,也能够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新智慧。三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并加强总结凝练,既以理论视角分析全球社会现象,也以实践经验帮助有需要的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为推动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专题: 文明交流互鉴   社会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0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