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打造高校高质量党建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 次 更新时间:2024-12-17 09:16

进入专题: 教育工作  

夏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通过加快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深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治理效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治引领,打造高质量思想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要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强化政治引领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筑牢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打造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教育体系,守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阵地。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和长期的政治任务,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抓实党内集中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将党纪学习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之中,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三是抓优党校阵地教育。坚持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推动“为党育才”与“立德树人”融合发展,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党校制度体系、培养课程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探索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建设模式,统筹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夯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

二、聚焦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基层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打造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见效。一是打造政治功能强、组织功能强的“双强”院级党组织。加强院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健全院级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对院级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充分发挥院级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把关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二是建设党建水平高、业务水平高的“双高”党支部。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党员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大力开展学生党支部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学生党支部积极参与班级、年级、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以党建带团建、班建。实施离退休党支部“六好”工程,打造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学习引领、作用发挥、制度落实的模范党支部。开展管理服务类党支部“双示范”工程,打造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示范典型。三是培养思想上引领、行动上引领的“双引领”党员。建立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以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建设“党员先锋工作站”,开展“党员先锋行”系列活动,发挥师生党员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做好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施发展党员质量提升计划,做好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高知群体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在低年级发展党员的工作。

三、注重建章立制,打造高质量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管党治党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党建工作制度是指导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开展的依据。夯实党建基础必须从基本制度入手,打造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使各级党组织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学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职责清晰、边界明确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制度,健全院级党组织工作机制,完善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院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强化执行监督。加强制度落实监督,制定常态化监督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党建工作自查、抽查、全覆盖检查工作,建立通报约谈机制,确保问题及时传达、及时处理。将党建制度执行与各级各类巡视、巡察工作相结合,保障党建制度规范化执行。三是强化评价考核。制定涵盖学校党委、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在内的四级党建工作标准,加强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与班子评价、职务任免、评奖评优等紧密挂钩,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效,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突出“一融双高”,打造高质量融合发展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建设路径。高校要聚焦“一融双高”建设,将高质量标准贯穿党建工作各环节,打造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发展体系,形成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是推进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进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育人全场域、贯穿育人全周期。二是推进党建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在一流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党组织建设工作,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建带头和学术带头“双带头人”的作用,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以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在党建工作引领下激发学科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三是推进党建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教师队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四是推进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通过联学联建、结对帮扶等方式,探索校地协同育人、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打造党建引领下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转化高地。积极参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为引领,辐射带动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聚焦示范创建,打造高质量党建品牌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凝聚党建工作合力,打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的党建工作品牌,构建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品牌体系。一是深入推进“对标争先”建设。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深入落实学校党委、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双百”工程培育,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育创建工作格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集群效应。二是深入推进“智慧党建”建设。推进数字化赋能,整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和干部教育管理服务监督等信息,构建系统化、可视化、及时化的党建信息平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利用各类线上媒介,打造党建宣传新阵地、工作交流新场所,不断延伸党建空间、拓展党建载体、激发党建活力。三是深入推进典型引路建设。支持基层党建实践研究和特色党建培育,总结推广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开展好以“党支部风采大赛”、“特色党日”、“两优一先”评选表彰等为代表的党建品牌活动。建好各级各类党建工作平台,提升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水平,以高质量党建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进入专题: 教育工作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7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23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