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行动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3 次 更新时间:2024-12-14 10:54

进入专题: 教育科技人才  

杨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形成“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与之前的历届党代会将三者纳入经济发展、民生社会、党的建设等领域进行分列或者结合部署的做法相比,这无疑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联系出发,以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规划,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历史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高度重视

在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学习苏联经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设。1950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中指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在科技方面,我国先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着重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汇报时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在人才方面,强调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队伍,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重视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逐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立深刻关联。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时代的中心任务。党和国家从这一中心任务出发,制定了大量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观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强调人才对于科研和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赶超世界水平要靠科研和教育,而科研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劳动者,要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将教育和科学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985年,全国科学大会强调了科技和人才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力发展和劳动效率提高最主要靠科技这一重要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要打破常规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力强弱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数量质量。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并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等诸多重要论断。1996年,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相关政策形成多项国家战略。200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大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大战略”。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强国战略。

(三)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系统正式形成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将创新置于核心位置,进一步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构成和动力来源,三位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聚焦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考虑,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具体要求。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一步强调了这三者“三位一体”的内在联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是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支撑和先导力量

搞好教育是为中国式现代化下好先手棋。教育的普惠性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提供最广大的资源池,教育的公平性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平等竞争的环境和肥沃土壤。放眼世界,历史上各全球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崛起无不从重视教育开始。16世纪的意大利率先突破教会教育的牢笼,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产生了哥白尼等一大批科学家;17世纪的英国开展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将科学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化学实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18世纪的法国,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纳入教育内容,创建现代工程师教育体系,培养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一大批卓越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热力学、化学等领域涌现大量科技成果;19世纪的德国率先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培养了爱因斯坦等顶尖科学家,推动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20世纪的美国,建立了先进的教育生态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卓越大学集群,聚集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产出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和数量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近代教育被看作救国救民的利器。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教育被视作“国之大计”。当下,教育不但是国家富强的前提,而且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是“三位一体”系统的关键引领和动力保障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力量。科技推动产业发展,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科技的革新性为教育和人才发展指明方向。从历史上看,人类先后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随后,技术革命又带来了产业革命。回顾五次科技革命可以得到三个启示:第一个启示是科学先导,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和源泉;第二个启示是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是科技和产业革命;第三个启示是科技强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往往导致世界中心的转移,同时伴随大国的兴衰和国际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当前人类正处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此产生的丰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教育和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知识引领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人才是发展教育和科技的主体力量和第一资源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这三个强国目标都需要人才来实现。人才既为教育和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同时又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汇聚人才和造就人才的历史进程。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这些高素质人才不断推动科技发展和思想进步,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包容开放的政策和海纳百川的气概,点燃了全球英才来华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纷至沓来。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截至2023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亿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00多万人,高技能人才6000万人。(刘序明、高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年1月22日)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2023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我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275人次,占比18.6%;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72.7分,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一)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不仅关乎整个系统的战略布局,更涉及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与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亟须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一是统一教育、科技、人才的价值取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三者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需的,都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然而其具体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具体而言,教育具有普惠和公平导向,既要保证最广大人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又要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通过教育充分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科技具有产业和革新导向,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最终推动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推陈出新是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规律,科技发展要不断淘汰陈旧的事物,不断发展出新的技术和工具。人才具有发展和选择导向,人才需要在适合的环境和恰当的使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人才也会主动选择适合自身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产生不断的流动。教育、科技、人才相同的基本价值取向使得三者具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一体化发展。同时,三者不同的具体导向又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因此,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在价值取向上对三者进行整合。要以创新为核心,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具体价值导向统一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具体价值取向的统一。

二是将教育、科技、人才纳入统一领导,实现全面协调。目前,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领导归口于三个不同的领导小组,分别是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科技委员会和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无论是从领导机构的设置,还是所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均有所不同,尚未在顶层实现统一领导。从机构设置来看,领导小组的秘书处分别设立在不同的中央部委;从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来看,历史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分别被纳入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等不同领域中进行部署。下一步应该在领导机构设置和总体发展规划两个方面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在短期内可以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负责加强不同领域的交流互动和共享共建;中期内可以建立联合办公机构,对三个领域内的领导工作进行整合;长期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领导机构,实现对三个方面长期一体化发展的统一协调。

(二)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是确保三者深度融合的关键。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各自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尚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相互之间的衔接、对接存在明显不足,亟须构建战略性机制安排以破解当前困境。

一是规划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虽已建立相对完备的教育、科技、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但三者间缺乏有效衔接与融合,尤其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交叉领域存在法律空白。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虽提出相关战略,却未实现三者一体化战略安排。因此,亟须深入研究现有法律,探索立法可行性,逐步构建和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三个领域的法律法规逐步衔接融合,以营造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

二是设计跨界融合的激励机制。从宏观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的具体价值诉求有所区别;从中观来看,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组织层面的战略方向有所区别;从微观来看,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点与个体诉求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层面出发,找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点,全面调动各领域的积极性。应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设计跨界融合的激励机制,实现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有效激励。

三是完善管理干部培养机制。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合格的干部队伍,是相关政策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应从三个方面建立并完善相关领域干部培养机制。首先是建立干部培训机制,针对三大领域干部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开展先进理念和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是建立领导干部的交叉任职制度,安排高层级领导干部在不同领域兼任职务,安排基层干部在不同部门轮岗任职;再次是建立不同领域部门干部之间的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制度设计,让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干部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升领导能力,推进三大领域的统筹发展。

(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心,强化三者的向心力,探索出一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实现三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对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职业》2023年第19期)各级各类教育均应面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采取适当措施、相互统筹,共同构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科技和人才事业构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科技和人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统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

二是构建完善的人才队伍体系,提升人才对一体化发展的主体牵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结构布局,构建完善的科技人才队伍体系,能够为教育和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主体力量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类型和人才数量的需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提升高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我国在关键领域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海外科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是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对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各类科研机构、创新主体均应着眼于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实施有效策略、协同联动,共同塑造符合中国式创新发展需求、适应新型创新体系演进的现代化科研生态。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机制体制的革新,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确保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教育和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关键引领和动力保障。应建立新时代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单一评价机制,突出人才评价的分层分类,探索细化不同领域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前沿性研究等不同科技人才建立不同的薪酬机制,以多种形式帮助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生活配套服务,确保人才政策落实到位,让人才能够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教育科技人才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6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