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意义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强化科技创新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体系建设从点的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的重要选择,对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只有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容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统筹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减少对外技术依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国家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动员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可以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占据全球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制高点,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促进创新生态链共享共赢的关键因素。创新生态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是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让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共享共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有助于吸引和汇聚国际先进的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新型举国体制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的重要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国家为主导,整合全国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一种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模式,能够集中资源、统筹力量解决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协同攻关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优势。
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优化资源配置是推动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是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的基础和保障。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将全国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协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进行协同创新,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这种资源集成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使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在“嫦娥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系统”等重大科技项目中,通过举国体制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集成,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中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和长时间的研发积累,而这些恰恰是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国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我国整合国内多个科研单位和企业,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成为全球高铁技术的领跑者。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还体现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在航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领域,通过举国体制持续加大投入,能够保障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协调各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组织协调,有力推动校政行企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这种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使得科技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与汽车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从电池研发、整车制造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使我国在这一新兴产业领域迅速崛起,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发挥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力量。新型举国体制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制度优势,能够有效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确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的组织服务作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企业的科学研究创新作用、高校的人才输送保障作用,打破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释放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应对挑战,提升国际话语权。科技创新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国家间的科技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制度的竞争和话语权的争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化应用,使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例如,在5G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过程中,通过整合国内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快速推动5G技术的研发和商用化进程,使我国成为全球5G标准和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着力点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在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等维度同时发力、协同发力。
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明确创新战略发展方向。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必须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加强科技创新事业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确保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制定详细的科技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和关键科技任务。
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使用,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基础保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科技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针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确保基础研究领域的长期投入和应用研究领域的高效产出。通过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构建创新平台与协同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举,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路径。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使不同创新主体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协同创新,分享创新资源和成果,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健全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推进体制完善与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激发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推动科研人员和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包括技术评估、市场推广、融资对接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改革科技体制与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主体发展动力。科技体制改革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发创新主体发展动力。明确创新主体功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支撑作用,构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效参与、互动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快战略推进与合作研究,提升科技创新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战略安全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借鉴全球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统筹区域创新与资源共享,构建协调发展创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优化的重点方略。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仅取决于单个创新主体的表现,更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和效能,提升协同创新能级。在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创新主体进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打造创新高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建立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