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贵: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共同发展注入动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1 次 更新时间:2024-09-18 14:57

进入专题: 中非关系   中非命运共同体  

高祖贵  

 

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携手共筑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为中非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而且将为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繁荣进步提供重要动力、开创宏伟新局面。

推动世界变得更加平衡有序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这一历史大势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力量的分化重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加快发展。从那时至今乃至未来,绝大多数国家都反对单极独霸。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如恐怖袭击事件、局部战争、“全球南方”国家逐渐崛起、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公共卫生危机等,国际力量对比消长愈加凸显,多极化趋势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深入推进,世界多极格局正趋于成形。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一致认定,后冷战时期已经结束,多极时代已经来临,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在此宏大历史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自主性和战略重要性不断上升,在世界格局变动中不断分化组合,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而加强团结合作。从20世纪中叶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反帝反殖运动,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峙中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外交空间、安全空间,再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加速塑造世界的大背景下基于各种共同利益关切、探求多种形式和多个领域的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存在不少内部分歧、不断发生分化和关系重组,却一直在坚持探求合作自强。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世界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加剧,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和共同利益诉求,这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各种不同范围内和不同平台上加强合作的最大动力,也是“全球南方”整体兴起的最大动力。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积极推动力量和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主张要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非洲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体化建设。中国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石,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支持非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支持非盟和非洲国家加入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支持切实提升非洲国家在国际金融架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非同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在发展振兴的征程上互利合作,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守望相助,旗帜鲜明反对殖民主义遗毒和各类霸权主义行径,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促使世界变得更加平衡有序。

推动全球化变得更加普惠包容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样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拓世界市场至今,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不断释放和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促成了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资本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形成了囊括越来越多国家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更充分的发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连接构建实现了联动发展,各个地区内部的一体化程度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全人类的福祉整体明显提升。以这种物质条件的发展为基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环环相扣、利害关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负面效应在长期累积之后,持续凸显发酵。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趋势不断上升,全球层面的人口发展失衡、地球生态环境失衡、财富分配失衡、数字鸿沟、南北差距等变得越来越突出。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化、失衡甚至断裂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仅不容易做大反而变小,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在各个层面不断加重。这些问题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肆疟、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的冲击,使得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变得越来越突出。治理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各国调整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国内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模式,加强和改进国际合作模式。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不符合历史潮流,“筑墙设垒”“脱钩断链”解决不了问题,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更没有任何出路。

中国和非洲同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受益者,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造成的冲击和挑战,都在为全球经济治理发挥各有特色的重要作用。中国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并同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目的就是要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非洲国家在探索加强各自国内治理和解决地区矛盾冲突的同时,发挥人口红利突出和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推进整个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前进,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益受到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等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明确主张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开放而不是隔绝,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搞赢者通吃,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国际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中国要与非洲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非洲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搭建新平台,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宣告中非携手推进贸易繁荣伙伴行动、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互联互通伙伴行动、发展合作伙伴行动、卫生健康伙伴行动、兴农惠民伙伴行动、绿色发展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这不仅将为双方的发展拓展空间和提供动力,提升中非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能力,而且将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变得更加普惠包容。

推动人类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中非合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塑造人类发展的前景。从文明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趋势愈加凸显,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地域广阔的非洲文明在内的各个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每个华章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个片段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延续到今天。这些文明凝结着不同种族、民族、国家、地区的集体记忆、思想符号、精神智慧,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各有价值,都值得承认、珍惜、尊重,没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别。历史上,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现如今文明多样性正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中非共同推进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和人文交流伙伴行动,不仅共同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而且促进妇女和青年等方面的人文社会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变得更加多元繁荣。

从现代化角度看,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现代化以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产业发展和变革为推动力,使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这个历史趋势及其进程,伴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从欧美不断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扩展,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民族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方式纳入其中,并呈现不同的效果和特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虽然遵循大致相似的逻辑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上势必形成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模式。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非洲正经历新的觉醒,在推进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全力建设和平、团结、繁荣、自强的新非洲。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表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寻找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走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愿做非洲的同行者,同非洲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共逐现代化之梦,共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重塑人类发展的整体未来。

    进入专题: 中非关系   中非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1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