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是一个永远有趣味而又有意义的话题,不知多少前贤因而陷入沉思。
“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的时代,一方面需要科技人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方面就是要善于交朋友,要交不同学科的朋友,不同的学科更有可能在学术上进行交流。”——周光召先生,一直十分重视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他在《我看创新和机遇》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言辞中闪烁着一位大学者的睿智之光。
“交不同学科的朋友”——此言看似简单,但却不同凡响;因为很多科学家或者艺术家,他们在自己领域可谓成果卓著,可对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却茫茫然。如是说,也如是行,本着这样的精神,周先生以充满活力的心态,走近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和学术创新与交流,以学术为平台,启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层学术论坛”,约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来讲座交流。作为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第一位应邀来演讲,他的题目是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科学与艺术》。
5月31日上午,周光召先生走进中国艺术研究院。9时,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家等待着这位大科学家的到来。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主持,他这样介绍周先生:“曾任第九届人大副委员长,是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还被美国和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聘为外籍院士……”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未落,周先生健步走上讲台,熟练地打开他精心准备的电子演示稿。
“向各位艺术家致敬”,投影屏幕上,最初看到的是这一行以花边衬托出的文字;随后,他谦和地说:“在艺术上我是个门外汉,在科学上懂得也不多。”如此朴素的语句,立即拉近了科学家与艺术家们之同的距离。他的演讲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清晰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叙述出智慧和情感的关联。“艺术是以人为中心,所要表达的是人的感情、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科学则是以客观世界作为中心,注重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但两者有相通的一面,都是表达表面现象内部的某种永恒性、普遍性和简单的真理与美感”。屏幕上,从艺术绘画与人体雕塑,由不对称所产生动感之美,自然界光的花纹以及高科技创造转基因生物之美,令人耳目一新,随着周先生一起走进自然与艺术共同融合而成的奇妙世界。
周先生在此次演讲前,曾应邀访问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王文章院长的陪同下他参观了图书馆馆藏的部分古代书画和文物珍品。他对古琴很感兴趣,还饶有兴趣地听了几段过去的老唱片。他对艺术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很是关注,短暂的交谈气氛轻松而热烈。当王院长向他介绍当前戏曲和绘画的现状时,似乎一下子唤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当年,与他起进行核物理学研究,著名物理学家邓稼先就是一个京戏迷。他饶有兴趣的说:有一次,正好有场精彩的演出,为了能够看上这场名角的演出,邓先生拉着他们跑到人民剧场的门外等退票。“哈哈,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有趣”,这么自然地说笑着,头微微上仰,明亮的双眼中掠过一丝惆怅,在他的脸上,还依稀可以发现一丝昔日的踪迹。
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精神,空灵而宁静。周先生的讲演,可以激起大家的灵感,给人一个新视角、新方式,去感受和体会艺术领域之外的变幻无穷的自然界。座谈会后,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这么评价周先生的演讲:“他对科学与艺术做了结晶性的概括,把繁难的问题作了最简单的叙述,使外行也能听懂。宋儒讲‘先上之学可谓安且成矣’,周先生可谓先行的实践者”。
探索宇宙与人类自身的奥秘,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事情;两者零距离的接触,势必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开辟出新空间。周光召先生走进艺术研究院,为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迈出了颇有意味的一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最后引用屈原《离骚》里的这句话,来赞誉艺术与科学的先行者,憧憬人类和谐生存的未来。
本文原载于《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