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军事变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目标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美军已确立2030年全面数字化的发展目标。1991年以来美国发动的多场战争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反映出新军事变革的特点和规律。新军事变革很可能发展成一场波及全球、涉及全部军事领域、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军事变革。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关于新军事变革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1991年至今,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是世纪之交,美国两年打一仗,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反映出新军事变革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实际上,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新军事变革这个问题。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刚结束时,江主席就指示军队重视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去年3月10日,江主席在人大解放军代表团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去年5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新军事变革问题,进一步指示我们要加强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研究,把握趋势、揭示规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在去年年底的军委扩大会上,中央军委和江主席又强调我军建设要“紧紧扭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放松”。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导下,我们对新军事变革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全军正在掀起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热潮。本文将主要联系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新军事变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对新军事变革的主要背景、特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二是对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思考。
一、对新军事变革的认识
“新军事变革”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原文为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及战略学界开始出现关于RMA的论述。1994年1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部长佩里批准成立一个高级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美军有关RMA的研究工作。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到底翻译成“军事革命”还是“军事变革”,国内最初并不统一,很多学者都将它译为“军事革命”,在某些官方文件中出现了“军事变革”的说法。2002年底军委扩大会议前夕,江主席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最后江主席亲自决定,还是翻译成“军事变革”比较好,更符合原文的内涵以及中国的国情。Revolution一词,本身就包含“变革”的内涵。而且,军事领域里的变革跟别的领域不完全一样。在科学技术领域,比如说在电气化的发展过程中,蒸汽机就可以完全推到博物馆里去了。但是在军事领域,尽管已经发展了核武器、精确制导武器,但匕首、刺刀等冷兵器还在军队中使用。不能说有了计算机,有了先进的信息化武器,过去的装备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广大官兵只需要钻研计算机知识,不需要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了。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爆发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四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这几场战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可以说集中反映了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一)新军事变革的主要背景
新军事变革正式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国际战略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过渡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它的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目标就是要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
首先,从技术方面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的发展,为新军事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据统计,人类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在19世纪是每50年总量增加一倍,而当今是每3年增加一倍。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使技术进步的速度空前加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的。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催生了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场,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逐步向信息化战争过渡。关于战争形态的演变问题。在人类社会经历过几代战争这个问题上,学术界说法很多,有的说现在已经进入第五代战争、第六代战争。江主席指出,“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战争,差别主要出在是否把核战争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应该说热核武器的出现对世界军事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有非常大的影响,但由于只有美国在广岛、长崎用过两次,并未在实战中大规模使用,所以核战争不能算一个独立的阶段。总之,人类经过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战争阶段,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目前正处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阶段。
其次,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频发,对各国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需求。历史上任何一次军事变革都是需求牵引的结果。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进入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时期,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频发,呈现时起时伏的状态。据我们统计,1992年世界累计发生局部战争共30起,1995年达到46起,1999年是40起,2001年是46起,2003年是36起。美国通过发动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展示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军事高技术对作战能力的“倍增效应”。“落后必然挨打”。面对美国的高技术军事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战略扩张,增强军队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一个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
(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
美国在当前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表现最突出。从这些年来美军军事变革的主要举措,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情况看,新军事变革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武器装备智能化。其重要标志是加装了信息系统的、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各类精确制导武器(PGM,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已成为战场火力打击的主体。精确制导武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越南战争。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要炸毁河内大桥,它是越共的重要补给线,但由于当时越共的防空火力比较强,美国飞机不敢低空抵近轰炸,只能靠惯性高空投弹,虽然狂轰滥炸,但总是炸不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发展了最早的精确制导武器,当时叫灵巧炸弹(Smart Bomb),实际上就是电视制导炸弹,在炸弹前面安装了摄像头,从而实现了精确制导。由于使用了电视制导炸弹,河内大桥很快就被炸掉了。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实际战例。在整个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的使用量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 。这个比例是很低的。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冷战后的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一共打了42天,38天空袭,4天地面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间,战斧式巡航导弹(Tomahawk)一战成名,成了军火市场上的“明星”。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共使用了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取得了可观的战果。但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也只占总用弹量的8% 。1999年,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这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二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不仅使用巡航导弹,而且使用了精确制导的航弹。这种航弹叫做JDAM(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即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是在两千磅航弹的基础上,装上了全球定位装置,它可以精确地命中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总用弹量的35% ,比海湾战争时有大幅的提高。
阿富汗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的第三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从2001年1O月7日开始,打了7O多天。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总用弹量的60% 。去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是冷战后美国发动的第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大规模作战到5月1日结束。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的情况看,参战的美陆军作战平台50% 以上、海空军70%以上都实现了信息化,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战场火力打击的主体。精确制导弹药占总用弹量的比例高达68% ,而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战斧式巡航导弹为例。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最主要的精确制导武器是战斧式巡航导弹,总共用了288枚。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投下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共950多枚,打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过去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主要依靠地形匹配和镜像匹配两种制导方式,可以在1000多公里外发射,速度大概每小时880公里左右。战斧导弹发射前,必须先装填沿途地形的数字化信息和目标图像信息。导弹发射后,用它的感应器感应沿途地形,如果这时所感知的地形和已经装填的数字化地形信息匹配,就可以一直飞到1000多公里以外的目标区附近,到目标区附近它就不再采用地形匹配,而是采用镜像匹配, 这时巡航导弹开始对目标区附近进行扫描,如果扫描到某一个目标,得到的图像跟它已经输入到弹头感知部分的图像能够匹配到一起,它就朝着目标飞行。在海湾战争的时候曾经有报道说导弹可以准确地打到萨达姆官邸的窗口,这就是镜像匹配的作用。
但是,地形匹配也有它的弱点。海湾战争中,很多战斧导弹不知道打到哪里去了,这是因为战斧导弹在进行地形匹配的时候,如果地面有烟雾,比如燃烧了石油,就会影响它的感知系统,而一旦发生匹配错误,导弹找不到目标,它就乱飞一气,很难调整回到原来的路线上。近几年来,美军在原来地形匹配和镜像匹配基础上又加了一个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有了全球定位系统,战斧导弹就不用完全依靠地形匹配,走弯路后也可以根据全球定位系统,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继续寻找目标。这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武器智能化的程度。
可是,战斧导弹很贵,每一枚价值6O万美金,花费太大。美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的是比较便宜的精确制导航弹。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JDAM”,就是在普通的航弹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装上了GPS制导系统后,它就能准确地命中目标。
JDAM也有它的局限,因为航弹必须借助飞机的惯性、只有在非常贴近目标的情况下才能投掷。为了克服这个局限,美军开发出新的武器,这就是JSOW(Joint Standof Weapon),即“联合防区外武器”。联合防区外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大量使用。Standof是个摄影专用词汇,翻译成“定格、定位”。“联合防区外武器”在远离目标60公里处就可以定住武器的格位。它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尾翼调整以及惯性制导这三种制导方式,精确地打击目标。这就比前面的“杰达姆”又前进了一步。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还使用了一种智能化武器,叫“高能微波炸弹”(HPM,High Power Microwave Bomb),有人把它翻译为“电磁脉冲炸弹”。这种炸弹主要的目的不是进行硬杀伤,而是软杀伤。它爆炸时能产生高能微波,通过敌方的天线、传感器等进入它的电子系统,破坏其电子系统。一枚900公斤的高能微波炸弹,可以摧毁12万平方米范围内所有的电子装备。去年3月26日,美军曾经使用高能微波炸弹轰炸巴格达电视中心,导致电视信号中断,经过很长时间修复才重新恢复工作。
武器装备智能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进攻性武器上,而且表现在防御性武器中。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立下战功的“爱国者”Ⅲ型导弹(PAC一3)。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还有一点还手之力,一共向科威特发射了10多枚短程弹道导弹,其中7枚被美军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拦截。这和1991年海湾战争不一样,当时“爱国者”导弹系统的拦截率是很低的。而这次“爱国者”Ⅲ型导弹拦截率明显提高了。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评估认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精确打击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据美军统计,二战期间美军为保证炸毁一个目标,需使用几百发甚至上千发炮弹;1991年海湾战争时,完成这种任务所需炮弹的数量已减少到10发;而此次战争中,一架飞机所携带的精确制导炸弹一次就能炸毁10个目标。与海湾战争相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时摧毁一个目标所需出动的飞机架次由4架次降至1架次。
二是部队编组一体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效能的成倍增长,要求部队编组方式向结构更加紧凑、编组更加灵活、功能更加多样的一体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从实战需要出发,较大幅度地压缩了军队规模特别是陆军规模,通过调整编制体制,不断提高部队机动能力。据统计,美军现役总兵力从1991年的198.5万压缩到目前的139.8万。其中,陆军的减幅最大,从71万人减至48.1万人,减少46.3% ;海军从57万人减至38.2万人;空军从51.1万人减至36.2万人;海军陆战队从19.4万人减至17.3万人。美国陆军原来有16个师,现在已经减至10个,而且以空中突击师、空降师和轻步师为主,机动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美军以旅、营为基本作战单位。无论是旅、还是营,都是独立的作战模块,不仅能单独执行作战任务,而且可以拼装、组合,形成新的作战单位。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很多重要的作战行动实际上是以小规模的部队为单位完成的。如4月7日占领巴格达国际机场是美军的两个营,4月9日率先突入巴格达市中心的是美军的一个营。再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的远征部队,实际上是根据任务需要由诸军兵种混合编成的部队,反映出美军部队模块化的程度已发展到较高的实战水平。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后的总结报告认为,速度是美军在地面作战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地面战争开始后,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向伊南部美军部队指挥官下达的命令是,避免与伊军任何大部队交火,以最快的速度大胆穿插,直接向巴格达推进。尽管战争初期美军后勤部队遇到了伊军的小规模袭击,但作战部队北上的速度依然较快,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量使用配备有强大火力、且行动快速的小规模部队。就战斗力而言,小规模部队决不亚于行动迟缓的大规模部队,而且小部队能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和对敌构成突然袭击的方式,打乱敌阵脚并快速取胜。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陆军酝酿组建人数在5000人左右,由步、炮、装、导、航等兵种混合编成、具备多种作战功能的小型作战群。正月,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专门谈论美国建设新型陆军的构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军队总兵力与军队编组方式的关系。他把军队的总兵力比喻成一个水桶,把部队编组方式比喻成水桶上水笼头位置的高低在部队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改组部队的编组方式,使基本作战单位更加小型化、多能化和模块化,会大大提高部队的使用效率,就如同在水桶容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水笼头的位置,就会有很多水放出来一样。近年来美军总是感到部队不够用,解决兵力不够的出路不是扩大军队规模,而是建立规模较小、设备齐全的旅一级“模块部队”,可以灵活组合,互相轮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美国陆军只有建立这种新的“模块部队”,才能适应2l世纪的需要。
三是指挥控制接近实时化。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 I系统(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把情报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C I加上了Computer(计算机),变成了C I。90年代后又进一步发展为C ISR系统,增加了Surveillance(监视)和Reconnaissance(侦察)。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了兼具侦察和打击能力的“掠夺者”无人侦察机,从而使这一系统又发展为C KISR,增加了“Kill”(杀伤)。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托C KISR,构成严密的侦察、预警和指挥网络,为上自五角大楼、中央总部,下至参战的军兵种部司令部及师、旅等野战部队提供了近实时的数字化战场数据,实现了各级作战指挥的互联、实时和同步。美军从侦察发现目标到实施火力打击的周期,从海湾战争时的2小时、科索沃战争时的40分钟,缩短为伊拉克战争时的5一l0分钟,很多情况下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
在伊拉克战争主要战斗结束后进人伊拉克、主要执行清剿任务的第4机步师,是美军的第一支数字化步兵师,这支部队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美陆军在大力加强指挥控制体系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第4机步师原来准备从土耳其进人伊拉克投入战斗,但由于土耳其没有让美军从地面过去,这个师没有充分展示其作战能力。但是,这支部队值得我们关注。第4机步师的各种作战平台,从单兵装备到坦克、装甲车、火炮等均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共享和通联。而且通过数字化的指挥系统,该师还能与海、空、天等美军其他作战系统实现实时信息共享。所以美国甚至有人宣传,这个师相当于3-6个普通师的战斗力。
四是作战空间多维化。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实践表明,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由于对现代战争胜利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流主要是在天、电(磁)这两个空间进行,因此作战领域已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扩展,夺取制天权和制电磁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全天候卫星侦察系统为作战提供了不间断情报保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光的侦察卫星会受到夜暗和云雾的影响,但是雷达成像卫星和一些电子侦察卫星是不受影响的,是全天候的空间侦察兵器。据统计,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各类卫星188颗,其中军用卫星90余颗,大大超过了前几场战争使用的军用卫星数目,可以说在作战中发挥了侦察、监视、情报、通讯、导航、指挥控制、毁伤效果评估等许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我这里有个数字: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33颗卫星;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50多颗卫星;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的卫星也是5O多颗;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卫星多达188颗,远远大于前几次战争。这也反映出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制天权和制电磁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五是作战样式体系化。在机械化战争阶段,各军、兵种的独立作战及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协同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兵力构成主要依靠“组合”,作战能量的释放是各个局部能量的叠加。随着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逐步到来,军队在整体构成上实现了体系的“融合”,作战能量的释放是各个局部能量的集成和整个作战体系的联动,从而使作战向着真正的体系对体系的“联合作战”(Joint Warfare)发展。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先后组织实施了多维一体的闪击战、战慑一体的心理战、奇正一体的特种战,战争手段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作战样式体系化的效果。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所做的题为《指挥官--汤米·弗兰克斯是如何打赢伊拉克战争的》的总结报告中称,美军有关将领指出,多年来美军诸军兵种一遇战事就为扩大本军种的影响和作用而争吵,但陆军出身的弗兰克斯将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并未刻意突显陆军,而是非常强调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意义,这样做不但没有引起陆军将领们的不快,反而增强了军兵种部队之间联合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完成战场中心任务的效率。比如,美空军为地面部队奔袭巴格达提供了可靠的空中掩护;地面部队的行动又将伊共和国卫队吸引到开阔地带,为空军战机提供了明确的轰炸目标;美空降、特种作战部队在伊北部密切合作,将库尔德武装作为战斗部队使用到作战前线;在伊拉克战争中,特种部队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发挥,美向伊各地派遣的特种部队估计达1万多人,美军利用这些部队占领了伊数百处油井和通往巴格达沿途的所有桥梁,协助完成侦察、火力引导、保护油田、破坏、搜寻等多项战斗任务。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军联合作战的程度及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尽管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对整个战场态势和战争进程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伊拉克战争等高技术局部战争也反映出美军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战场制信息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战场情报保障和通信保障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虽然美陆军为决战巴格达制定了详尽计划,在军用地图上标明了各城区和每座建筑的方位,但在夺取巴格达前美军指挥官和情报官员对伊军实际防御情况了解很少,也未能及时掌握伊重兵集团脱战、弃战的关键信息,直到美军地面部队试探性地突人巴格达市区后,美军才知道整座城市并无多大的防御能力。
再如,美军的战场通信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师级指挥官之间的联络畅通,但师级以下指挥部门之间的通信却较困难。特别是部队快速前进、各单位之间拉开距离后,无线电通信时常中断,指挥人员向部队下达命令只能靠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来操作。这些都暴露出美军战场制信息权的局限性。二是精确制导武器易受干扰的问题。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了GPS制导武器,GPS制导系统在沙尘暴等气候条件下,频频出现信号接受差和易受干扰的问题。美空军的战后评估显示,在伊拉克战争中出现3天的沙暴期间,美军65% 的空中作战任务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三是未能很好解决战场上敌我识别问题。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误伤事件不断,这显示出,尽管美军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很高,但在狭小战场空间与敌近战或空中力量执行近距对地火力支援时,战场识别能力还很不够。四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复杂,相互依赖性强。作为多种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武器装备越是复杂,对技术保障的依赖性也就越高,特别是,美军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导航定位、气象保障等都要依赖各种卫星系统,而这些卫星防护能力弱,一旦受到干扰,整个军事体系就可能失控。另外,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美军军用计算机经常出现死机(Shutdown)现象,影响其功能发挥。五是战场补给暴露问题多。据美军参战部队官兵反映,在美军主力部队全速向伊境内开进时,后勤供应系统反应迟钝,迟迟按兵不动,结果在多方面造成作战部队的被动。如,军用车辆无法获得零部件的补充,故障车辆的修复只能靠从废弃的车辆上拆除零件,炮兵车辆甚至不得不从伊军手中缴获的车辆上拆卸零件维持运转。以美陆军主力第3步兵师为例,该师的一个营在行军途中因车辆零部件供应不济,被迫丢弃了12辆战车,车上士兵不得不合并到其他车辆上,造成车上人员拥挤不堪,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再如,饮水和食品供应短缺。为保证行军速度,美军规定每个士兵随身只能携带供5天使用的饮水和食品,在后勤供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这些饮水和食品只能供应急之用,饥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此外,战地医疗救护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气候炎热,加上沿途受伊军袭扰,美军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携带的药品无法满足需求而不得不向战地医院求援,但因路途远,很多伤病员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增加了非战斗减员数量。据美国防部统计,截止2004年3月4日,伊拉克战争开战以后至今共有548名美军死亡,其中作战死亡379名,非作战死亡169名。伊拉克战争期间(2003年3月20日一5月1日),美军死亡138名,作战死亡1 14名,非作战死亡24名。2003年5月1日至今,美军共死亡410名,其中作战死亡264名,非作战死亡146名。另外,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美军共有约3040人在敌对性火力中受伤,非敌对性受伤数字为2562人。这个数字和路透社统计的数字是一致的。
(三)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8O年代末算起,世界新军事变革也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即使从美军确立的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来看,可以说,目前仍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它的全面性,即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将逐步渗透和辐射到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涉及全部军事领域、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军事变革。
二是它的加速性,即在当今信息技术及其军事运用快速更新的带动下,军队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编制体制重组、军事思想的创新等,都将形成变化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的势头,从而使军事领域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总结伊战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军事变革的力度。2003年4月,美国国防部颁发新的《转型计划指南》,统揽美军事变革进程。11月,布什批准总额为4013亿美元的2004财年国防预算。2004年2月,布什向美国会提交总额为4017亿美元的2005财年国防预算,军费开支再创历史新高。美加速推进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计划2005年底前建立20个陆基导弹拦截系统和1O个海基拦截系统,同时升级导弹早期预警雷达与指挥控制系统的软硬件。2005年美申请用于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的预算经费为92亿美元,比2004财年的77亿美元增加15亿美元,增加幅度达16% 。为长期保持装备及技术优势,美加快新型“战斧”巡航导弹、导航系统抗干扰技术、战斗识别系统及反卫星通信、反监视侦察等航天控制技术的研发。美军方大量购置、预储精确制导弹药,2005年计划购置约15,000枚激光制导炸弹和约30,0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为进一步强化联合作战能力,美陆军在“全频谱作战”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行动中心战”理论,并出台建设更加小型精干、功能更加多样的“作战群”的构想,美海军继续完善“网络中心战”理论,空军提出结合“空间作战”与“空中作战”的新“空天一体作战”理论。美联合部队司令部拟制了“大规模战斗行动”作战概念,这是针对一个地区性强国实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联合作战概念”。美认为,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强大的“反进入”能力的地区性强国,是美国未来1O年内最可能面临的对手。所谓大规模战斗行动,就是美军通过空、地、海、天、电和联合一体作战,摧毁对手的进攻和防御系统,剥夺对手的军事行动能力,创造结束敌对行动、实现美国意志的政治条件。俄罗斯不断增加军费投入。2003年俄军费开支110亿美元,是1999年47亿美元的2.3倍。2004年军费预算为13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4% 。俄总统普京在2003年4月份的国情咨文中,把军队建设与经济翻番、摆脱贫困并列为当前国家发展的三大任务。俄调整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拟对40%的武器装备进行现代化改造,重点是航天力量、核力量和新型战机。今年2月1O日,俄罗斯举行代号为“安全一2004”的大规模战略性首长司令部演习,以检阅俄战略核力量和常规作战能力。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任演习总指挥,俄总统普京亲临演习现场,还登上潜艇视察演习,这都反映出俄罗斯对军队建设的重视。欧洲国家加快研发战略投送、情报侦察和精确制导三大类武器装备,准备生产100架A一400M远程运输机,发展“欧洲战斗机”和“伽利略”导航定位卫星,力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盟加快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继2003年完成建立6万人的欧盟快反部队的任务后,2004年2月,法、英、德又宣布组建一支人数更加精干、反应更加灵活、启用更加方便的欧洲快反部队,作为欧盟快反部队的重要补充。德国政府还于今年2月向联邦议院提交德国军队改革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德国军队的改革将以建设一支更加灵活机动、以轻型装备为主以及质量更加优良的军队为目标,创建一支由“干预部队”、“稳定部队”和“支援部队”构成的新型结构的军队。军队人数将从目前的32.4万人削减至25.5万人,但危机反应部队的人数从目前的5万人扩大到15万人;主战坦克的数量将大幅度削减,节省下的上亿欧元将投入到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采购中去;德国国防部称,这一方案只是德国准备彻底进行军事改革的部分计划。日本计划在2005年前具备反导能力,今、明两年年均投入2000亿日元在4艘“宙斯盾”舰上加装拦截导弹,同时大力发展侦察卫星,并计划在2004年预算中投入1200亿日元,建造排水量1.35万吨的航母型护卫舰。印度不断加大军购力度。2003年9月,印度批准购买价值约17亿美元的66架英国“隼”式教练机,10月又同以色列签订价值达10亿美元的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雷达系统。2004年1月,印俄签订16亿美元的军购合同,包括购买经改装的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退役航空母舰和12架米格一29舰载机。这是印俄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军购合同。
此外,2004年1月,美总统布什宣布,美印将加强在导弹防御技术、空间技术、民用核工业以及高技术方面的合作。上述情况表明,一场以新军事变革为中心的新一轮军事竞争正在加速进行。
三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即由于各国在财力、技术和军队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军事变革将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些在跃升,有些在追赶,有些才刚刚起步,由此而造成的各国间军事实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有的还可能扩大。
二、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新军事变革具有共同规律,但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结合我国、我军实际情况既不能闭目塞听,“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能好高骛远,搞“大跃进”式的全面赶超。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程中,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牵引。立足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1993年,我军明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十年多来,我军现代化建设机军事斗争准备就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美国近期对外军事干预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情况看,目标有限、持续时间短、打击强度高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战争样式。这警示我们,未来我军要完成捍卫祖国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的任务,必须发展自身执行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遏制强敌对我发动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能力。
(二)注重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不断改革和优化军队结构。1995年,我们提出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的口号,要求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两个转变,就是我军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战略举措。我们在1985年宣布裁军100万的基础上,1997年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总的看来,我军的规模仍然偏大,“吃饭与发展”的矛盾始终仍然突出;同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我军的编制体制和部队结构还不尽合理,距离“小型、精干、多能”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制约着我军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走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的路子,重点解决好规模与效能、技术与人力的关系,不断压缩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提高技术含量。去年我们再次宣布2005年前裁20万,就是这方面的一项新的重大举措。
(三)加快武器装备研发速度。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近年来,我军立足自主研发同时适当外购先进武器,为部队装备了一批具有较高作战性能的“撒手锏”武器系统,使我军武器装备的性能和系统结构均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基本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因此,必须加快研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方针,走军民结合、自主研发与外购相结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装备发展路子,以信息化为主导,用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为基础,用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四)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军队要忍耐”,在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国防投入是比较低的。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军费投入也有了增长,但这个增长是适度的。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军费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 一4%之间,而我国只占约1.7% ,无论是军费总额还是国民人均、军人人均指标都处于很低的水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壮大,我们还将适度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财大才能气粗”。没有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才是解决我们军队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适当加大国防投入,但不能冲击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把人才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重视武器装备,但不搞“唯武器论”。当前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突出地表现在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竞争。在这方面,我军与外军的差距相当大。我军干部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9.6% ,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4.4% 。这种人才和知识结构与我军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江泽民主席在国防科技大学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上曾经深刻指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军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军人才培养的战略、计划和措施。总之,我们正在把科技素质作为新型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要素,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广大干部的高科技知识。当然,我们不是单纯地强调学习高科技,培养高技术人才。我们仍然十分重视全面培养人才,着眼提高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既要抓好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又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干部的选拔和使用,既要看学历,更要看素质,防止和克服“重学历轻阅历,重文凭轻水平”的倾向。
来源:外交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