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敬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7 次 更新时间:2024-08-15 09:50

进入专题: 哲学社会科学  

郑敬斌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从不同维度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纲领性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不但对《文史哲》创刊70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更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新时代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创新作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好中国奇迹的学理化阐释,为国家立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带领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担负起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解读新中国70余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筑牢精神支柱。

担当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民族铸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关涉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的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一方面,坚守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永恒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深厚文明底蕴。另一方面,坚持“两个结合”,铸就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图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演进是同步的,其不仅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然内在蕴含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中,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立足伟大实践,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在要求,为时代明德。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新时代涌现新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引和解释;新时代提供新舞台,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锚定了方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路径。踏上新征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建构中国理论的自觉自信,踏准时代节拍,把切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站稳人民立场,形成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为人民述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英雄。哲学社会科学是有社会基础、价值取向、政治立场的学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有所作为。脱离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人民做学问”的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把人民的奋斗呈诸笔端,形成经得起时代、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一是情系人民,立志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心连心、同忧乐,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研究人民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紧密的现实问题,并努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二是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学术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群众之中,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拓宽思路、发现题目,真正做到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贴近群众,培养求真务实的文风。注重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传播真理,努力以鲜活、朴实的文风增强表达效果,杜绝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咬文嚼字的套话官话,使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树立全球视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为世界献言。对外话语是国家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世界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更多中国故事,渴望听到更多中国声音,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发生诸多变化。然而,西方话语霸权、媒体霸权仍未终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无语”“失语”“挨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赢得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与紧迫任务。一方面,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让中国声音更加洪亮。另一方面,始终关注人类重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肯定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大有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八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砥砺前行,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实现伟大变革贡献智慧力量。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为繁重。以中国之名,因人民之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哲学社会科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2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