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向着“2029”和“2035”的未来目标做了全面部署。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布局。
“时”就是从历史到未来,现代化之路的方向怎么选择;“空”就是谋国内与国际,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如何迈进。
风云激荡之际,放眼“两个一百年”,都志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无不来自“边探索边前行”的自主抉择。充分说明了,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夯实自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为“开创未来”注入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改革开放之初,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为了解决“落后就要挨打”。叙事上,从“追赶”,到“赶超”,再到“领跑”,全都具有“在同一跑道上”的宏观意象。这就意味着,过去我们把“发展水平”作为前进路线上的计程,以“先进经验”作为方向校对时的坐标。
当我们来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方位,面前出现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经验无法面向未来给出上述问题的回答。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的中国,需要主动引领历史方向,以“中国答案”回应现代化之问。
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2022年的二十大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方向选择;又经过如何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一步理论准备,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如何通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系统化的全面部署。
以道路自信回应“路线之问”。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不能选择“人少才走得下去”的路线。二十届三中全会(下简称“三中全会”)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说明了我国坚定道路自信的信心之源。
以制度自信回应“公平之问”。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防止传统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导致的贫富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三中全会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中国能够把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度自信是我们能够主动定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
以文化自信回应“精神之问”。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塑造现代化道路上的“时代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走向哪里”的根本。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文化自信回答了“怎样武装头脑”,使我们能够主动定义前进方向。
以理论自信回应“模式之问”。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不同于西方模式把“碳减排”作为环保的单一焦点,我国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把减污、扩绿、增长等共同纳入系统考量,使我们能够主动定义发展模式。
以历史自信回应“文明之问”。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现代化转化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巨大贡献。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自信使我们能够主动回答“人类文明走向何方”。
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系统部署,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正在主动引领历史方向,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