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青: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59 次 更新时间:2024-06-26 22:59

进入专题: 龙山文化   龙山时代  

赵春青  

 

“龙山时代”概念,是由严文明先生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40多年过去了,龙山时代的概念早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并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甚至民族学界指称我国远古时代最后一个历史阶段的标识性概念。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亦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显得日趋丰富。

文化分布格局

龙山时代已经出现多元一体有核心的局面。与仰韶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相比,龙山时代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以中原四周为主体,加上更为广阔的范围,考古学文化分布的特点呈现更为明显了。

中原地区可称为核心区,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可细分为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王油坊文化、陶寺文化、客省庄文化、三里桥文化等。其中的陶寺文化,虽然分布面积不大,但发现300万平方米的城址以及一系列重要的遗迹遗物,凸显出其在中国文明形成阶段的重要性,十分引人注目。

环绕中原地区的各文化类型可称为主体区,包括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东北地区的小珠山上层文化、河曲地带的石峁文化、黄河上游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近些年良渚文化和石峁文化的考古发现,不断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在主体区的外围分布着东北地区的昂昂溪文化,北方地区的老虎山文化,云南省的大墩子文化和白羊村文化,南方地区的广东曲江石峡文化,东南地区的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台湾岛上的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等,加上青藏高原的卡若文化和曲贡文化,新疆地区的天山北路文化等。这些外围区的发现,也不断改写着历史。

龙山时代这种以中原龙山文化中心区域为核心的文化分布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向心式分布模式,为最初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史前文化基础。

城址众多

龙山时代的城址目前已发现100座以上,可将其分为七个城址群。第一,北方地区,即河套及晋陕高原地区。这一地区发现了诸多史前石城,现存规模较大的石城主要有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和碧村遗址。其中,神木石峁石城的面积更是达到了400万平方米,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第二,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其中,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址当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规模约为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坊区、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区和祭祀区、庶民居住区等,这表明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第三,黄河下游地区(海岱地区),包括可以细分为以日照尧王城为中心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聚落群;以五莲丹土和两城镇为中心的沿海地区聚落群;鲁北山前地带至鲁西北平原南缘的以临淄桐林遗址为代表的聚落群。第四,淮河流域,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藤花落城址为代表,内外两重城墙。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面积为141375平方米。内城平面近圆角方形,面积为40560平方米。第五,长江上游地区,即成都平原地区,已发现10余座龙山时代的城址。其中,新津宝墩由内外城组成,外城规模近276万平方米,内城面积达60万平方米。第六,长江中游地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中心聚落是一座古城,规模达120万平方米。古城内部功能分区明晰,包括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墓葬区等。在这个中心聚落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一般聚落。第七,长江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以余杭良渚古城为代表,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其中,宫殿区居于城址中央,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外围是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这个水利工程分高坝和低坝两类,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

龙山时代城址可分成石城、土城和水城三大类。石城分布在北方地区,以石峁城址和老虎山城址为代表;水城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城址和石家河城址为代表;介于石城与水城之间的是土城,以黄河中游的城址为代表。如果以城址面积来划分,龙山时代城址可以划分为10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城址、30万—9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10万—20万平方米及中小型城址共三级城址。其中,特大型城址为都城,大型城址为区域中心城址,而中小型城址属于卫星城址甚至仅仅是带有围墙的土围子。

墓葬差异较大

龙山时代不仅“活人世界”充满不公平的现象,死后的世界一样贫富差异极大,突出的现象是“王墓”的出现。

龙山时代的“王墓”在陶寺遗址、山东西朱封墓地、良渚文化遗址均有发现。其中,陶寺文化的大墓以M3015为例,随葬品200多件,包括彩绘鼍鼓、陶鼓、石磬、玉钺、V形石厨刀、彩绘陶壶、彩绘木豆、木俎、彩绘木仓明器,以及猪骨等。山东龙山文化的大墓以西朱封遗址上的M202和M203为代表。M202东西长6.68米,南北残存宽2.2—3.15米,系一棺一椁。墓中发现大量彩绘、随葬品。M203东西长6.3—6.44米,南北宽4.1—4.55米。该墓为重椁一棺。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陶器有鼎、鬹、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良渚文化M20,墓坑长3.95米、宽1.96米、深1.32米。坑壁较直,墓内填灰色斑土,发现有残留的人头骨,头向朝南,陶器2件,石器24件,象牙器9件,鲨鱼牙齿1枚,玉器170件(组),出土随葬品547件,该墓地大墓规格和等级在迄今已知的良渚文化墓地中是最高的。上述这些大墓都是具有王者气度的高等级墓葬。

龙山时代的墓葬除了“王墓”以外,还有贵族墓葬、宗教人物墓葬和手工业工人的墓葬,这些墓葬通常也有较大型的墓框甚至有棺椁之类的葬具,随葬品也不乏陶器甚至玉器或铜器,可以列为中等级别的墓葬。另有平民墓葬和随葬用的殉人墓或“凶死”者的墓葬,他们或身首异处或残肢不全,无声地昭示着生前社会地位的卑微。

文字已现曙光

判断文明来临的依据之一是文字的发明。中国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岗时代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发现与文字有关的刻划符号。进入龙山时代之后,成句出现的文字在丁公等遗址不止一次被发现。

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主要见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其中庄桥坟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刻划符号最多的一处。庄桥坟发现的刻划符号有可能是当时良渚居民使用的文字,或者说原始文字。石家河遗址群已在肖家屋脊、邓家湾两个遗址点共发现约55个刻划符号。石家河发现的刻划符号与文字有密切联系,已初步具备原始文字的特征。

陶寺文化中期的一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的骨耜上契刻了“辰”字。陶寺晚期的一件扁壶正面鼓腹部朱书一字符,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尽管在释读上存在分歧,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与甲骨文最接近的文字。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

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远在商代之前。只不过因考古发现的偶然性,使我们不大可能轻易见到最早的原始文字。现在的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真正的汉字来自图画和象形文字,而判断出现文字的标准之一是必须有成组的至少两个字以上的字符才能算是真正的汉字,而不是符号。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丁公”文字、良渚文字已属于文字,但究竟是否为甲骨文之前的汉字系统,仍在热烈讨论中。

宗教与礼制特色鲜明

在北方地区、黄河上游、中原地区、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等地区均发现有原始宗教遗存。北方以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的一些石城内或石城外的祭祀性建筑遗址最为重要。如凉城岱海西南部的板城遗址西北岗梁上的5个方形石堆。黄河上游重要的有青海民和阳山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时期的墓地祭祀坑,齐家文化的卜俗、石圆圈祭坛和以男性为主的男女合葬墓、人殉墓等。黄河下游重要的有郊县三里河石块祭祀性建筑址。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在石家河城内西北部的邓家湾发现的相接成排的陶缸及其附近的火堆遗迹。

中国的礼器始建于仰韶时代,龙山时代更为完备。其中的代表有良渚文化玉礼器,具有礼器性质的玉器有玉琮、璧、冠形器、三叉形器等,均为宗教礼仪专用的礼器。陶寺遗址出土的8件鼍鼓、4件石磬都是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的随葬品,此外还随葬有陶制彩绘龙盘和玉钺等礼器,发掘者认为主要是祭祀和日常使用的礼仪乐器。河南平顶山市叶县余庄遗址第10号墓随葬陶器33件。这些随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其中的豆、觚器物排列有序、器类成组,数量为7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

“礼”是什么?中国古籍中曾有不同的答案。“礼”何时出现,也有不同的观点。不过说龙山时代已有原始礼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学者们下一步的工作需要对“礼”加以分析、研究,用考古学的新成果不断进行新的思考。

艺术成就不凡

龙山时代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礼仪密不可分。我们只从最常见的玉器、黑陶、雕塑和音乐略加说明。

第一,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在崧泽文化玉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良渚文化玉器种类以璧、琮、钺、三叉形器、梳背(冠状器)、锥形器等为主。其中,反山M12:98这件“琮王”以其细如发丝的线刻、繁缛复杂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主要器形有碗、盆、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陶胎较薄,陶色漆黑光亮。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陶胎薄如蛋壳,故称蛋壳陶,大都出自龙山文化时期的大中型墓葬当中,是社会上层专用的一种礼器。

第三,雕塑。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发现于罗家柏岭、惯平堰、三房湾和石板冲四处遗址,在邓家湾的数次发掘中也有大量陶塑出土,合计已有万件。数量众多的陶塑品造型逼真、活灵活现,应是祭祀性遗物。

第四,音乐。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中,皇城台地点出土了20余件口簧及残次品。在陶寺城址出土有形制特大的石磬、铜铃。在新砦遗址采集到一枚陶铃,新砦陶铃与在陶寺遗址采集的陶铃(lV06采)的形态甚为接近。

龙山时代已经进入邦国时代,只不过有的邦国虽说只是一个邦国,却有王国的特点,如良渚文化的国家即是如此。那时,天下有万国之称,但国与国之间差异明显。同处于龙山时代,与东南一隅的良渚国家相比,中原地区多见朴素的王者风范,而良渚则过于奢靡。西北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则过多地在彩陶工艺上追求华丽多彩,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随着对龙山时代的整体研究日渐深入,我们意识到,中国史前各支考古学文化的具体划分仍有待深入;对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的研究更有待持续开展;当时的艺术究竟还有哪些重要成就,至今所知不多。至于礼制、宗教、刻划符号与文字的认识更是有待深入。这些都亟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得到解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龙山文化   龙山时代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考古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83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