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叶司长,您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曾参与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请问,您对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方针是如何理解的?
叶兴庆:我想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方针的形成过程。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年来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第一步:统筹城乡发展。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了要推动建立“五个统筹”的有效体制机制。
第二步:多予少取放活。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方针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是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第三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4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两次重要讲话的精神,温家宝同志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5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再次强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发展理念。多予少取放活,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筹的一条具体路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则是这些重大决策的进一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是新阶段正确处理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是对国际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目前我国有条件实行的一个重大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做法。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劳动力大部分在农业中就业,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重任,主要表现为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产品、市场、劳动力和外汇等贡献。
可以说,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工业化初始阶段带有普遍性的做法。但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又都适时调整发展政策,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主要表现为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业实行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同样可以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带有普遍性的做法。在工业化进程中,适时推进由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是工业化国家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
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04年底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农村生产力仍相当落后,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生活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看病难、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十三亿人口,八亿是农民。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增强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有能力实施的政策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我国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全面发展城乡经济。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不仅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二三产业占就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1. 8%.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内涵。
中央作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决策后,社会各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已经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担心过早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将增加国家的负担,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变化存在从农业中汲取工业化积累、工业与农业平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等三个不同的阶段,目前我国应处于工农业平行发展的阶段。我们认为,工农业关系的“三阶段”论,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具体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不是农业支持工业,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业平行发展的理想化、绝对化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这就像一种产品的供求关系,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应求,不多不少、供求平衡的状态只是一种抽象。我国长期实行从农业中汲取工业化积累的政策,工农业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现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是转得太早,而是恰逢其时。
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内涵,特别是现阶段到底应做哪些事情、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应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现在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不是要扭曲工农业之间由市场决定的交换关系,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农业实行高保护,更不是要通过在农村实行高福利政策,把农村人口都留在农村。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在国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在深入挖掘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这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确切含义。
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原则,坚持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作为完善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 第二,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合理分工、人才技术信息合理交流,是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保障体制。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以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途径。
用现代农资工业的产品支撑和装备农业,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化增值,用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
转自:安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