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理论结晶
马克思主义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都是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把长期被唯心史观颠倒的历史事实重新颠倒了过来,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也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科学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等,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深厚的理论渊源,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预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开拓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深刻影响,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深刻指出,资本主义这种扩张方式是为其攫取最大利益服务的,“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因此,尽管资产阶级往往“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但丝毫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这些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提出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同时又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还为如何看待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大量吸收借鉴前人创造的成果,尤其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结果。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推翻旧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包括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尤其是新时代进一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科学指导。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最新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汲取蕴含其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比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公民道德建设也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许多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道德理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蕴含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中华文明倡导的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以及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内容,可以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内涵,为今天提高人们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论述了通过“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问题。强调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其结果是,通过“结合”使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从我们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牢牢掌握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我们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高度重视发挥新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重大命题。明确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强调我们要建立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时,毛泽东同志把“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作为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继续推行消灭文盲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规学制,普及国民教育等作为施政纲领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共产党员当选为行政人员后即将照此纲领坚决实施之。针对一些同志认为政治、军事是第一的,经济、文化是次要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革命军队除了要有革命精神,没有知识也不行。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在有步骤地改革旧有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更大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要古为今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文化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又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又以这一重要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共同精神支柱、强大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更加自觉推动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一再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定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确应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把意识形态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开创性提出“两个结合”,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明影响力明显提升。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9期)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意见反馈 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