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老庄学说的智慧精粹概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01 次 更新时间:2024-05-04 22:15

进入专题: 老庄学说  

杨全  

提要:首先概要阐述宗教的精髓内涵及其目的和功能作用,进而概述了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对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智慧思想言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辨析,最后阐述了老庄学说中所包含的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重要的智慧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和“心斎”,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引言

盖一切优秀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至高妙完备的精神修炼学说,无不是在于用一切说教、启迪之方法,教人通过静心入定法门祛除执着和妄念,提升修行者的灵性正果,最终达到极至的空灵、无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深湛完备的信念体系、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种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包括: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事实上,宗教乃是信念体系以及有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真正优秀的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并非是神灵崇拜体系以及某种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这只不过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更高层次的超凡灵性智慧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一、老庄学说的精髓内涵概要

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至高妙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佛学一样,老庄学说之深湛精妙所在乃是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它的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超越唤醒基因层次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达到如佛家所说的转化第八种子识为如来智慧藏识的次地。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论断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辩证法。并非消极退守的辩证法,这是一种建立在类似于佛家性空缘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体论(这里的“无”相当于性空的含义 ,这里的“有”相当于缘起的含义)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运化无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总之,天下事,是无常是、理无常非,宇宙中没有常住不变的物和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转化。这正是宇宙大道运化在用的方面所表现出的至理妙机。而宇宙大道运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比水的运化,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

老庄学说虽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约BC571-BC471)、庄子(约BC369-BC275)本人并没有刻意去创立什么教派,更没有去建立教会制度。有些学者就此认为:没有神灵崇拜体系、没有完整的教会制度就意味着没有宗教。这实在是对宗教精髓的极大的误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并非主张建立迷信崇拜体系、也不主张一定要建立某种教会制度才能弘扬教义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张建立排他性极强、具有强烈的门派观念的教会制度,在这里老庄学说和佛家的思想一样都是至为博大精深的。

庄子所倡导的修炼与养生的学说,比如“心斎”、“坐忘”之说是已经拔高到至高妙完备的宗教哲学的高度。已经不是普通人文学说层次的修炼与养生,这是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绝妙的补充。如果说《老子》一书是经典的经典,句句是纲领、字字是真经,那么《庄子》一书则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发展和补充。

老庄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别是老子仅留下了五千言,庄子也只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约四万五千言,与汗牛充栋的佛经相比可称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够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详尽的教义教条的内容,只能是简练精辟,以大道至简的方式纲领性和要旨性的加以表述。

伟大的宗教教法及其智慧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老庄学说和佛家的思想的精髓正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的本原及其运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关于人智的有偏和残缺有限在后面将会有所论述)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哲学意义上的、被划定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者是别的什么主义意义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去认识、解读“道”,永远只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误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道”只能通过极致高妙的“玄览”、“玄通”、“禅观”、“妙觉”这一类的方式去领悟。而要想获得高妙的领悟能力,就必须通过修炼。以人智来说,佛、道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道非道,言禅非禅,出言即错,言之越多,错的越多。佛之深邃妙义是离四句,绝百非的。在人的智慧层次上一说,或是用语言文字来说,不可避免地就落入四句百非之窠臼,就有漏、有偏、有边见。若勉强要用语言道出,首先必须从佛经中寻找根据,以及参考古往今来,实修亲证的大成就者、大善知识、大德所留下的解说言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身足够好的实修亲证所获得的高维领悟力才能来加以领会和参悟的。所以,我们只能依据佛藏的经、论及一些佛家、道家大善知识的有关解说,勉强用语言文字道出关于佛、道的一些最重要特征:佛与道同,所谓成佛得道是正修行者达到至完善圆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三身四智,了断一切执着妄念、无明思惑,永超三界六道轮回,天堂地狱,消尽一切坏业,功德至圆满至完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涅槃的成就者。何为佛性、道性法身?因为成佛得道者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智,佛性的法身种子遍含三界一切众生,具无量化身,不可思议。就是本自原来具足、能生万法、能现万有;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所以,佛性法身即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真如本性,佛性法身具足如来藏性、涅槃妙心,是非空非有,非有非非有,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在至清净、无执染的寂静涅槃中妙知妙觉一切,自在圆满的随缘妙应一切,显化一切。缘来则圆满妙应、妙化,缘去则归于如如不动的空寂;佛能主宰、运化一切,非自然,即自然;能主宰,但不执于主宰;能随缘清净妙现、妙化一切有,不执一切有。何为报身?圆满无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智慧无边,法力无边。何为化身?能以无边的智慧和法力以无量化身、无量方式随缘清净妙应一切、妙化一切。能妙现一切有,不执一切有。能以任何形式显法,包括人格肉身实体形态,但常以非人格肉身实体的形式显化,如法则、原理、规律等等方式。

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即是:符合佛家关于“缘起性空”、“因缘合和”、“色空”运化、宇宙大道运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的说法。“道”的本性是“空”“无”,而“有”是道的“用”的显现。“道”在本原上是无形、无象的,但又充斥于宇宙之间,能生万物,无所不在。“道”就是佛,就是如来。“道”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无始无终的。“道”的本性 虽然是“空”“无”,但其显现、运化的“用”的方式,则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实相。道是心的究竟源场(涅槃妙心),是全知全能的,是能随缘妙应一切、妙化一切的,是宇宙万物性空缘起、成-住-坏-空循环往复运化的根本因。道是遍满虚空、法力无边、不可思议的,道最终极的存在方式是涅磐寂静如如不动,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非相即相、非形即形之究竟空性方式,但道在显现其全能智慧自由意志的方式上是无量多样的,既可以是有形有象的人格实体,又可以是无形无象的非人格实体,如人们所说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等,还可以用人所不能想象的任何方式显现。(关于对佛道不可思议深邃内涵的领悟与解读可参见在下拙作《佛陀的宇宙时空观及其缘起因果业力运化之说初探》一文,其中有较为详尽一些的领悟与探讨。)

总之,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即,既不能执着于是某种物质实体的实相,也不能执着于“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可见,语言的表述在这里已到了极限,陷入了不能表义的无谓循环。

庄子的哲学也并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例子,并引发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见解,这实在是为了启迪人心、开发心智,教会人们不要执相、不要我执,这种启迪心智的方法正类似于禅宗的参话头、悟禅机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启迪人们不要执着,应当始终本着“物我两忘”、“齐物我、齐万物”的“明心见性”、不住色空、不落“有”“无”、圆融无碍的大智、妙觉去应物、处事和待己。

二、老庄学说的深邃人生智慧解读和辨析

有关“安时处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误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将“清心寡欲”、“心斎”、持戒、禁欲等思想简单化的视为不过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并认为是反人性反进步的糟粕。一些人误解宗教精粹的另一个要义:人们应当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应当寻求无为之境。将其视为是不鼓励奋进、阻碍社会进步,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糟粕,消极保守厌世的精神麻药和鸦片。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解。如果简单化地去理解安平乐道、随遇而安,当然会陷入上述负面后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无为”会陷入懒散、缺乏创造和奋进精神……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老庄、佛学都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特别是佛学还将正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老庄倡导的“致虚极,守静笃”、“安平乐道、安时处顺、随遇而安”、清心寡欲、 “涤除玄览”、“见素抱朴”、“虚室生白”正是积极精进修行求道的体现。

老庄学说中虽然没有神灵崇拜信仰,但有宗教信仰体系的至妙精髓、至完备的入静方法论。而虔诚的神灵信仰不过是一种有助于正修行的至妙法门,老庄学说中虽然无教会制度,但是更看重类似于参禅悟道的修炼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炼方法,倡导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坐忘”的高度的正静定修炼而获得“玄览”“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在、大解脱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的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即是道的至高妙至地。

完备的制度化的宗教具有劝世、劝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庄学说虽然没有提出类似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天堂地狱之说,(这类学说从其本质功能来看是一种劝世的至妙方法,是为了构建一种教派学说的完整性,从而具备强大的解释学、劝世说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劝世方面具有纲领性的精湛深邃的论述。比如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这是至为完备的最根本的劝世良言和修炼大法。有些学者还认为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中没有普渡、救世的内涵,仅有自修自渡,因而仅仅类似于小乘佛教的修炼。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阐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义,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说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基础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为了更好的自度。因为通过渡他,才能够放下自私偏狭的小我观念,才能去除我执。而去除我执妄念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这一点正是佛教一切宗派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质、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和精髓所在。大乘佛教各宗之间的有所不同,仅仅只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各自有所侧重的不同而已,其间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好次不同。关于如何去除我执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庄的学说中是阐述得至为深透、完备的。

狭义的劝世、劝善即专指向外布施,对他人行善,这只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宗教精髓要义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老庄学说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生命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只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也就是获得类似于佛教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

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极能启迪人们领悟为何要持戒、清心寡欲、空五蕴、去六根的至妙机理,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老庄学说所倡导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综上可见,老庄学说中已充分的蕴含着类似于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说的至高妙完备的言简意赅的宗教教义的纲领性内涵。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彻底去除和了断了执著妄想,证得了了义无漏圆满的灵明无碍,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即是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斎”“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

老庄学说的出世退守的深层含义是:1、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策略的意义;2、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低层次的凡夫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以不变应万变之法去应对一切,这才是妙法,要想获得这种妙法,必须通过正确的修道,得道之后,一切妙法就会自然显现。而修道的纲领性要旨就必须是清心寡欲,清净身心,这就好比佛家的持戒、弃除执着妄念、静心入定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庄之所以有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说法。皆由于:

1、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至简到一。因一切出自一,归于一。一当中包含一切,一切归

于一。知一就知一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故。如大彩若白。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归于到至平淡就是归于到一。比如牛顿第二定律F=Ma,相对论的质能转換公式E=MC²,测不准关系公式ΔXΔP=h/4π,万有引力定律F=Gm₁m₂/r²等这些包含至大、至普适法则原理内涵的表达式都是至简至朴的。0和1这两个数字是构成一切五彩缤纷、繁复万般的数字化虚拟世界的最根本的数。一粒沙中包含三千大千世界、透过一孔可以洞悉宇宙天地万物的一切,透过一个卦象可以了知,宇宙天地万物运化的一切。所谓大道至简,还有这样的含义:越高维解决问题的方式越简洁。越能简化中间的繁复过程。在低维时空看来非常复杂的难题,在高维时空看来不过是简单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决。直觉就是超越三维模式的高维次的智慧呈现出的解决问题的简洁方式。

2、所谓大音希声,正如大美不言之理,一经言说出的美,就不是全美。就是有漏、有限、有偏、有残缺的美。一经发声的音,就不是全音。音发出的越多,就越是有漏、有限、有偏、有残缺。用尽量少的音,点缀、营造烘托出某种氛围、某种意境方能更好的显现全音、全美、至妙大美之音。就是东方智者认为音韵表达的最高境界是以尽量少的音符、音韵来烘托营造出具足无限意蕴的音韵意境心灵全息场。以一音代万音,以一韵代万韵。达到至高至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境。以一音代万音,以一韵代万韵。达到至高至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境。所谓“无乐之乐”乃是指已经处于欣赏领悟至为高妙的天籁之音的化境,而能与整个天地宇宙中的至全至美的音全息相应、圆融通会,再无需凭借任何另外的演奏技能奏出的乐音。只有在至高的清静无为、五蕴皆空、澄怀无住中才能生出妙有,才能“神遇”、“意致”、“妙觉”、“玄览”、“禅观”、“灵悟”到一切音、一切象,也就是在无思、无言、无任何工具媒介的“无待”中与天地宇宙中的一切象、一切音、一切美全息相应、圆融为一。

音律的组合不在于繁复,关键在于心灵信息能量场的投射。只要演奏在足够的娴熟和精致的基础上,特别是能够在音律上投射心灵的信息能量,即给音律开光,哪怕只是一段极简单的音律,都能产生动听、迷人,甚至摄人心魄的奇效。

音律的组合不在于繁复,关键在于心灵信息能量场的投射。只要演奏在足够的娴熟和精致的基础上,特别是能够在音律上投射心灵的信息能量,即给音律开光,哪怕只是一段极简单的音律,都能产生动听、迷人,甚至摄人心魄的奇效。

3、所谓大象无形,即至大至深邃至简的心灵全息场就是无形无象的,是遍满虚空,无所不在的。但又是能够被心灵深切领悟和感知的。无形至简要达到归一的程度。因为一是无形和至简以及包含一切的极致。形象和符号应用的越多,越是有偏有漏的有限,越不可能形成大象和全息之象。

4、大智若愚正解:大愚者,智之其反也;摈弃小聪明,不屑于小聪明,所以在世人看来常常显得愚笨。小智者,工于心计,工于技巧和技艺,惯于矫饰,常好张扬,精明干练,处处显现小聪明。世人以为是真正的聪明人。岂不知这正是大愚蠢;反之,大愚者,因其深谙无为、顺道,行事质朴无华、直白无曲饰,这正是表面看来有些愚拙,实则是最大的妙明和智慧。大智者因智慧超凡卓绝,而不被世俗凡夫理解。世人认为其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古怪不按常理运作,所以常常显得愚痴。比如丁元英在小摊吃馄饨,已经付过钱。临走时小摊主忘了丁已付过钱,又要丁付钱。丁二话不说,没有分辨,马上又给了一次混沌钱。这在凡人看来丁的行为就是一种愚笨。其实这是一种包含着慈悲宽怀的大智。就是最后能分辨清楚,也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包含着一种高效人生的智慧。有时在寒风或烈日下看到身躯佝偻的穷苦老人在卖水果蔬菜,大智者是不会去砍价的,精明的凡夫会认为这种人愚笨,别人叫那么高的价,他都不懂得砍一下价,等等。

因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发展到极致就走向其方面。如小聪明太多、太过头就是愚蠢。大刚若柔,比如水。虽然至弱至柔,但却是世上最有力量、最强大的事物之一。正所谓能攻天下之强者莫若水。

又比如,尼采说一个人的思想层次越高,精神就越健康,一个精神越健康的人活得越就超然自在,宽怀柔和,越不屑工于心计和蝇营狗苟。得大道者,不耍小聪明,不屑工于心计,自然就会有应对一切的超凡智慧。这样的人往往看起来是缺心眼,少聪明的人,甚至会被常被世人看作是愚笨的人。

5、大巧若拙正解:就拿做人处事的所谓技巧来说,深谙因果者,知道神通大不过因果业力,只是遵循因果律行事,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不玩工巧,小伎俩,不工心计等等,因其懂得摈弃许多小巧,因而往往显得有些笨拙,其实这反而会是真正的大巧。

老子之所以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之所以反对一味的追求淫巧、技艺,其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人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技、放弃小聪明,回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中来,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见、有漏、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灵性妙觉、玄览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执最根本的大法。 老子是想让世人明了:由于人们放弃了追求清净无为、虚静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术的开发,并将技能和法术用于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和虚荣的这种末性的满足。这样由于“世欲深者天机浅”,因而人们将不断丧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览”、“觉妙”、“灵悟”、“禅观”能力而离宇宙大道越来越遥远。最终很可能会被人类所不能驾驭的法术和技能毁灭。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灵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因为人性本静,人只有在虚静、空灵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觉。但是世人很难清静、空灵起来,因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以及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这正是导致人类智慧的弊端和障碍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人心中的我执和杂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干扰、障碍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业障使得人类的心性已经板结和模式化,而灵性和至完备的妙觉的潜力却大大的丧失了。所以只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是板结的模式中所具有的东西。即便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和超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莫不过如此。人类不可能借助它们就能观测到人类业已形成的认识体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观测到人类既定的认识体系之内的一些更多的细节,如此而已。人类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人类不能再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应当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类要想在智能上纠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这一有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上面,老庄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

6、知足常乐,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随缘而定,安时处顺等同类深湛奥义大智慧说法的究竟正解和领悟。若解读领悟不究竟,就会落入不思进取,懒滞懈怠,止步不前,浅层次的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的下品而掉入陷阱和泥潭。真正深刻的究竟正解应当是,既能充分的看到领受到当下的成就及好处,又能乐于知道自身当下的缺点和不足, 而乐意改进和弥补,乐于进取,乐意将当下的成就和长处发扬光大,在求道的路途上永葆精进不懈,努力的争取更好的成就,达到更高的次地,实现更大的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过往的曾经及当下的拥有、成就和快乐。

还有一点就是对物质生活条件等低层次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不可过分挑剔和求好上加好。只有不受制于对物欲及环境条件好上加好的无止境的追求,才能在精神上,心境灵性上获得升华,得到更大的解脱、法喜、自在和快乐。哪怕是对求道的环境和条件,也不能过分的挑剔和不满,应当随遇而安,随缘而定,安时处顺,安平乐道。真正的寻佛求道的正行者,对物质生活的环境条件要求应该放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要深知:物欲深者天机浅。为什么只有淡七情、清六根、空五蕴、彻底除五盖,方能达到至高次地的澄怀无住、见性得道见佛。

随遇而安,是一种深深具足知晓因果业力及命运的大智慧。深知每一个人的人生境遇 ,皆是其已给造作的善恶因业的果报。遇到好事就是以往所造善业功德的福报显现,当安 享之。并懂得继续广造福田以持续并增长福报。若是碰到坏事、倒霉、不幸之事,甚至是 身处任何痛苦的境遇,都视为就是以往所造的坏恶业的坏恶果报显现。视其为受报消业还 债,历练自己,增长勇气、智慧和经验,提升自身菩提正觉、灵性智慧和生命维次的的良 机和好事而坚毅、法忍、乐观和超然的应对。这才是随遇而安大智慧的深透正解。而绝不 是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向上的凡夫解读。

安时处顺,随缘而定,任运随缘。人生无论遭遇何种际遇,应当安时处顺,处变不惊。安然淡定,充分发挥上述随遇而安的应物、处世、待己之大智慧。善于发现生机,顺势而为,遵道而为。化不利为有利,处有利而再接再厉。

安贫乐道是对有相当慧根的寻佛求道的修行者来说的。这样的求道者深深懂得嗜欲者 天之浅。对于物质生活的环境条件,只需要达到能满足健康生存的最低程度。不需要去追 求更高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条件。这叫具足安贫的智慧。如此才能更好的寻佛求道正修行 ,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菩提正觉灵性智慧次地和生命的次地。这样的上根修行者,才是真正更加精进努力进取向上的乐道者。下品的凡夫受困受穷贫困受穷是不得已。绝对不懂得什么叫安贫,但也不会去抗争,更不懂得什么叫乐道,因为其根本就不知晓什么是道。上品的凡夫,对身陷贫困和穷苦会奋起反抗,会寻找机会为自己摆脱贫困而努力抗争。他们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荣华富贵不是天生的。其实他们不懂得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中小程度的富贵,可以凭勤奋和智慧获取。中等程度以上的大富大贵,不是凭借勤奋努力和智慧就能获取的。这叫命中没有莫强求。强求也无用。若能懂得“尽人事,知天命〞“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有大智慧。但这样的大智慧,即使是上品的凡夫也是不能领悟的 。上品的凡夫,其人生的价值和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某种事业和成就 ,以此来获取财色名利 ,荣华富贵。充分的享受,作为凡夫的人生快乐和幸福。

以上才是较为接近究竟正解,通透深湛领悟的知足常乐。而不是世俗凡夫浅表层次所

领悟的知足常乐。

结语

总之,老庄学说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斎”,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傅伟勋《生命的学问》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4月版

5、陈鼓应《 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6、南怀瑾《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进入专题: 老庄学说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1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