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江:扛起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使命担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79 次 更新时间:2024-04-22 20:48

进入专题: 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汪海江  

 

习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对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作出重大部署,鲜明提出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的时代课题,具有很强的政治引领性、理论开创性和战略指导性,为我们把握发展大势、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强军事业指明了方向。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战略部署,聚焦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强化使命担当,突出发展重点,深化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奋力跑出强军加速度,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刻领悟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对强军胜战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强调指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主席战略意图,准确把握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时代背景、全局要求和军事价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上来。

新兴领域是军事博弈竞争的制高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新兴领域已成为竞争的焦点所在。一些国家将我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不遗余力加强新兴领域军事布局,加快先进技术研发、作战概念开发和军事体系重塑,力求以技术削弱和抵消我战略能力,企图打造不对称优势。面对“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复杂严峻形势,唯有直面挑战、乘势而上,抓住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契机,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把我们与军事强国战略博弈、战略制衡的力量搞坚强,努力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新兴领域是新质战斗力的增长极。新质战斗力源于新兴科技的发展应用,本质特点在“新”。纵观世界军事发展史,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首先应用于军事,不断催生新的作战能力,火药火器制造技术是热兵器时代战斗力的支撑,内燃机和电力技术是机械化时代战斗力的支撑,计算机、通信技术是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的支撑。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技术群快速向军事领域转化,推动战斗力结构从以传统的兵力、火力、机动力为主向信息力、结构力、智能力为主转变。必须准确把握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坚持在新兴领域求突破,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新兴领域是战争形态演变的驱动力。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该时代最新科技成果的全面试验和集中展示,新技术驱动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革。从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看,智能化无人化作战系统大量投入实战,“星链+”“网络+”“智能+”推动杀伤链杀伤网重塑,跨域联合、分布杀伤、无人自主等成为新的作战趋向,一些新的技术装备对传统装备形成降维打击态势,推动战争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法发生重大变化。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关注新兴领域、研究新兴领域、发展新兴领域,搞清战争制胜新机理,探索力量运用新模式,引领作战样式新变革,更好地驾驭战争、打赢战争。

准确把握我军推动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关键环节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对军队来讲,必须坚持强军胜战导向,以发展新质战斗力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关键环节,着力打通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向军事实力的转化路径,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开创新局面。

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新兴领域很大程度上是需求引领技术先行先试的探索领域,历史上互联网、航天等许多技术发展之初都源于军事需求。当前,新兴技术群集体涌现、快速迭代,要避免盲目性试错、浪费性投入甚至是方向性错误,关键是牢牢把握需求这个指南针。必须始终坚持以战领建,聚焦战略博弈新趋势、未来作战新形态、战争制胜新机理,从源头上搞清“未来打什么仗、需要什么能力”,深入探索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为战赋能之策,精准研提需求清单,将需求转化为军事能力指标、技术发展要求,推动进入战略规划、进入科技研发、进入整体布局。

强化科技转化应用。新兴领域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技术成果迭代周期甚至以天计,谁能在运用中快速迭代升级,谁就能夺得先机、赢得主动,否则就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必须紧跟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围绕典型任务、典型场景,深入挖掘新兴科技对战斗力的催生点,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快速转化机制,第一时间把新技术新装备推到军事斗争、演习演练一线试验检验,在边用边改中迭代完善、缩短周期,推动新域新质作战能力快速生成,尽早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胜战优势。

强化人才建设支撑。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新兴领域战略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加快构建制胜未来的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体系,推动“指挥员”“战斗员”与“科学家”“工程师”融合发展,结合重大军事行动、试验演练、研究攻关,让广大官兵在实践中学新兴科技、用先进装备、研新型战法,实现人与技术智能交互、人与体系深度融合,以高水平新域新质人才供给,最大限度激发新质战斗力各要素活力。

强化军地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既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必须加强新兴领域军地共建共用共享,健全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机制,将国防科技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等纳入国家新兴领域重大建设,实现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提高新兴领域发展整体效益。

以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牵引备战打仗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主席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战区作为专司主营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肩负着抓好战略方向备战工作的重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以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为契机,深化新质战斗力实践运用,以高质量备战支撑高水平安全。

加快新型作战概念研究开发。深化作战问题研究,紧跟新兴科技发展前沿和军事变革大势,把握技术演进对作战方式和制胜途径的深刻影响,搞清科技赋能、跨域联动的新特点新机理,与时俱进创新作战指导。深化战争前瞻设计,紧密结合各方向、各领域安全威胁、战场环境和使命任务,预想构设无人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场景样式,体系谋划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提高战争和作战筹划水平。深化理技融合创新,贯通“需求+技术”开发链路,找准前沿理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点,着力增强先进概念对技术运用的牵引力、强化新兴科技对作战概念的支撑度。

推进新质战斗力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突出链路贯通,遵循联合作战“不在网系内,必在体系外”的内在机理,坚持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以打通联合作战指挥链、杀伤链、保障链为重点,推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融入体系、支撑体系。突出指挥融入,深入研究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指挥特点规律,优化指挥机构设置,规范指挥协同关系,创新指挥方法手段,破解新域新质指挥融入联合作战指挥的难点堵点。突出跨域增效,牢牢把握信息、智能、网络、电磁等新兴领域的广泛渗透性特征,注重用新技术新手段赋能联合指挥、改造现行装备,统筹新质战斗力生成与传统战斗力挖潜,以智导能、以网聚能、以技强能,实现联合作战效能倍增。

抓好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实战化训练。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生成和提高新质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坚持实战实训,加强电抗、无人、网络、空天等力量实案化对抗性训练,突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试验检验,创新战法运用、完善支撑保障。坚持体系联训,推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以“主力”“主角”身份融入联合训练演习,加强重点课题专攻精练,推动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整体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坚持科技强训,把握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的科技驱动,创新探索模拟化、网络化、智能化训练方法路子,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加快形成实战能力。

坚决维护新兴领域国家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将安全视野从传统守边戍防向“高边疆”“远边疆”拓展,准确把握新兴领域安全风险与军事安全风险交织联动的内在规律,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应对。加快提升重点领域防御能力,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健全重大突发情况应对预案,规范新兴领域情况处置原则、方法、流程,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机制,系统提升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紧盯新兴领域安全威胁,特别是一些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等领域对我遏制、围堵、打压新动向,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灵活的斗争策略、坚决的斗争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西部战区上将司令员 汪海江

    进入专题: 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9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