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一重大论断高屋建瓴,精辟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内在机理和实践要求。
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一百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
只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他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从道路根基看,“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理论滋养看,“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了跨越时空的思想精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滋养。从制度支撑看,“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汲取了底蕴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
“第二个结合”把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意义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文化视角观察和思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理性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正是经由“第二个结合”,我们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着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这种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渗透、贯穿、融汇在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血脉中,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地探索和拓展前进的道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个结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伟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这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坚实依托、强大底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昭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优势,标注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二个结合”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我们党奋勇前行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才能彻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而且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第二个结合”充盈着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其实践进程也淬炼和升华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做好“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时代价值,着力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第二个结合”中经久积淀、反复激荡,持续涵养、不断提升,自信的底气更加充实,自信的维度更加丰富,自信的精神更加高昂,自信的立场更加坚定。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注入和加持,“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深厚的思想根基、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极其关键、极其重要。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创新与历史性进步。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富于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看,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与时俱进推进文化创新的历史。
“第二个结合”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同时也开启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创新进程。“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互作用的过程,理论创新引领、催生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助推、深化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有机契合、融会贯通、联动集成的,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结合”不是失去自己,而是经由创新创造、浴火重生,成为更好、更伟大、更优秀的自己。正是由于有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切中了中华文明的深沉脉搏,同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种“结合”中破茧成蝶,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不仅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而且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催生了更多更新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成果。
“第二个结合”极大增强了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开辟了文化创新的新境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我们党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内蕴的优秀因子,引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变革和现代转型,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内在魅力和时代风采。“第二个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让有着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概括并提炼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富有原创性时代性引领性的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辩证处理“第二个结合”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蕴含的内在规律,辩证处理“第二个结合”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决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努力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营养精华,延续文化基因,展现其亘古亘今的思想魅力。立足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赓续历史文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气息、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要善于将继承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切实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重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泉、动力和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荣光。
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大力提高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中华文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潮流相融通,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
要处理好中外关系,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铸就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胸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而是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心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更不是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亦步亦趋,而是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辩证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展现中华文化新风采。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