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要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的作用,国有经济布局就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
从全球来看,不同国家在赶超发展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结果,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代表的,成功从低收入状态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另外一种是以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为代表的,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之后,就长期在这一水平徘徊,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在200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现象。
世界银行将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大于13205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我国作为经济大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与GNP(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相近,因此可以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均GNI。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12720美元,尚未达到13205美元,中国所处的方位正在面临跨越“陷阱”的阶段,“十四五”是中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
从这个任务来看,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做什么呢?一个产业层面的解释认为,一个国家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发展为一个发达国家,很重要的情况就看它的经济活动质量。从事低质量经济活动,表现为平坦的学习曲线,产出低增长,技术进步慢,R&D含量低,对个人和机构的学习要求低,完全信息,投资可分、完全竞争、低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微乎其微、收益递减的风险高。还有就是高质量经济活动,表现为陡峭的学习曲线,产出高增长,技术进步快,R&D含量高,依赖并促进干中学,不完全信息,不可分的投资组合,不完全动态竞争,高工资水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潜力大,产业集中度高,高风险(进入和退出壁垒高)。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中,从低质量经济活动转向高质量经济活动。
从中国目前来看,应该说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不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制胜之道。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马克思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必须要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物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质态的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的结果。
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新要素。传统的一些生产力更多是依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能看得见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更多的要素是数据、技术、人才等,算力现在也很重要。第二是新价值。创造新价值,实际上就是要塑造和引领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对于发展的概念来讲,GDP很重要,但发展绝不仅仅是GDP,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与人民的需求相结合。第三是新产业。它更多集中于吸引科技应用带来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形态,往往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第四是新动能。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古典型技术进步和共谋型技术进步同时发生,但以共谋型技术进步为主。
国有企业要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的作用,国有经济布局就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国有经济布局现状
一是总量结构。国有经济在总量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以后有明显上升,这是世界各国的一个趋势。据统计,2021年我国国有企业数量是2008年的2.42倍,资产总额是2008年的7.41倍。
二是产业结构。近年来,国有经济行业分布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趋势是存在的。产业升级要求服务化转型,但如果过度转型或者转型太快都会带来一些问题,而且个人并不认为国有企业一定要从制造业减少,有些行业还是要继续发展。
三是区域结构。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省市的国有资本占比偏高,而中西部地区国有资本分布较少,国有资本布局已经具有向均衡分布发展的态势。
四是企业结构。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发展呈现分化态势,地方国有企业通过“抓大放小”“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大,1997年,中央企业平均规模是地方国有企业平均规模的5.8倍;2021年,中央企业平均规模是地方国有企业平均规模的1.5倍。
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有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整体资产收益率偏低,国有经济运行效率有待提高。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逐步转为中高速,国有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出现持续回落。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整体偏低,一方面与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有企业在提高资产收益率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国有经济可能需要在更好担负社会责任和提高资产收益率方面取得更好平衡,以便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国有经济在聚焦产业引领上有待加强。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与中央要求的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还有明显差距。工业国有资本仍主要集中在煤炭工业、石油和石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五个传统重化工行业,其中,煤炭工业、石油和石化工业、电力工业三个行业的国有资本占比超过一半。这些行业有部分处于战略安全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国有经济集中于这些领域是符合中央对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要求的。不过,国有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布局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集中的电子工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国有经济的占比甚至是下降的。显然,国有资本在战略性、创新性、开拓性方面的“引领”作用并不突出。
三是国有经济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有限。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数量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分布稳中有降,幅度不大,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数量稳中有升,国有资本占比上升幅度不大,仅增加不到1%。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经济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得了高速成长,在当前我国强调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应更多关注经济后发地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投资规模,提高产业投入,服务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
四是国有经济创新力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前1000强的专利数量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专利集中程度偏高,尤其集中于前100强企业。专利申请总数和有效专利总数,占前1000强企业的比重分别高达47.9%和46.5%。在100强企业中,企业创新又着重集中于两大行业——TMT(电信、媒体和科技)和汽车行业。而国有资本分布目前主要仍集中于煤炭工业、石油和石化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五个行业中的企业,国有经济布局与研发创新需求匹配度较低。国有经济有其独特的创新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利用举国体制攻关重大科研创新课题。这里所指出的国有经济创新力的问题,是指国有经济在应对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经济领域,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整合再创造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如果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结合国家战略型的创新模式和市场需求型的创新模式,将能够更好提升国有经济的创新力。
几点思考与建议
下一步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首先要做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放眼全球,很多创新不一定是大企业完成的,也有很多是一些中小企业来完成的,或者与大企业合作做成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确实产生很大作用。从管企业到管资本,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推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明确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进一步推进分类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同时也能够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更为精准的实施依据。为此,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标准,区分企业内部不同性质的业务活动进行精细化分类。
在充分竞争性领域,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待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要一视同仁,对民营资本不设股权比例上限,在并购重组中充分保障各类资本合法权益。在指定垄断或公共服务领域,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引入持股超过5%的积极股东,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国资监管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应主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按照政府确定的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优化要求,以对战略性核心业务控股为主。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则主要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以财务性持股为主,通过股权运作、基金投资、培养孵化、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要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的作用,国有经济布局就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原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24年壹贰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