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磊: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35 次 更新时间:2024-02-01 17:56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原磊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保持定力,精准施策,经济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当前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增多,总体处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新的一年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提升2.2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5%左右目标。具体来看,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需求稳步恢复,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随着我国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居民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市场销售加快增长,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随着消费者购物、聚会、出游等活动增多,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我国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向好,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网络购物占比稳步提高,线上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7.6%。

二是生产活动加快回升,制造业投资稳中有升。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信心持续向好,实体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中大部分行业处于加快回升态势。202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4.7%和5.8%,其中第三产业明显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投资来看,我国制造业投资稳中有升,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长6.5%,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经济结构积极转型,“新三样”展现新优势。经济发展的低谷期,往往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2023年我国经济结构出现很多积极变化。首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其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速增长。2023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体现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最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是企业盈利逐步恢复,私营企业利润由降转增。企业盈利状况直接影响经营主体信心,从而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2023年8月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月度增速开始由负转正,11月更是实现了29.5%的增长,从而实现了工业企业盈利的逐步恢复。202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4%。我国工业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是钢铁、有色、化工等原材料产业利润降幅收窄和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利润加快增长等因素的共同结果,体现了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来看,不同类型企业利润均有改善,但私营企业率先实现了利润由降转增,2023年1—11月增长1.6%,这说明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诸多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机遇来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我国经济能够表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依然较为充足,有条件进一步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我国持续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巨大发展机遇,我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备较好基础,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等。从困难挑战来看,我国面临的外部形势依然严峻,向着复杂、多变的方向演变;国内经济恢复增长的根基尚不牢固,总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金融、房地产、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改革与稳定,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统筹当前与长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要注重短期政策对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未来5到1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集约式增长。为此,必须要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将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大水漫灌”加剧金融风险和结构失衡,推动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行稳致远。

二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根本要求。其中,扩大内需更多是服务于量的合理增长,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是服务于质的有效提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宏观政策的重心可以放在扩大内需上,目标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使经济尽快回到潜在产出的水平。一旦经济回归潜在产出水平,宏观政策的重心就要转换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换句话说,扩大内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三是统筹改革与稳定。以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稳定作为基本前提,尤其是要避免对就业、物价、房地产等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领域造成大的冲击。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实现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行为规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从而实现以改革促发展。

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底线;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基础。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互动。在货币政策实施中,要强调精准性和稳健性,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要注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尤其是国外输入性金融风险、地方债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等。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带动消费升级,促进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月31日第A2版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03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