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昂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944 次 更新时间:2024-03-11 19:38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蒋昂妤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创性地回答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国际传播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视对外传播是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对外传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纵观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和主攻方向,但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直贯穿党的事业全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极力运用对外传播让世界“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党的声音,为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舆论保障。

党在创建之后,充分认识到对外传播对于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要“加紧中国革命在国际上的宣传与鼓动,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起来援助中国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亲自指导和参与党的对外传播工作,建立对外宣传机构和阵地,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开展对外宣传,主动联络中外记者、作家和各界人士到根据地采访考察,对外介绍、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极大地帮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舆论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制裁和封锁,扭转和摆脱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形象,我们党相继建立起一批对外传播机构,创办一系列对外传播刊物,在全球各地“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传播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宣传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热切期盼,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推动对外传播工作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党中央成立对外宣传小组,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对外传播工作的方法途径,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形象,极大增强了世界人民对我国的正确了解。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文明、公正、民主、进步的形象,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和深层次联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通贯通、坚持统筹协同为实践路径,推动国际社会“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然而,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还存在短板弱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国际舆论场域,“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很不相称。在话语权上,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内容上,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方法手段上,讲故事的技巧还不高,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没有很好地被倾听,利用新技术开拓新渠道和新阵地的能力还不强。在队伍建设上,高素质对外传播人才不足。这说明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

这就要求我们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工作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开展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等基础性、前瞻性工作上下足功夫,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

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有守正的要求,也有创新的需要,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动力活力。

“守正”,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守好思想之正、道路之正、方向之正、“根脉”之正贯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创新”,就是主动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握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勇于求变、求新、求进,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传播方法创新,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理念创新是关键,内容创新是灵魂,传播方法创新是翅膀。理念创新,就是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开创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内容创新,就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传播方法创新,就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渠道,主动设置议题,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采用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形象。

坚持融通贯通

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融通中外”,就是我们传播的理念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与国外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话语体系、表达习惯相对接,让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具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一方面要坚持和弘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同时,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我们的对外传播更好地与国际社会相融相通。

“贯通古今”,就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突出特性,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国。

坚持统筹协同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顶层设计要注重系统性,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要列出实施有效果项目的清单,制定合理的进度指标;既确定重点传播对象国家和地区,又兼顾非重点国家和地区。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要注重整体性,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抓”,既要加强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建设、新闻信息加工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培育等硬件建设,又要抓实新闻信息报道从语言到风格再到选题的本土化、国际化表达等软件建设,提高新闻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

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要注重协同性,既要发挥国家层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导性和引领性,又要发挥地方对外传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边疆省区地缘优势,利用好、运用好他们的工作机制、品牌项目,统筹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和地方国际传播,形成整体效应。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形成同频共振的国际传播大格局。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7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