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宇青 陆迪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0 次 更新时间:2022-06-15 00:41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郝宇青   陆迪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为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应当切实做好选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深中国故事、多维度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的工作,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既要善于发现好题材,更要善于挖掘题材本身所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对于国内传播而言,影响国际传播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国际传播不仅与对象国的外交政策、国家利益等方面紧密相关,还与对象国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政治价值观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连。如果一个国家对外传播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与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那么,它就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反之,则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因此,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立足人类视角,选好中国故事,赋予中国故事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只有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能真实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理念。

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经历和辉煌成就,更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毫无疑问,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特色,但并不是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可以被称之为中国故事,也不是所有中国故事都适合作为国际传播的题材。要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就必须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选好中国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

要选好中国故事,应当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处理好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中国故事具有中国特色,这是毫无疑问的。把中国故事放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中,中国故事有它的特殊性。而要把具有特殊性、个性化的中国故事传播出去,只有实现好从特殊性向普遍性、从中国价值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转化,即把具有特殊性、个性化的中国价值、中国故事,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形式,在中国故事中彰显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引发国际受众的共情、共鸣,才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比如,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和制度,属于特殊性。但是,在这种特殊性中又蕴涵着普遍性,即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关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故事,就必须努力挖掘其中所蕴涵的普遍性,如团结互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包容共享理念等,并围绕这些普遍性去传播“结伴不结盟”的中国故事、“共享安全”的中国故事、“和平发展”的中国故事、“合作共赢”的中国故事、“文化包容互鉴”的中国故事,把本来具有特殊性的中国故事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故事,也正是因为中国故事具有普遍性,从而可以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为全人类发展所共享。

中国故事中所蕴涵的普遍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的是显在的,有的则是潜在的。那些具有显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故事,要传播好;那些具有潜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故事,则要深入挖掘好其中所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其鲜明的世界意义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此,选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善于发现好的题材,更要善于挖掘题材本身所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提升传播能级,遵循传播规律,坚持内外协同

选好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而要讲好中国故事则应当提升传播能级。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形成国际传播中的综合影响,以及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立体型塑。具体来看,应当主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提升媒体能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外传播议题和报道框架,应尽量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特点,尽可能运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是遵循传播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策略。不能只单向的灌输式传播,而是要多考虑传播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并在评估国际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传播方式作出及时调整;拓展媒体和非媒体渠道的传播路径,融合各学科和各领域的传播方式,形成完整的全球传播理念,在推进传播全面覆盖中实现重点突破。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传播规律,做到目标明确。合作共赢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黄金法则。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样才能获得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的认知认同。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如何“精准施策”,如何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有影响力的目标群体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三是坚持内外协同。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关键作用,内因外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媒体维度,而是要从国家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自身建设、执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办好自己的事,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的基础,单纯的“外”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当然,我们的“内”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都为“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做到内外协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在我国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阶段性的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内”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优化。“内”与“外”的协同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需要“内”的主动调整和适应。

讲深中国故事,离不开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讲深、讲透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故事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就需要直面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是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封建文明,它是一种进步的文明形态,也曾经发挥过革命性的作用,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世界性影响。但是,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局限于解释西方的文明和发展,却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前提。伟大的中国实践为伟大的中国理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产生创造了基础条件。伟大的中国实践已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强大内因。

当面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强势压力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便处于“国家形象解释权和国际话语权双重缺失”的窘境。由于缺乏国际话语权,处于“被叙述”地位的国家只有融入西方传播的解释框架内,才能传播有效。同样,中国的国际传播往往要经过西方媒体所谓“报道框架”的过滤和筛选,才能报道出来。然而,这种经过筛选、加工之后的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思,在它们与读者见面之前就遭到了一些西方媒体恶意解读和片面误导,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内因外因相结合,在客观上为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讲深中国故事,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国际话语权源于知识和概念原创,依赖议题设置。因此,讲深中国故事,必须要有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把原创话语进行大众化、普遍化的改造,在国际上既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又能将自己的观念、主张和理论顺利传递出去,并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和接受。在中国知识体系的学理支撑下,讲深中国故事,西方强势话语体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会得到消解。

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差异化优势,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的主体,既包括党和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虽然它们肩负的角色、发挥的功能不同,但都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塑造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主体。

一是党和政府主导传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说,党和政府凭借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发布的权威性、资源的充沛性,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效、权威等,是党和政府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的显著优势,因而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当然,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在内容上中规中矩、在表现形式上不够灵活等不足,容易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为此,应充分利用好国际传播主体的系统性结构,发挥好传播主体作用,消除刻板印象。

二是社会组织辅助传播。在政府未能覆盖的领域,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成为政府作用的有益补充。不同的社会组织,其性质、目标、利益和职能各不相同,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国际传播中的定位和职能的差异,也使得它们的国际传播更加综合、立体,国际传播内容更为真实、更易被国际社会认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示全面的中国,既需要坚持用好媒体力量,又要调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文化企业、普通公民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人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局面。

三是公民个体灵活传播。个体传播是指以个人为主体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与政党、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相比较,个体的力量单薄,但是,个体传播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它的数量庞大、机动灵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个人出国留学、工作旅游不断增多,拍摄短视频等个人传播已是国家形象塑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例如,随着美食博主李子柒的网络走红,她以镜头记录下四川的美食、美景及文化底蕴,其美食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其家乡也成为打卡必去的旅游景点。随着李子柒在海外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如何用海内外朋友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传播模式,通过个性化分享,让更多的人听见属于中国的声音,让更多人倾听中国故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差异化优势,有利于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由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角色和定位不同,其关注点和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需要统筹协调,善用新兴渠道平台,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全媒体格局,充分发挥国际传播有效性,讲好中国故事。

客观理性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功用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要树立大国情怀,也要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更要客观理性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功用。

一是要有大国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贡献和责任。当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举世瞩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其任何言行都带有“大国、大党新闻”的特征,都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有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大国、大党情怀;增加自信,扩大包容性,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要把“好故事”说好、说深、说透;讲好中国故事,以“可信”来赢得“可爱”和“可敬”。

二是要勇于改革创新。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国际传播理念,并在国际传播议题的设置能力、国际传播话语的创造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改革并完善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机构设置合理、运行过程顺畅、资源整合高效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国际传播领域的改革没有终点,它始终要主动地去适应境内外传播格局新变化,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高国际传播亲和力、感染力。

三是要客观理性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功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我们应该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功用。要真正发挥好讲好中国故事的功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中国故事的关系。在国际传播中,做好中国事情是“本”,讲好中国故事是“标”,要“标本兼修”。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做好中国事情。国家治理得好,人民生活幸福,中国故事就好,也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得好。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淀,需要中国与世界的充分沟通,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协调和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郝宇青;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迪民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6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