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润疆是新时代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方面,增强认同是文化润疆的目标,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文化润疆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路径上,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的基础上,仔细梳理新疆的文化遗产存量、性质和现状,准确定位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新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合适的人才战略,进一步丰富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方式方法。将文化润疆放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工作的高度,放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和大事业中去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文化润疆 文化遗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润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文化润疆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泽于新疆各族的人民心灵深处,从自发到自觉,最后达到自在的境界,成为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内心认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一个“润”字,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心和关怀,也标志着党中央对新疆长期健康全面发展的殷切期待。文化润疆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文化遗产尤为重要。本文从文化遗产如何较好完成文化润疆这个历史性任务出发,从以下6个方面阐释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所得,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更好地讨论,从而让文化润疆这项重大工程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文化遗产在贯彻落实文化润疆政策方面的优势
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生活遗存和经验在历史长河中幸运的积淀,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弘扬利用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考古发掘的文物,以及博物馆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另外就是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各类古代建筑、遗址、墓葬等等。各类遗产有的保留在地面之上,有的半掩于尘土,有的早已经隐入尘埃,还有的已经沉入水底。这些遗产有的尚完好如初,有的老旧,有的残破,有的仅仅只剩下一些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民时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一些传承至今,超过百年的工艺技艺、音乐舞蹈戏剧等以一段时间为记的特定活动和产品,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本文所论所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杜晓帆教授指出,文化遗产具有五个特点。首先文化遗产具有审美价值。大多数文化遗产能够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而且文化遗产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水源泉。其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经验知识积累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三,文化遗产还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多样的生存智慧和共享协作的社会关系。通过认知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今天积累的生存智慧。共享协作的社会机制,又是人类走向未来所不可或缺的。第四,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民众来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力量。第五,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文物古迹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文化遗产的主体之一。这些遗迹蕴含着古代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劳动价值、技术水平、创意、思想、信仰、审美等等,是今人保留、观摩、欣赏、感悟、思考过去的实物资料。这些实物证据,可观可摸可读可探,准确性强,可信度高,活化的历史场景令人过目不忘,符合人类“眼见为实”的认知规律,对于培育、深化和升华对中华历史和文化共同性的认同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各类历史文献是经过主观选择整理的历史,考古学是实证史学,发掘出土的遗迹和文物相比较于文献记载以及现代人来说,包含的信息更为客观、全面、丰富,很多恰恰是历史文献没有关注或者是无法记录的方面,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考古材料和研究更是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文化遗产对于阐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契合文化润疆的要求。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四个共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和民族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汉代以来,新疆就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成为中华民族自在形成过程中的活跃区域。文化润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作为历史遗存的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文化润疆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滋润各族人民的心田,进而达成自觉的政治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文化润疆视野下新疆文化遗产的构成与特点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每位成员具备了极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从古至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迄今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9542 处、馆藏文物45 万件组。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殊属性。一是政治属性。这与边疆安全和领土完整有很大关系。二是多民族属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热土。三是多元文化属性,新疆是四大文明荟萃之地,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是中原文化不断润泽的区域,多元文化在这里的碰撞、涵化和创新持续不断。季羡林曾指出:“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新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新疆历年发现的文物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四是思想战场属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华历史抹黑歪曲污蔑的势力,这些人也会利用文化遗产来传递其包藏祸心的文化观和历史观,麻痹误导挑拨人民。因此,学者和媒体人对文化遗产客观准确理性的阐释和宣传,其实是文化思想战线前沿阵地应有之为。
亚洲东部封闭性的自然地理大环境塑造的农牧互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形成的主因,鸦片战争以来的东西博弈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新疆一直是农牧互动的热区和核心区,是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舞台之一,其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终在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自觉在政治上形成认同的重要资源之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其伟大之处在于开拓性和建设性。秦朝统一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东亚大陆的农耕区,打击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封建贵族体系,确立了秦始皇无上的权威,创新性地建章立制,改革为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全国使用严格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和礼仪等制度,建立完善标准的交通工具、配套设施和道路网络,奠定了亚洲东部适农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盘。汉代则是在秦代的基础上,内部深度融合各个广袤的农耕区,外部开疆拓土,版图包括了牧农混合的河西以及广大的西域,誉为“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汉代无论在构建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还是在扩张巩固王朝空间,抑或在汉代管辖的不同人群中间培育汉朝意识方面,都成为后世之楷模,完成了自第一次西周大一统以来的第二次秦汉大一统。具体而言,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遏制和击溃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联盟匈奴的宿敌“大月氏”,断匈奴右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彻底调查清楚了古代新疆以及中亚的政治形势、人口规模、文化习俗、山川河流、资源物产。自此,周秦以来神秘的西方世界渐渐云开雾散,汉朝的视界清晰扩展到中亚、西亚。由此而来的是和乌孙的结盟,共同应对匈奴的威胁,实现对整个西域的长期正式有效管辖。意外的收获是欧亚大陆上东西方两套历经万年酝酿的成熟交通网络,最终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正式联通,成为东西方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维护的官方交通大网络,这就是“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诏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古代新疆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通过五争车师,设立戊己校尉,全面控制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郭,同时前出东天山北麓,建设金满城和疏勒城,控扼穿越东天山的战略通道以及更北广阔的草原。先后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打击匈奴。比如东汉永平十七年(74),耿秉出击白山;永元三年(91)二月,窦宪派遣耿夔围北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永元五年(93),任尚与王辅率精兵强将在蒲类海边擒斩于涂鞬;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率领郡兵3 000人马跨天山大破北匈奴,诛杀呼衍王。经过两汉持续的斗争,最终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向西远遁,不知所终。
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朝充分利用自身的先进生产力、独有产品、文明礼仪和典章制度,获得西域各部落统治集团的倾慕和认同,通过赐赠高级丝绸制品、铜镜、漆器等奢侈品,颁授印绶、木简书牍、九龙金带扣等政治信物,同时还输出先进的铸铁技术等,使原来处于原始牧农阶段的西域城郭迅速提升为使用文字、讲究服典、生产力显著发展的文明之乡,西域文化进而融入中华文明。通过辗转外销获赠的部分丝绸产品,扩大了汉代文明的影响范围,远至中亚、西亚、小亚、地中海沿岸都发现中国汉代的丝绸,丝绸之路从此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主旋律。
两汉在边疆开拓治理、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此成为后世王朝努力要达到或超越的目标和标准,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国一体的理论臻于成熟,成为中国核心的文化基因。就新疆而言,无论是唐代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元代建立宣慰司和都元帅府,还是清朝收复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和新疆省,都是对于汉代以来新疆这片故土有效管辖的历史延续。
汉唐元明清在新疆建设了大量的军政体系,这些设施大部分已经成为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具有以上这些属性。除了这些属于军政体系的文化遗产,其他涉及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手工业生产、商业交通等方面的文化遗产也或多或少具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
三、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润疆的路径选择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国家正大力支持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研究项目正好是探索和恢复中华民族共有历史记忆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特性的重要课题。
就近几年的新疆考古新发现而言,入列“考古中国”的奇台县汉代疏勒城、吉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遗址、奇台县唐朝墩以及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都是非常明确的汉唐时期的国家军政建设项目,都和当时中原王朝皇帝的战略布局和决策密切相关。考古新发现的各类遗迹、简牍文书及大量文物,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如何活化利用这些新鲜的珍贵资料,是落实文化润疆的重头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遗产不能保护起来不让人看,也不能就利用谈利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殊的资产,要活化利用,自然需要特别的规划。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较为脆弱的存在,需要精心保护,否则一旦损毁,就不复存在,即使能逼真复制,也只是赝品,丧失了真实性。所以,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文物保护新理念和可靠技术为支撑,以切实有效的管理监督为保障,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实际的有效保护,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是将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出路之一。数字技术早已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工作中,并且从一开始的笨拙昂贵效率低下到如今迅捷便利高效,随着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的进步,立体化、精确化、高保真还原化的数字存储为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想象空间。数字技术和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已经实现现时可存,过往可现,未来可期。未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将成为我们随时的陪伴。这个技术潮流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保存好遗产数据的基础上,在保护好遗产本体的前提下,就能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创新讲好新疆文物故事。
(二)仔细梳理新疆的文化遗产存量、性质和现状,准确定位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这包括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是否适合进行文化润疆的活化利用,交通是否便利,文化遗产本身是否适合大量观众的参观等。对于那些脆弱性的文化遗产(比如克孜尔的佛教石窟,其中的壁画需要避免大量游客呼吸的二氧化碳以及湿气的损坏),或者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区的文化遗产(比如楼兰遗址、尼雅遗址、丹丹乌里克遗址、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等),无法进行现场展示的,则主要以保护为主,可以通过照片、文字、影像、沙盘、不同比例的高仿真复原模型、三维数字影像等方式在博物馆进行生动展示。举一个例子,以北庭故城遗址(图1)为核心的北庭体系尤为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非常突出,考古发现材料丰富、遗址点相对集中、交通方便,临城接村,利于开发利用,特别适合大力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文化润疆工作。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大力传承弘扬北庭特色历史文化。该县以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践行文化润疆,2016年成立了北庭学研究院,持续开展“北庭学”研究,举办北庭学研讨会,将北庭故城遗址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中组部确认的新疆干部培训教育基地。2022年3月18日,中组部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全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文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备案目录;2022年6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党校分校在吉木萨尔县委党校正式揭牌。吉木萨尔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围绕提升北庭故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价值弘扬与利用为核心目标,在遗址缓冲区外面的北庭镇留出土地,已经进行了五次规划设计的优化升级,希望能结合特色小镇、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干部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活化北庭故城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让北庭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弘扬和利用。
总之,北庭故城遗址的属性和独特的价值已经得到全国和全世界的公认。另外,吉木萨尔县距乌鲁木齐市165公里,属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东段,靠近乌鲁木齐,离国道和高速公路仅仅十多公里,各型汽车可以直达遗址大门,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吉木萨尔县还有汉代戊己校尉驻防的金满城(图2),相邻奇台县的汉代疏勒城(图3、图4)和唐代蒲类县城。其中疏勒城、北庭城和蒲类县城都是汉唐中央王朝规划和建设的城市,是维护大一统国家稳定和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军政支撑。在阜康市天池有清代东岳庙遗址和“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碑,在乌鲁木齐市有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等红色遗产,石河子市有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天山北麓更远的范围,西部有伊犁将军府、伊犁九城、博尔塔拉爱国戍边教学馆;东部有巴里坤的汉碑、大河古城(北庭伊吾军驻所)、满汉古城、清代粮仓等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文化遗产。如果再把车师古道南侧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吐鲁番地区加入,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那就更加丰满全面了。这和早期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昌吉)三者的关系,以及伊西北庭节度使管辖的范围也大致契合。
(三)需要充分利用新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因为前期落后于东南沿海以及内地发达地区,所以新疆在文化遗产弘扬方面恰恰是价值洼地,好比白纸一张,可以绘出更精彩的美丽图景。正因如此,新疆对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不能闭门造车,要多看多参考,对标国内外先行卓越者,选好专家团队和专业机构,大胆创意,小心尝试,谨慎实践,小步迭代。做好总体宏观规划,对于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定要反复对照,反复论证。细致合理规划,保质保量施工。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因为学习先进而完全亦步亦趋,直接“拷贝”其他地区的做法和经验,而是要结合新疆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学其思路精髓,推陈出新,勇于创造,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大力推进合适的人才战略。文化遗产无论是其属性还是使用场景都相对特殊,能驾驭文化遗产的优秀文旅人才非常少见,真正能使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过程中大放异彩的人才更是稀缺,特别是在新疆这样的边疆地区,人才更是难求。人才包括顶层设计引领、管理、创意、项目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终端服务等各类人才,特别是其中负责创意环节并且能把创意付诸实际的人才最为关键。因此,要不断发现人才,引入人才,在实践历练中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用崇高的事业心、充满希望的工作和较好的待遇留住人才。
(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弘扬的最重要对象是新疆乃至全国的各级各族领导干部、在校学习的各族青少年和儿童,其次是广大的各族群众,再其次是来疆旅游的全国人民,最后还有来自国外的各类宾客;主战场是各类媒体、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提供可信素材的主力军是文博专家;讲好故事的是活跃于最前线的党校以及干部教育基地的老师、中小学老师、讲解员、导游等;弘扬好价值的是各条产业链的专业人士。另外,利用历史和考古的新发现以及研究成果编写区域性的中小学历史课外辅导教材,也是文化润疆非常有效,具有长远价值的途径。
(六)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弘扬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遗址展示、博物馆展陈、文化主题公园和街区、大型主题演出、电影电视演绎、歌曲创作、各类书籍、新媒体平台、微信表情、文创产品等等。文化润疆既需要有“阳春白雪”的项目,也需要有“下里巴人”的产品。比如北京演艺集团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上演春晚舞台,效果很好。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创作中深度发掘汉代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的独特文化审美,把早期西域文化元素置入不同时空与情境,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真正在舞台上让文物“活”起来,用舞蹈“讲”故事,不仅是为了将文物考古现场原貌再现于舞台,而且将千年前繁荣富庶真实呈现,剧中服装从颜色、样式、纹样等设计都结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设计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处理。灯光设计同样以护臂的颜色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梦回北庭》则是一首吉木萨尔县当地音乐人创作的通俗歌曲,旋律动听,而且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嵌入歌词,不失为一首宣传北庭,润泽民心的通俗作品。
文创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抓手。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向世界,除了保护、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文化遗产本身以外,设计、制造和营销优秀的文创产品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遗产是静止的不动产,但以文物为主体的文化遗产本身还蕴含着二次创作的潜力,通过生活在各个时代的新人,结合当时人们的需要和生产力水平,从文物中抓取富有生命力的材质、技法、造型、装饰纹样、色彩和意蕴等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每个使用者的心中,就可以持续弘扬文物的内在价值。新疆是边疆民族地区,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民族间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让过去的历史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通过文物厚重的历史感、确凿无误的见证感来教育人民、感化人民,是新疆文化遗产发挥社会现实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新疆的文创产品还承担着凝聚人心、厘清错误历史观的功能。新疆的文创事业,不能仅仅为美而美,为有趣而有趣,而是要有意识地利用开发文创产品的机会,把文物中蕴含的正确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生动地显示出来,让人们在欣赏使用文创产品的时候,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大力发展新疆文创产业面临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依托新疆文化遗产,创意求新,打造新疆文创的能品、妙品、神品、逸品。
四、文化润疆需要时间的发酵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存在的危机和挑战,都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多方博弈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形成已历经几千年。1992年5月2日苏秉琦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与新的通史陈列撰写题词时,总结中华历史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并强调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古往今来,来自中原、北方草原、西域、青藏高原、海洋以及东北、河西走廊、藏彝走廊等过渡地带,甚至中亚、西亚等地的各种人群最终交融、熔铸为多元一体的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亚洲东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和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农业人群、牧业人群、手工业人群、渔猎人群、商业人群等,无论是已经湮灭于历史之中的大月氏、匈奴、鲜卑、突厥等,还是延续至今的蒙古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都为现代中国做出了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中华民族”是20世纪初出现的新词,但这个词所包括的内涵,其实是亚洲东部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经过100多年来学界、政界和革命实践锤炼和选择出来的权威词汇,具有非凡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这的确是一个“既能整合国家、社会和文化,又能有效地连接历史和现实的关于全疆域内人民的现代统一体概念”。正如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的历史看,中华民族是一个长期历史博弈的结果,像一位看尽繁华,饱经风霜,睿智沉稳的老者。从中华民族自觉成长的历史看,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充满希望,蓬勃生长的少年。因此,我们在历史延续中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迎接新的挑战,既需要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也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未来,开拓进取,稳步前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包括长期建疆,长期建疆很重要。就文化润疆而言,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工程,就像凿百里隧道,修万里长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思想和灵魂,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戒骄戒躁,抓铁有痕、滴水石穿、层层推进、久久为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具体的策略和方式,努力实现精准有力的文化润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此基础上,发挥文化遗产的活化作用,通过中小学组织的研学活动,进博物馆、看古迹,不断加强“五个共同”。
五、文化润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工作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完中国考古博物馆后,出席了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鲜明论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两个结合有机统一起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更好指引我们的道路和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国家治理、边疆治理、不断发展多元一体文明方面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润疆既要对历史上长期融合创新并积淀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提炼,又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还要通过各种实践贯彻落实。在这个反复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会提炼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边疆文化,再次融入中华文明中,成为新时代润泽民心、加深认同、增强自信、鼓舞干劲的丰富营养。
六、需要把文化润疆放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和大事业中
文化润疆虽然是党中央针对新疆提出的工作指导方针,是针对特定区域开展的具体工作。但是,如果我们把文化润疆仅仅看作是在新疆开展的一项具体工作,那么就会限制事业的发展。文化润疆需要放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和大事业中。
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有机部分,历史上自在的中华民族同样也是构建人类历史的一分子,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新疆虽然是中国的西北边疆,但从欧亚大陆的角度看,却是腹心地带。中国丝路东起长安,途经新疆以至中亚、西亚和欧洲、非洲,新疆在丝绸之路上起着中华文明的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新疆的文化遗产大多和丝绸之路有关系,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伟大的丝路精神。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了自身,也馈赠予他者,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在实践中,既要重点关注中原王朝在维护边疆稳定、丝路畅通、大一统政治格局方面遗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要重视那些体现边疆人群心向中原,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的文化遗产,还要重点研究那些体现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的文化遗产。总之,要以坚实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考古学的实物证据和研究成果。
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把文化润疆放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业中,会极大提高文化润疆事业的格局,反过来说,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枢纽,文化润疆工作将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文化润疆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世界上更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让新疆各民族对于这个工作的意义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的成功案例、经验和资源具有反哺的无穷潜力,可以润中国、润世界,为中国其他边疆地区的治理贡献启示和借鉴,也为世界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文化润疆关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设和人心向背。需要创新讲好新疆文物故事,以可信可观可感的手法呈现历史的现场,客观表现中央王朝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西域繁荣稳定、边疆各族群安居乐业的努力作为,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促进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入和提升,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位公民在关心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由衷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不断丰富既有中国关切又有普世关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原文发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