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理解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应从哪些层面发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笔者结合地方调研情况,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阐释。
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预期不稳、公平竞争制度环境不够健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被期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等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民营经济需要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既有经济内涵也有政治内涵。其中经济内涵源自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政治内涵则源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是实现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经历长期粗放式增长后,民营经济要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代替;一些家族经营制企业要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军。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更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内涵是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与政治内涵之间,既有内在统一性,也存在一定的张力。其内在统一性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民营经济只有首先实现了经济内涵上的高质量发展,且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才有物质基础为共同富裕作出实质性的、持续性的贡献。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会深刻影响共同富裕路径,例如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示范作用。毋庸讳言,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相比“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更多政治层面的内涵,其实现既取决于经济机制,也取决于政治层面的引导。假若完全缺乏政治引导,高质量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三类政策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既要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赖于适当、有力的政策措施。因为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内涵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底线政策,即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使其能“活下去”;二是竞争政策,即破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引导政策,即引导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承担更大责任,使其发展壮大之后更有益于社会。
第一,底线政策。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权益,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团队在浙江一带调研发现,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营企业人士,当前最关注的是预期问题—希望相关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稳定、可预期,这是提振信心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集中体现为“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健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两个毫不动摇”回答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两个健康”则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基调。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如何将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落实为具体的、可预期的政策,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差异。许多地方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采取多种措施纾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需要强调的是,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是其中一项基础性政策。如果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民营企业就不可能有长久的信心。
第二,竞争政策。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真正的活力在于其充分竞争,有创新者,有被淘汰者。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不一定是同一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现有每一家民营企业都会获得健康高质量发展。适应潮流的民企成功转型,不适应潮流的被淘汰。一批创新型民企进入乃至创造出新的行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蓬勃的活力。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不仅使新老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而且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为此,不仅要减少不必要的补贴,而且应进一步扩大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在招投标、融资、税费、司法等方面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更加严格实施公平竞争审查,破除所有制歧视、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三,引导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二是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慈善、公益领域,比直接的财富转移更有效的是“以商业的方式从事公益”。共同富裕不仅包括单纯的物质富裕,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丰富内容。然而,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基础投入大,回报期长,政府财政的力量往往有限。鼓励民营经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事业不仅能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增加全体居民福利;也能将商业界注重效率、注重需求者体验的思维带入公共事业运营,当然前提是政府要把握好方向和力度。
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实践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曾以“温州模式”享誉全国。2018年8月,全国工商联正式批复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五年来,温州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上积累了重要经验。2021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团队两次赴温州调研,在对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的理解上,获得不少启示。
2023年3月27日,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民营企业,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图/中新社
第一,产业链基础与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路径。温州民营经济从家庭工坊起步,早期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轻工业、小五金行业等,后逐渐形成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传统优势制造业。这些传统产业成就了早期“温州模式”的辉煌。进入新世纪,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温州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不再,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未能拔得头筹。近年来,温州将数字经济发展列为“一号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业数字化的措施,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等模式,大力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温州结合自身电商发展迭代趋势,提出锚定“新电商新风口新赛道”的目标,将发展新电商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温州深挖轻工制造业潜力,邀请头部主播为本土鞋服、食品、农特等产品带货;与此同时,积极完善仓储物流布局,加快直播基地建设,为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总结转型过程,需要重点强调的不仅仅是政府政策本身,因为类似的政策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台,我们认为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更加值得关注。结合温州经济结构特点可以发现,其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政策较为成功,尤其是新电商迅速发展,与温州自身产业链基础有密切关系:一是温州优势产业商品(鞋业、服装、小五金等)便于长途运输,符合电商发展特性,其供应链渠道完善,渗透力强劲;二是温州中小企业众多,借力大型互联网平台发展成为自然选择。
第二,民营经济存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关于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讨论,前文强调了政策的引导作用,温州也有不少类似的引导机制。我们重点关注民营经济存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以及民营企业家作为创业者的引领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至少在小地域范围内可以看到。调研发现,温州民营经济产业的块块集聚现象非常明显。一个乡镇可能有上千家鞋革企业,或上千家小型徽章制作相关企业,或上千家纽扣店。这种集聚,并非政府有意规划园区的结果,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自发形成的。其过程最初往往是个别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具有商业头脑,叠加多种利好因素创业成功;成功之后,其所在地迅速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集聚。集聚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同地域的人看到先行者创业成功,知道路走得通,而且由于邻里关系也容易学习到创业成功的经验乃至商业模式,进行模仿式创业,形成了一些竞争性企业;二是涌现大量生产零部件的小企业、小作坊,为已经成功的大企业做上下游配套。这种创业示范,是民营企业特有的,而且在集聚范围内产生了共同富裕效应。当然,其地域范围有一定局限性,往往仅限于其所在乡镇或县市。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将这种形成创业示范效应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