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纾解经济困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困难,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和警觉。最本质的问题在于,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来自哪里?经济的活力来自市场、来自竞争、来自开放,经济的动力则来自于激励。如何让中国经济重回正常发展轨道非常重要。经济的预期来自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信心则来自于法制。当下预期转弱背后是信心不足。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空间,但如何让中国经济的不同市场主体有信心、有预期、有活力地生产、投资、消费?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进一步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如何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我的认识是,制度比政策更重要。原因在于,第一,当下政策刺激空间不大。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第三季度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288万亿,年底即将达到300万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不足。财政政策方面,地方债务窄口径65万亿,宽口径已达90-95万亿,同时中国的赤字规模已经达到3.3%,加上地方债务,以及一些潜在的、未被统计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10%,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的120%债务水平,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刺激空间也不大。第二,过度依赖货币政策会损害人民币的长期信用。如果为了短期经济增长而过度扩张货币发行,不仅会损害人民币长期信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还会损害中国金融的基石。第三,过度使用杠杆会加剧债务风险。中国当下还处在经济下行阶段,过度使用杠杆会带来更大风险,未来如何消除这一债务风险,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中国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中国经济主要还是市场在起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在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基础上的制度引领,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这一制度能够保证市场主体有信心、有预期、有活力地生产、投资和消费。因此,完善的法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建设金融强国: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金融强国。实际上,建设金融强国是一个比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更难的目标。它要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软实力。它首先要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综合信用能力,要有完善的法制。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的标杆是美国,但也有一些区域性小国,比如新加坡的金融也具有竞争力。金融强国之所以强,不完全因为GDP有多大,而主要因为其有良好信用。信用又来自法制的完善。完善的法制产生了高度的社会契约精神。现代金融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金融本质就是一种契约交易。没有契约精神就没有金融强国。契约是法治的衍生品。同时金融强国的建设也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因此建设金融强国,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第一,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规范的、风险可控的、稳健的商业银行体系和类银行体系。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是银行,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70%-75%,中国的银行体系总体稳健、风险可控。
第二,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透明可期、有成长性的资本市场。这是构建金融强国的基石,也是现代金融的核心。要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金融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功能定位错位。过去较长时期,我们都把资本市场定位于融资市场,为融资者提供便利。过去是为国有企业解困融资提供便利,现在则是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财富管理,是投资市场。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报这个市场就难以成长。资本市场是风险市场,风险市场的收益率是风险收益率,要远远高于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率。过去几十年来,美国股票市场收益率高于债券市场收益率约6个百分点,我们达不到这一标准。
第三,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功能多元、开放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封闭或半封闭的金融不可能建成金融强国。当下我们面临的很大的难题是人民币如何实现可自由交易,如何实现国际化,以及如何实现与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平衡。要研究资本外流的原因。只有完善的法制,才能让投资者、企业家和居民有信心,人民币的改革才能成功。
第四,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包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监管体系。要促进金融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监管效率。
这四方面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要素。总之,实现金融强国要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只要秉承改革开放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14亿中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 吴晓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