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辉: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69 次 更新时间:2023-09-13 22:51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刘霞辉  

 

进入2023年,中国经济呈回升向好态势。但在外部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凸现和全球技术进步加速之时,中国经济也面临多重压力。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经济增长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知识及由此形成的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中国的快速崛起实践也证实了该结论的正确性。纵观人类经济增长史,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集中表现为几次重大工业革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因为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而陷入贫困落后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但在重大技术创新层面的突破相对有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成为一国前途之重。只有立于人类科技前沿,中国才能保持恒久的竞争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能抓住新工业革命之机,将使中国在未来真正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既有研究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格局分化,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一般以某类或相关系列的技术突破为契机,并逐步演变为主要的生产经营工具,进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历史表明,并非每项重大技术进步都必然引发工业革命,只有极少数最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技术革新演变为工业革命。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技术平台,将人类从繁重的能源工具中解放出来,并将工业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开启了人类工业化之旅,部分国家由此获得工业领先优势,传统农业强国日趋衰落,促使国际分工重新调整,国家和区域间发展差异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继续了上述能源变革使二次能源生产大幅提升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工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使大工业和城市得以快速成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是否掌控上述工业生产和管理技术为标准,国家和区域间的分化加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并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南北差异和国际分工格局。正在演进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前两次工业革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突破口,转向针对人的智力和思维方式,通过电子通信、数字解码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旨在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升学习效应和拓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由此产生的工业革命,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利器,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是工业革命的原发地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单一地区,演变为多区域联合的系统性突破。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思考的产物,具有累积性。工业革命源于知识积累达到某一水平后转化为人类可驾驭的技术,这种技术在人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更多是偶然或随机出现,但在今天,技术突破表现为有目的的研发活动,确定性和实用性大幅提升,研发水平及研发激励成为当今技术进步的基础。所以,几百年前带有偶然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演变为全球有竞争力的区域、国家和企业集中攻关的场所,新技术革命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由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企业和国家占得先机。中国未能跟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错失了发展机会,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正处于全球创新前沿阵容。如果能营造出更好的激励环境,中国无疑将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受益者。可喜的是,电子信息技术正在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改善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并通过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等渠道,实现个人消费和金融产品选择的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实现“弯道超车”。以上种种正在提升我国居民的福利水平,改变传统的经济和市场结构并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继续激励全社会进入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和学习型社会,将加快中国推进工业革命的步伐。

三是工业革命会带来人类思想、行为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演变,形成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新社会经济结构。所以,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由新的工业革命来提供动力,而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增长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且,一个现代化国家,其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匹配的。在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之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将会在新技术平台上不断调整演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四是工业革命将会加速世界格局分化并重新确立全球分工体系,由此形成新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且可能延续若干年。能够跟随工业革命的国家往往获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失去工业革命时机的国家则在新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近代史就是上述结果的明证。因为错过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建基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之上,现代化工业和城市未能出现,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之列。这一惨痛经历是我们推进新工业革命的强大内在动力,使我们有更大的决心去攻克科技难关。但目标与现实并非在任何时候必然相容,要达成理想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共同努力的前提是社会和市场参与各方形成激励相容的格局。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正是如何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市场合力,集中社会资源去追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五是工业革命原发地会享受特殊红利,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居于有利地位,并可能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领导者。得科技者得天下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面对新工业革命正席卷人类各领域的态势,唯有迎头赶上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表明,工业革命原发地都曾并继续长期享受着工业革命成功而带来的红利,使其成为全球资源的流入地和获益者。新工业革命的出现正在打破这种格局,但并没有出现新的领导者去取代旧有格局,这是因为世界力量格局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之上。新工业革命给中国提供了超越之机,但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激励机制来保障。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们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主动权、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创新激励乃重中之重。

作为新工业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与着力推动者,中国已积累了一定能力,但距新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成为新工业革命原发地的要求还有诸多不足。只有深化改革,集中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目标一致和激励相容的机制,才能进一步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化挑战为机遇、化阻力为动力,充分享受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发展红利。

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5日第A03版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02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